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安同傳:他的先祖叫安世高,漢朝時任安息王侍子來到洛一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安同傳

魏書白話版

安同傳

安同,遼東的胡人。

他的先祖叫安世高,漢朝時任安息王侍子來到洛一陽一。

經魏至晉,避亂來到遼東,定居於此。

安同的父親安屈,在慕容日韋屬下做官,任殿中郎將。

苻堅消滅慕容日韋之後,安屈的友人公孫眷之妹被收進了苻氏內宮,後被賜給劉庫仁為妻。

劉庫仁對她非常一寵一愛一。

安同因為跟隨公孫眷經商販賣,見太祖有濟世之才,就留下來侍奉太祖。

安同一性一情端莊嚴肅、明智善良,喜好長者之言。

登國初年(386),太祖徵兵於慕容垂,事實在《窟咄傳》中有記載。

安同屢次出使甚得皇帝意旨,於是受到特殊的一寵一信,被授任為外朝大人,與和跋等人出入宮廷之中,交替掌管各種事務。

太祖頒賜功臣,安同因出使之功居多,就賜給他妻妾以及奴隸三十戶,馬二十匹,羊五十頭,加授為廣武將軍。

安同跟從太祖到柴壁征討姚平,姚興率領所有部眾前去援救姚平,太祖就令增築重圍來阻擋姚興。

安同向太祖獻計說:「我曾受派到絳地催督租糧,看到汾水東面有蒙坑,其地東西三百餘里,道路不通。

姚興率兵前來,必定經過汾水西岸,居高臨下,直至柴壁。

這樣,敵軍就可以內外接應,我方的重圍難以固守,不能制一服敵軍。

最好是在汾水上修建南北兩座浮橋,在汾水西岸依地勢築圍。

西邊的圍子既已堅固,賊軍到來之後就無法施展其計策了。」

太祖聽從他的意見。

姚興果然只能坐視姚平受到屠滅而無法救援。

安同由於謀劃有功,被賜爵為北新侯,加授安遠將軍。

太祖又令安同送姚興部將越騎校尉唐小方等人到長安。

清河王拓跋紹叛亂的時候,太宗在外,派人連夜告知安同,令他聚集各種工匠和有才藝的人,眾人都響應,奉迎太宗。

太宗即位之後,命安同與南平公長孫嵩共同受理民間訴訟。

又令他與肥如侯賀護持節巡察並、定二州及各山居的雜胡、丁零族人,宣示皇帝詔令進行撫一慰,詢問百姓的疾苦,查究舉報郡守縣宰的不法行為。

安同到并州後,向朝廷上表說:「我私下看到并州所屬的守宰,大多不遵守法制。

又有刺史擅自任用御府的縫紉工古彤為晉一陽一縣令,相互勾結授受財賄,共謀一奸一利。

我請求對他們按照律法予以治罪。」

太宗依從了他的奏請,於是并州之內的郡縣得以整肅。

安同東出井陘,來到巨鹿,征發民眾每四戶出一人,想要治理大嶺山,打通天門關,又在宋子修築城堡,用來鎮守安一撫各郡縣。

賀護妒嫉安同深得民心,因此派人上告安同築城聚眾,想圖謀大事。

太宗因為安同擅自在外征發民丁,就令用囚車將他召回京師,召集朝中群官共議其罪。

眾官都說:「安同擅自大興勞役,勞擾百姓,應當嚴厲懲治,以整肅後來犯事之人。」

太宗認為安同雖然擅自行一事,但其本意在於為公,用心並無不善,就把他釋放了。

世祖代理國政,臨朝聽政,以安同為輔佐。

太宗征討黃河之南,授任安同為右光祿大夫。

世祖出外鎮守北部邊境,安同與安定王拓跋彌留守京師。

世祖即位之後,進封安同為高一陽一公,授任為光祿勳。

不久授予征東大將軍、冀青二州刺史之職。

安同的長子安屈,太宗在位時掌管太倉之事。

曾偷盜粳米數石,想用來贍養雙親,安同知道後大怒,上奏皇上請求殺掉安屈,並彈劾自己不能教訓兒子,請求治罪。

太宗十分讚賞並寬恕了他,就令長期供給安同粳米。

安同的清廉守法,情形都如同此類。

安同為官明於考察,長於校驗,家法嚴厲,為世人所稱頌。

及至他在冀州,年歲已老,頗有錢財,大建寺廟寶塔,為百姓所苦。

神..二年(429),安同去世。

朝廷追贈他為高一陽一王,定謚號為恭惠。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