《魏書白話版》源懷傳:高宗在位末年,源懷任侍御中散。父親源賀告老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源懷傳

魏書白話版

源懷傳

源延之弟源思禮,後賜名為懷,為人謙恭寬雅,有大度。

高宗在位末年,源懷任侍御中散。

父親源賀告老辭去官爵,皇帝令源懷承襲父親的爵位,授任他為征南將軍。

不久任持節、督諸軍,屯駐在大沙漠之南。

源懷還朝,被授予殿中尚書之職,出任長安鎮將、雍州刺史。

源懷為官清廉而有好的政績,善於撫恤百姓,所任之處盜賊止息,流民全都相繼還家。

一年多以後,源懷再次被授任為殿中尚書,加授侍中,參與都曹事。

源懷又督率諸軍征討蠕蠕,六路大將都受他的節制調度。

後遷任尚書令,參加議定朝廷法律命令。

後來按例降爵位為公。

任司州刺史。

源懷跟從皇帝南征,加授為衛大將軍,負責中軍事務。

源懷由於為母親服喪而辭去官職。

皇帝賜給他帛三百匹、谷一千石。

太和十九年(495),源懷被授予征北大將軍、夏州刺史之職,轉任都督雍岐東秦三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雍州刺史。

景明二年(501),源懷被召回朝任尚書左僕射,加賜為特進。

當時皇帝有令,由於一奸一邪的官吏犯了罪以後,每每有許多人逃遁而未被追究,這些人有了過失就逃走,都感到怡然自得。

從今以後,凡是犯罪的人不問其罪行輕重,只要是藏匿逃竄者全部流放到邊遠之地。

如果長期躲避不出來,就讓他的兄弟代替他遠徙。

源懷於是向皇帝上表啟奏說:「按照朝廷的條令制度:犯罪而逃跑的吏員不在赦免之列。

我私下考慮聖上的恩德,此事同先前寬宥的政策有所不同,過去許多被流放還在半路的人,尚且能獲赦免而得以回還,何況有的人並未犯罪,還要把他們遣徙到邊戍嗎?查地方官犯罪,逃走的人甚多,他們俸祿已經十分優厚,尚且還有這種過失,及至他們蒙受恩宥,忽然又得以返還。

如今惟獨苦了一般的吏員,恐怕不是平等之法。

如果讓我掌管此事,我以為應當寬免他們。」

書表呈上以後,門下省認為現行條令已經頒布,就把他所奏之事駁回不予准許。

源懷又重新上奏說:「臣以為朝廷法令貴在執行通暢,治政崇尚簡明切要,設立刑罰之法,目的在於懲治犯罪之人。

假若符合道理,法令就不在乎是否繁多;執行法令可以通暢,豈能容允制度的嚴苛。

這就是古今的達政,濟世之常規。

我考察現行的條例制度,被授予勳品以下的人,因犯罪被揭發而逃亡的,一律不予寬宥,還要流放他們的妻兒。

這雖然是想要抑制和阻絕一奸一邪之路,但這不是通用的法式。

我又查尋條例規定,違犯職守的敗壞法紀的,專門懲辦九品官以下的人,難道九品以上的官員,人人都堅貞清白嗎?各州郡的地方官,一般都清廉有威望,至於有貪婪污濁的人,因事實被揭發而逃竄,但遇到恩赦可以免罪。

勳品以下的官員,獨獨與這種規定不一致。

像這樣做,就是寬待縱容九品以上的官員,而嚴責品位以外的吏員,使得對官吏的培育安一撫有差別,恩惠與懲罰不均等。

又有圖謀叛逆罪惡滔天的人,遇到恩宥尚且可以免罪,而吏員犯了輕微的罪過,獨獨不受到赦免,致使大赦之法不能通行,開生之路受到阻塞,上違古代典憲,下悖現時法律,依臣之愚見,認為應當停止。」

