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
孫紹傳
孫紹,字世慶,昌黎人。
世代仕官慕容氏。
祖孫志進入朝廷,卒於濟一陽一太守任上。
父孫協,字文和,上一黨一太守。
孫紹少年好學,通涉經史,頗有文才,一陰陽一術數,也多有涉獵。
初任校書郎,漸遷給事中,成年後兼羽林監為門下錄事。
朝廷大事,好言得失,於是為世人所知。
曾著《釋典論》,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也時有可存的價值。
與常景等人一起修定律令。
延昌年間(512~515),孫紹上表說:
「臣聽說建國有計,雖危必定轉安;施行教化必和,雖然寡少必能轉為強盛,治理國家違背人理,雖合必離;作用失機,雖成必敗。
這是古今同然,百王為政的固定法則。
伏惟大魏應天明命,兆啟無窮,畢世後仁,國運延續七百年。
現在二虢京門,下無嚴防;南、北二中,也缺固守。
長安、鄴城,是國脈所繫的重鎮;穰城、上一黨一,乃國家腹背所憑。
四軍五校之軌,領、護分事之式,徵兵儲糧之要,舟船水陸之資,山河要害之一柄一,緩急去來之用,持平赴救之方,節用應時之法,特別應該修理置辦,這樣才能鞏固國家堂堂之基。
持滿之體,怎能忽略?居安之時,故應思危矣。
「且法開清濁,清濁事理仍然不平;申滯理望,而卑寒之士仍然困頓。
士庶同悲,兵徒懷怨。
中正賣望於下裡,主按舞筆於上台,真偽混淆,知而不糾,得到好處的人不高興,失去的人加倍怨憤。
雖說讓門齊身等,而涇、渭仍很不同,類應同役,而苦樂懸殊。
士人居職,不以為榮;兵士勞役辛苦,心不忘亂。
所以有人競相放棄本郡,飄落藏匿他鄉。
或詭稱托養,散在人間;或亡命山澤,漁獵度日;或投仗強豪,寄命衣食。
又應遷之戶,逐樂諸州;應留之徒,避寒歸暖。
加上官員子弟,隨逐浮游,南北東西,卜居不定。
禁止不嚴,任意取適。
如此之徒,不可勝數。
爪牙不復為用,百工爭棄其業。
統一之計,實際缺損;考課方法,責辦無日。
流一浪一之徒,應加一精一校。
現在強敵窺時,邊民伺隙,境內之民心中不平,久戍士兵心懷懷怨,天下如戰國之勢,臣竊謂十分危險了。
必定成為製造禍亂之源的,是北邊鎮戍之人啊。
「如是一統之年,持平治國,是大道之計;混亂之時,縱橫之術用之,這是行權術的必然。
所以說道不可久,必須使文飾質樸之道交替使用;權不可常,隨治亂以收物。
文質應世,道形自安;薄厚得當,權勢也濟。
然而,王者計法之意,化物之規,圓與方務得其境,人與物不失其地。
又先帝時,律令都議,而律很快施行,令獨不出一台,至今已有十多年了。
臣認為令的本質,即是帝王之身,分處百官之儀,安置九服之節,經緯三才之倫,包羅六卿之職,施置風化之門,用來賞罰的原則,這才是有為之關鍵,世法之大本也。
然修訂律令的人,都是通古的,依古式撰定律令,大體可觀,新定律令,比之前令,一精一粗昭然。
但是主議之人,太用古制。
如全部依古,高祖之法,也須升降去留。
誰敢說高祖之法也有是非呢?因這樣爭論不休,所以令久廢不理。
然而律令配套,不可偏用,而今律頒令止,辦起事來十分滯慢不便。
如令不頒,就是沒有典法,臣下執事,依何而行?臣等修律,並非不勤勉,而署名之日,臣卻不見。
這就是所謂農夫盡力,他人享受收成,功名之所,臣實鬱鬱於懷。」
沒多久,出任濟一陰一太守。
還朝之後,歷任司徒功曹參軍,步兵、長水校尉。
正光初年(520~521),兼任中書侍郎,出使高麗。
還朝,任鎮遠將軍、右軍將軍。
很久以後,任徐、兗和..使。
還朝,孫紹上書大陳軍國利害,沒回音。
孫紹又上表說:「臣聽說文質互用,治理之道方能淳和;薄厚得時,人物以之通濟。
所以能事和三靈,仁洽九服。
伏思陛下應靈登極,沖明照物,宰相忠誠純正,文臣武將都很稱職,既有昇平之基,應成無為之業。
而如今漠北叛亂,隴右構逆,中州驚擾,百姓竊議,這是什麼原因呢?這都是由於國法不通,下情怨塞的緣故。
臣雖然愚陋短識,具陳始末緣由。
以前都城在代郡,武質而治安;移京中土以來,文華而政亂。
故臣過去在太和年間,極陳朝政得失,具論四方華夷心態,高祖垂納,文字應該可以找出。
延昌、正光年間,奏疏頻上,主管收錄,不蒙回音,當時事勢,乃至於此,盡微臣預陳之驗。
今天東南有竊稱帝號之敵,西北有拒逆皇命之寇。
這怎能怨天,實在應該怪人。
為臣今天不憂荒服之外,正是擔心中畿,目前應做的必須立即改弦更張,以寧息微臣之意。
如仍然遲疑不決,變亂很快就會發生,肘腋一亂,國家大勢去矣。
然為臣奉國四世,高興悲慼每世都有,但是任職散漫,不關機密,寧安濟國之計,欲陳無所,可以說是經緯很多,無機可織成品。
大凡天下者,大器也。
一正難傾,一傾難正。
當今天下形勢之危,躡足之急,臣雖肉食,但痛心不止。
泣血上陳,願陛下採納為臣意見。
如能言參執事,獻可替否,寇逆能除,國家稱慶,那臣雖死如生,為臣犬馬之情已畢。」
孫紹一性一格剛直,每次封書論事,經常言辭懇切,不怕犯忤。
但他天一性一疏脫誇說,言論高下難分。
當時人都很輕視他,意見不見採納。
孫紹兄世元早逝,世元善於彈箏,孫紹後來聽到箏的聲音便流涕嗚咽,捨之而去,世人以此崇敬他。
朝廷除任他為驍騎將軍,出使吐谷渾。
還朝後,任太府少卿。
曾因朝見,靈太后對他說:「卿年漸漸老了。」
孫紹說:「臣年紀雖老,臣為卿乃少。」
太后笑了。
遷任右將軍、太中大夫。
孫紹曾與百官赴朝,東掖門沒開,孫紹守門待旦。
孫紹在眾人中引吏部郎中辛雄走出眾人堆,偷偷跟他說:「這中諸人,不久都當死盡,只有我與卿你仍享富貴。」
辛雄大為驚愕,不知他說的是什麼意思。
不久就有河一陰一之難。
孫紹善於推算祿命,事情有驗的很多,知道的人都很驚異。
建義初年(528),朝廷除授他為衛尉少卿,將軍如故。
轉任金紫光祿大夫。
永安年間(528~530),朝廷拜授他為太府卿。
因他以前參加討論《正光壬子歷》,賜爵新昌子。
太昌初年(532),遷任左衛將軍、右光祿大夫。
永熙二年(533)去世,時年六十九歲。
朝廷贈他為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冀州刺史,謚稱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