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盧淵傳:一性一情溫雅寡慾,有祖父的風範,篤志學業,家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盧淵傳

魏書白話版

盧淵傳

盧淵,字伯源,小名一陽一烏。

一性一情溫雅寡慾,有祖父的風範,篤志學業,家門和睦。

襲爵為侯,拜為主客令,典屬國。

遷任秘書令、始平王師。

後按例降爵為伯。

任給事黃門侍郎,遷任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

當時,高祖將立馮後,準備召集朝中大臣討論此事。

高祖先問盧淵:「卿覺得怎麼樣?」

盧淵說:「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很慎重的,依臣愚見,應該求之卜筮。」

高祖說:「因她是先後的侄女,我的主意已定。」

盧淵說:「雖然為臣奉命如此,然而心中實有未盡之意。」

等到朝臣聚集討論,盧淵仍像以前一樣堅持自己的意見。

馮誕得到皇帝的隆厚一寵一遇,這下深深記恨在心,盧淵也不記掛。

等到高祖召集朝臣討論征伐蕭頤的事,盧淵上表說:

「為臣雖然見識不周廣,但也頗涉篇籍。

從魏晉前溯,太平之世時,從未有皇帝御駕親臨六軍,決勝戰場之上。

勝了說不上是英武,不能勝又有損聖德,這是所謂千鈞之駑不為老鼠而發動機關的道理。

過去魏武王曹一操一反憑老弱之兵一萬而使袁紹土崩瓦解,謝玄以士兵三千而苻堅瓦解。

勝負不由人數眾寡決定,成敗在於須臾之間,若袁紹採用田豐之謀,則坐制曹孟德。

魏已吞併蜀國,到了晉代,吳僅據有江表,魏居其上游,國力大小懸殊,德政理絕。

但是仍然君臣協謀,延續數十年。

到了吳孫皓時朝政暴虐,上下離心背德,魏才水陸俱進,一舉攻下吳國。

現在蕭氏政權以篡殺之燼,政治暴酷,賦役繁雜,又加上門內支屬相互殘殺,人神同棄。

吳、會這些地方的百姓,紛紛來到皇魏境內,眼下正是克平之日,統一之期。

如若皇上您大駕南巡,敵人必定革面臣服,閩、越之民必定倒戈,這就猶如運山壓一卵一,有征無戰。

但是愚臣認為萬乘之尊的您親自出征,漕運難繼,千里運糧,兵有饑色,大軍征戰之後,必有饑荒凶險之年。

還不如命令將帥統領一精一銳,蕩滌江右,然後陛下您鳴鸞巡察,慶功於東嶽泰山,則天下不勝幸運,四海百姓便會擁戴依賴於您。

「為臣又聽到流言,關右之民,近年以來,競相設立齋會,假稱豪貴,互相煽惑,公然在集會時候,誹謗朝廷。

無上之心,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愚臣認為應迅速懲辦滅絕此風,誅殺其魁首。

不這樣的話,臣擔心會鑄成黃巾、赤眉那樣的禍亂。

養育其微萌之芽,不鏟其毫末之苗,萬一他們造反,恐怕受其危害的就多了。

為臣世代侍奉皇家,義在與君王同休共戚,十分清楚犯顏直諫觸犯龍顏的罪過深重,然而如果不這樣,不忠之罪就更可怕了。」

皇帝下詔說:

「至上之德雖然只有一個,但樹立功德的途徑卻很多。

三聖殊文,五帝異律,或張或弛,哪裡要一定是相因不改呢。

朕遠思太平之主,所以不親自掛帥征討,大概都是有緣由的。

英明之主,或以天下統一而無征;守庸之君,或因志劣停伐。

而今朕若把自己與過去英明的皇帝比較,時勢今非昔比;比之庸懦的君主,朕著實又不甘心。

假如尊貴無上的君主,不宜親駕,那二公之徒,革輅之戰,豈不是很荒謬的嗎?朕推尋過去的人,假如都身先士卒拯濟世事,哪還有不拓廣祖先基業的呢?定火之雄,未聞不武;世祖的行為,非皆疑懾。

而且曹一操一勝了袁術,是由於其德行禮義內澤百姓;苻堅土崩瓦解,是因為其政治火候未到。

顯然不是老弱的士兵力量強大,十萬之眾勢力弱小。

現在朕採用先天之術,率領仁義之師,審觀成敗,或許可以免於這種過失。

長江險阻,並不可怕;要成就偉大的計劃,何必一定要找個先前的模一式呢。

洞庭、彭蠡,畢竟不是堅固如殷城,我魏師振臂一呼,或許即能成就漢之大業。

謀略之義,當付之臨機應變;糧草之需,就寄托在如蕭何那樣的賢相身上。

朕此番前行,將求海內統一,哪裡是喜好輕舉妄動,利益所在,何能委派他人!