書表奏上以後,世宗採納了他的意見。

這一年,源懷被任命為車騎大將軍、涼州大中正。

源懷向皇帝上書說:「南方賊寇游弋於長江、揚子江,經常挑一起戰亂,驕奢一婬一逸之風日益滋長。

其貴臣重將,所剩無幾,崇信一奸一佞之徒,親一暱Yan宦之人,內外離心離德,骨肉猜忌叛逆。

蕭寶融在荊郢僭位,其雍州刺史蕭衍率軍向東攻襲,上游的軍隊已一逼一近其京城郊野。

廣陵、京口守將各自持兵而兩邊觀望,鍾離、淮一陰一一帶相互鼎峙而靜觀得失。

秣陵孤立危急,閉門不出。

江南的君子小人,全都遭受災禍,翹首北望,朝不保夕。

這實在是上天賜予的大好時機,實行吞併的難得機遇。

我朝可以乘其蕭牆之釁,借其分崩之機,發兵向東佔據歷一陽一,兼程指向瓜步,沿長江鎮戍,直達於荊郢。

然後振奮我軍雷電之威,廣佈我朝山河之信,那麼長江西面之地,不用兵就自會來降,吳會一帶地方,指日可以佔領。

昔日王士治曾經說過,孫皓倘若暴死,另外擁立賢主,其文武之官,各得其任,就會是我們的勁敵。

如果蕭衍舉事成功,其上下同心一致,那麼非但我朝今後圖謀很難,而且會使我揚州境內受到危一逼一。

為什麼這樣說呢?壽春距離建鄴,只七百里地而已,那一帶的山川水陸,蕭衍都十分熟悉。

倘若江南沒有風波,其君臣效力盡職,借水憑舟,轉眼而至,壽春都不能自保,對江南又能怎樣呢?如今蕭寶卷政權有土崩瓦解之勢,其邊城無援軍救助,掃蕩長江地區,的確就在今日。

臣蒙受皇上深重的恩幸,以上想法不敢不照直陳述。」

世宗下詔說:「不君不臣,是江南的常弊,有粟不食,那也就在於此。

上天將要消亡它,諸臣又願攻取它,人事天道都順應,誰說不是大好時機?而且養虎遺患,是仁者所不為。

況且十月五日,蕭衍軍已從水路大舉進攻,江南大傷小亡之勢,久來應有所定。

假使上天懲罰蕭寶卷,蕭衍獲勝,那麼蕭衍主佐江南,必然又是亂亡遺孽,皇靈怎能長久保..他呢?如今朕所倚仗的,正是由於南方百姓企望聖德,邊地書信相繼而至,對於痛苦勞悴的百姓,理應救助接濟。

