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辛雄傳:父親辛暢,字幼達,任大將軍諮議參軍、汝南鄉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辛雄傳

魏書白話版

辛雄傳

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

父親辛暢,字幼達,任大將軍諮議參軍、汝南鄉郡二郡太守,太和年間,為本郡中正。

辛雄很有孝一性一,廣泛涉獵書冊史籍,喜歡刑名法術,廉潔謹慎,雅潔素泊,不隨便交朋友,喜怒哀樂不輕易現於臉上。

脫一下布衫,奉朝請做官。

他父親在郡任上患病,辛雄自請免官回家侍奉,晨扶夜抱。

等到父親病逝,服喪期間,憂傷太過,人形全無,難以辨識,世人盛讚他的孝行。

正始初年,授官給事中,十年沒有陞遷,於是辛雄自稱有病,免職而歸。

清河王元懌任司空,征他為戶曹參軍,管理農業事宜。

懌遷任司徒,辛雄也跟著授官戶曹參軍。

神龜年間(518~520),辛雄升為尚書駕部郎中,轉任三公郎。

這一年,篩選淘汰郎一級官員,只有辛雄等八人被留職,其餘都或罷或遷,改為任李琰等人為郎。

在這以前,御史中尉、東平王元匡打算抬棺上朝諍諫,尚書令、任城王元澄彈劾元匡對皇上大不敬,皇帝下詔免元匡死罪、削職為民。

辛雄上書議論說:「臣私下考慮平民元匡,前後盡職三朝,每每蒙受皇帝恩一寵一。

正直之一性一,聖上心中有數;勇一猛之志,過去多有表現。

所以高祖賜給他『匡』的名字,陛下您任命他為彈糾一職。

以至於像茹皓升職,匡有斥其宜下之言;高肇當政,匡陳奏其弄權章表。

元匡的剛正堅毅、忠誠款直,群臣沒有能趕上他的;正直耿節的行為,朝野上下,人所共知。

處在高肇時期,元匡造棺陳奏,聖主英明,大臣忠直,終而無可罪責。

假使聖上打算重任元匡官職,先帝已有寬容之例在前,陛下您也應寬容在後,何況其當初諫諍行為與因罪伏罰一性一質不同啊。

如他以貶黜終結,脫離朝廷,我擔心這會杜絕忠臣之口,填塞諫奏之心,妨礙琴瑟之音的和諧,違背國政的濟接。

祁奚說,叔向的賢德,可施及十世,而今元匡卻其身難免,實在是令人嗟歎惋惜。」

沒多久,元匡又被朝廷任為龍驤將軍、平州刺史。

右僕射元欽對左僕射蕭寶夤說:「至如像辛郎中的才幹,省中諸人沒有超過他的。」

寶夤說:「我聽游僕射說:『得到像辛雄這樣的四五個人共同處理省中事務,就足夠了。

』您今天才誇獎他,不覺太晚了!」

當初,廷尉少卿袁翻因犯罪的人,憑恩競相訴訟,是非曲直難以斷明,於是上奏皇上稱這些人只要是他們曾經被人議論的,不問曲直,一律判罪,全不用仔細調查判斷。

皇帝得知,詔令門下、尚書、廷尉一起討論此事。

辛雄議論說:

「《春秋》的說法:不幸而有過失,寧願遺漏罪人也不濫責好人。

失檢則遺漏罪人,濫責則傷害好人。

而今有議論者不忍得罪一奸一吏,致使他們任情胡來,以致君子小人香臭無別,這哪是什麼賞善罰惡,心存惻隱憐恤的做法呢?仰尋周公不追究流言的過失、俯思釋之不調查驚馬的罪責,這都是以事情大小,以情況定奪的做法,目的是以得失為貴。

事情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臣辛雄久掌案牘,屢見疑難訴訟。

臣從處理的眾多案子中提煉出六點看法。

「一是:御史所糾,有註明當事者其人逃走的。

等到他出庭訴訟,或為公使,本衙判明其過有所指,如不推檢,文案明白,昭雪不論。

二是:御史赦原查明贓物,不明行一賄主人名字,檢按沒有賄賂所受對像為誰的,宜應剔除。

三是:經過拷打不供罪,旁邊又無三證,即使罪名已立,也應解罪。

或有根據律令奏復的,與奪不同,不能按此辦理。

這一條,又必須確定什麼樣的人才能為證人。

如若必須三人同時見到當事人接受財物,然後才能定為證人,那於法理太寬。

若據傳聞作證即為證人,則於法理又太急迫。

現在我建議當事人行一賄後三人都見到了,贓物及提一供的情況相同,則視為事實成立。

四是:赦前斷事,或是因引據刑律乖離錯誤,致使定奪失公,雖然定成經赦,也應回到准律定奪的軌道上來。

五是:經赦除名之後,或是向聖上訴說枉曲,被聖上下旨重新追究;或上省訴冤,上書要求重新審理。

上書交付有關部門之後,未被研究判理,便遇上恩赦。

像這樣的一些人,也不能與通常的辦案程序相違,依照前判為定。

如若不與拷究相符合,已復案的人,請不追奪。

六是:或受辭下檢反覆,使究獄證占分明,理應清雪罪名,沒來得及上告檢按,忽然就碰上恩赦。

假若依據證占而昭雪其罪,則違反正常的法律程序;如果除其名字,那就濫罪潔白之士。

臣認為他們的罪行必須按察之後才能成立,昭雪必須以佔定為準則,如若拷問沒有完成程式以及重要證人有一人沒有到的,則不能算作結案。

「古來人士雖然擔心檢察獄案的工作不能盡量一精一細,但臣沒有聽說有誰明知冤屈卻不審理。

臣今日所陳奏的,實在是朝野人士眾目所待,國家朝夕之間必須處理的緊急事情,願皇上垂情深察為盼。」

皇上下詔,依從辛雄所議。

從此以後,每有疑議,辛雄與公卿大臣辯論,總是最後按照他的意見辦,於是他的才名日盛一日。

辛雄又作《祿養論》,稱讚孔子陳述五孝,自天子至平民沒有「退休」的文字。

《禮記》:「八十歲,一個兒子不從政;九十歲,一家不從政。」

鄭玄注說:「恢復其官職。」

然而,這只是指恢復庶民而言,並非指的公卿士大夫。

我認為宜順其祿養,不必限定年齡。」

論文奏上,肅宗收下了。

辛雄因母親去世離任回家。

喪期一滿,右僕射元欽上書建議還授辛雄郎官職。

不久,兼任司州別駕,加前軍將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