「而且國家遭到水旱災害,未必是由於兵禍;堯、湯時的災難,難道也是因為興兵動旅引起的?國家豐年之後,雖靜有之,關左的小紛亂,朕已下令平伐。

微不足道的流言,哪能妨礙大業的完成?朕深深記住了一愛一卿的一片誠心,卿不要記恨朕不按你說的去做。」

等到皇帝車駕親征,趙郡王元干督管關右諸軍事,皇帝下詔加授盧淵為使持節、安南將軍,為副都督,統領七萬兵馬準備從子午出擊。

不久因蕭頤去世,停止南征。

當時涇州羌人叛逆,攻城占邑,盧淵率領六千騎步兵,號稱三萬,慢慢向前開進。

不到一個月,叛賊便紛紛逃散,投降的民眾有數萬人,盧淵只殺了首惡,其他人的罪行一律不過問。

皇帝下詔讓他兼任侍中。

當初,盧淵十四歲時,曾經到長安去過,準備回來時,有五十多人為他餞別,地點在渭水北面,有位相士扶風人王伯達說:「諸君都不如這位盧郎,他的官位與其學識才幹雖不相稱,但是他的德行名聲十分隆盛,名望超過朝中諸公宰輔。

二十多年後,當號令關右。

願盧郎不忘老夫今日之言。」

此行之時,王伯達已年逾八十,到軍門求見,談論平生所見。

沒多久,朝廷便拜盧淵為儀曹尚書。

魏高祖考核在位官員,降盧淵以王師守常侍、尚書郎,奪除他常侍的俸祿一周。

不久任他為豫州刺史,盧淵以母親年老為由,堅辭不赴任。

恰逢蕭昭業的雍州刺史曹虎派使者前來請求投降,朝廷便派盧淵為使持節、安南將軍,督領前鋒諸路軍馬奔赴樊鄧。

盧淵到高祖駕前辭謝說:「為臣一介儒生,頗聞俎豆祭祀之類,帶兵征戰之事,從未學過。

望陛下定奪。」

行軍日期已經一逼一近,高祖不同意換人。

盧淵說:「臣擔心曹虎又成為另一個周魴啊,陛下應審慎從事。」

曹虎果然詐降。

盧淵到葉城,詳細詢問曹虎詐降之事,兼陳述其利害關係。

魏帝下詔讓盧淵攻打南一陽一。

盧淵以兵少糧乏,上表請求先攻赭一陽一。

因它靠近葉城糧倉的緣故。

高祖同意了,於是盧淵便進攻赭一陽一。

蕭鸞派將領垣歷生前來救援,盧淵素無將略,被敵人打敗了,被免去官爵,貶為平民。

不久盧淵遭母喪,魏高祖派使者前往盧宅宣慰弔問。

喪期完了之後,盧淵兼任太尉長史。

高祖南討,盧淵又兼任彭城王中軍府長史。

不久為徐州、京兆王元愉兼任長史,朝廷賜絹百匹。

元愉年紀很小,府中事不論大小,大多由盧淵決定。

盧淵以誠信御物,得到東南老百姓的信任與一愛一戴。

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謀外叛,盧淵看出了他們的跡象,暗暗吩咐諸戍軍,以防不測。

盧淵屢屢上表,朝廷也不採納他的意見,沈陵後來果然殺了身邊將帥,率宿豫人馬叛逃南方。

沿淮諸戍地,由於有防備,得以保全。

沈陵戍邊多年,暗地勾結的人員很多,南徐、宿豫二州,人情都被煽惑。

沈陵南逃後,他的余一黨一,很有一些被押送到盧淵這裡來的,盧淵都安一撫他們一番之後把人放了,由此人心安定下來。

景明初年,朝廷任命他為秘書監。

二年(501),卒於任上,享年四十八歲。

朝廷贈他為安北將軍、幽州刺史,恢復其固安伯爵位,謚稱懿。

當初,盧諶父親盧志師法鍾繇書法,世代傳業,代有能人。

至盧邈以上,兼擅長草書。

盧淵演習家法,代京宮殿的字多是盧淵所題。

白馬公崔玄伯也善於書法,世代傳習衛馞體。

魏朝初年工於書法的,就是崔、盧兩家。

盧淵與僕射李沖關係特別和睦。

李沖看中盧淵門風,而盧淵推崇李沖才識官位,故結為婚姻親家,往來親密。

至於盧淵受到高祖的禮遇賞識,李沖從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盧淵有八個兒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