如果像這樣做,揚州的兵力,已經配積不少,只需速速派任城王元澄,委付他進行處置,另外加以慰勉,令其籌劃邊地戰事的計策。」

後來由於蕭衍舉事成功,就將此事停止下來。

源懷又上表說:「昔日世祖仙逝,南安王在位,出外祭拜東廟,被賊臣宗一愛一所弒。

當時高宗避難,潛藏在園苑之中,宗一愛一圖謀不軌,皇位尚未確立。

臣之亡父先臣源賀與長孫渴侯、陸麗等人迎立高宗,繼承皇位。

陸麗由於懷抱高宗入宮,為高宗所親近和賞識,被封撫軍大將軍、司徒公、平原王。

興安二年(453),朝廷追論定策之功,進封先父爵位為西平王。

皇興末年(471),顯祖準備傳皇位給京兆王。

先父當時都督諸將,屯駐在武川,被徵召到京師,特地向他徵詢意見。

先父堅持認為不可,顯祖許久才同意他的意見。

就令先父持節將皇帝璽綬授予高祖。

到了太和十六年(492),陸麗之子陸睿呈狀於秘書省,說他的亡父與先父迎立高宗,朝廷追記其功,封陸睿為巨鹿郡開國公。

臣當時回鄉為母親守喪,未能依例受封。

到了太和二十年(496),授任臣為雍州刺史,在出發之時,面奏先帝,申述先父往日的功勳。

當時皇帝命臣暫且赴任,不久當另有裁斷。

及至二十一年,高祖駕幸雍州,臣又向皇帝陳說,當時蒙聖上敕旨,說待將臣召回朝廷後定當封授。

自從高祖晏駕之後,就再未提及此事。

臣私下考慮先父在遠曾迎立高宗,使大魏江山不墜;在近則效力於顯祖,使社稷有歸。

像這樣的功勳,超出當世。

陸睿憑他父親之功而獲得河山之賞,臣有家勳,卻未沾茅土之賜。

得失懸殊,請聖上予以裁斷處理。」

皇帝下詔說:「朝廷老前輩元丕,所說的情況與你申述的一樣,訪之於史官,其言大體也是如此。

可依例授爵為馮翊郡開國公,食邑九百戶。」

皇帝又令源懷任使持節,加授侍中、行台之職,巡行北部邊境六鎮、恆燕朔三州,賑濟貧乏,兼采風俗,考論官員政績名次,所有事情的得失,都由他先行決斷然後上奏。

自從京都遷到洛一陽一,北方邊地遙遠,加之連年大旱,百姓貧困不堪。

源懷奉命巡行安一撫,賑濟有方,及時轉運,通濟有無。

當時皇后的父親於勁勢傾朝野,於勁之兄於祚與源懷原先就有婚姻之親,當時任沃野鎮將,頗多受賄之事。

源懷將要巡行到他的鎮所,於祚出城在道旁迎接,源懷根本不同他說話,即刻彈劾於祚並免去他的官職。

懷朔鎮將元尼須是源懷年輕時的好友,也多有貪一污受賄之事,他置酒宴請源懷,對源懷說:「我的生命是長是短,全在於你一句話,難道不能對我給以寬待嗎?」

源懷說道:「今天的聚會,乃是源懷與故友飲酒之處,而不是判斷案情之所。

明天到公庭之上,才是令人檢舉鎮將罪狀的地方。」

元尼須無言以對,惟有流淚而已。

源懷不久就上表彈劾元尼須。

他奉公不屈,都皆如此類。

源懷又向世宗上表說:「自景明以來,北方邊地連年遭受旱災,高原陸地,不適於經營養殖,只有少量水田,尚可耕耘。

然而各鎮主將和幕僚,擅自佔有豐一腴的田地,把貧瘠荒蕪的土地給予百姓,百姓因此而困敝不堪,這種現象日益嚴重。

特請求將各鎮的水田,就地分給普通百姓,先貧後富進行分配。

若因分配不公平,有一人怨憤而上訴者,鎮將以下連署之官,每人扣去一季的俸祿,有四人以上上訴的各扣去俸祿一年。

北方邊鎮,事情與內地不同,往日設置官職,完全沒有差別。

單就沃野一鎮而言,從鎮將以下達八百餘人,黎民百姓怨聲載道,都說官員繁冗。

邊地事情不多,確實少於京城地區,請求將各鎮主帥的屬員減去五分之二。」

皇帝下詔說:「你的奏表具有撫恤百姓之心,已敕令有司全部依允所奏之事,下達施行作為永久的標準。

像這類不能使百姓得益,有損教化傷害政事的現象,你可全部列舉上報朝廷。」

當時百姓被豪強欺凌壓制,多年來積累的冤情太多,一時間前來申訴的,一天就有上百人。

源懷對有利於北方邊地的事,所收集上報朝廷的,共有四十餘條,都被嘉獎和採納。

正始元年(504)九月,有邊報說蠕蠕部將率十二萬騎兵六路並進,想要直趨沃野、懷朔,南侵恆州、代州。

世宗下詔命令源懷以本官加授使持節、侍中,出朝據守北部邊地,指授方略,征發士卒,各種所應處置之事,都憑源懷隨時應變、見機行一事。

又詔令源懷之子直寢源徽跟隨源懷北行。

詔賜馬一匹、細鎧一具、御槊一枝。

源懷拜受完畢,就在他家的前庭跨鞍持槊,躍馬大呼,環顧前來送行的賓客說道:「我氣力雖已衰弱,還是能夠像這樣出征。

蠕蠕人畏壯輕老,我也未必就可以欺侮。

今日承奉朝廷的作戰方略,總領驍悍之眾,足以生擒其部族主帥,獻俘於朝廷宮闕之下。」

時年六十一歲。

源懷一到雲中,蠕蠕人聞風逃遁。

源懷隨即到達恆、代二州,巡視各鎮左右要害之地,確定可以築城置戍之處。

一處一地測量其戍城的高低,計算其城牆的厚薄,考察其儲存糧草兵器的方便,犬牙交錯相互救援的形勢,一共表奏五十八條。

表章說:「蠕蠕人不受轄制,自古至今都如此。

四處遊牧如鳥集散,擇水草之地為家,中國深以為患者,都是這類部族。

歷代君王想要驅除它,都沒有能夠制一服。

雖然北邊拓展到榆中,再遠到達大沙漠,但歷代智臣勇將,也都竭盡其力量和謀算,胡人雖屢次逃遁,中國卻因此而疲憊不堪。

當時的先哲們,思考自然萬物之至理,推廣百姓所熟悉的生業。

比較中原的粒食邑居之民、蠶衣儒步之士,與邊遠的茹一毛一飲血之類、鳥宿禽居之徒,親自衡量其短長,因此制定適當的防備策略。

知道修築堅固的城郭,可以一勞而永逸。

自從皇魏統一中國,建都於平城,威震天下,德冠宇宙。

現在定都於洛一陽一,離北地遙遠。

代州上表說北地邊防鞏固,高車族在外反叛,隨即遭受旱災,戎馬甲兵,十分缺少八分。

臣去年再次鎮守一陰一山,排除繁雜的事務,派尚書郎中韓貞、宋世量等考察各處險要,瞭解便於防守的地形。

以原有鎮所東西相望為標準,使地勢互相連接,於其中築城置戍,分兵把守要害,平時勸農積粟,戰時隨時出兵征討。

這樣就做到了增廣有利的地形,軍隊氣勢也更加強盛。

而且北方沙漠之地,夏季缺乏水草,有時雖有少量泉水,也無濟於大眾。

倘若胡人有非分之意,也要等到秋冬之際,因氣候有利才敢行動。

如果到了冬天,到處冰沙凝凍,北邊游騎之寇,終究不敢來攻城,也不敢越過戍城南下,這樣一來北方就沒有憂患了。」

世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現今北方邊鎮東西九座戍城就是那時構築的。

源懷遷任驃騎大將軍。

當時武興氐王楊紹先的叔父楊集起反叛朝廷,皇帝令源懷任使持節、侍中、都督平氐諸軍事,率兵進行征討,所有興廢之事,由他見機行一事全權處理。

邢巒、李煥一同奉命受他節度。

正始三年(506)六月,源懷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世宗詔令賜給他東園製造的棺木、朝服一套、衣一件、錢二十萬、布七百匹、蠟三百斤,追贈他為司徒、冀州刺史。

兼吏部尚書盧昶上奏皇帝說:「太常寺給源懷議定謚號說,源懷一生崇尚寬柔,氣質一操一守正直,依照定謚號之法,以寬柔正直而善終曰『靖』,應定謚號為靖公。

司徒府的議論則說,源懷在陝西任地方長官,使百姓得到恩惠教化,在朝廷任尚書令,百官稱他有仁義,按照謚法規定,布德執義曰『穆』,應當謚為穆公。

兩者所定的謚號不相同。」

皇帝下詔說:「司徒府和太常寺所持的意見,並不十分得當,一愛一民好施曰『惠』,可以謚為惠公。」

源懷一性一情寬容簡約,不喜歡繁複瑣碎,他經常對別人說:「作為一個朝廷命官,治理世務應當提綱舉要,何必過於仔細呢。

就好比做房子,只要外觀高峻,樑柱平正,基牆牢固,風雨不入,就很好了。

至於刀斧痕跡不平整,砍削不細密,這不是房屋的一毛一病。」

源懷生一性一不一愛一飲酒,但喜歡以酒待人,樂於結交朋友,擅長音律,雖然在白髮之年,每逢安逸閒暇的時候,常常自己撫一弄絲竹。

源懷共有七個兒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