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
尉元傳
尉元,字苟仁,代郡人。
世代都是豪族。
父親尉目斤,因有勇有謀而著稱於當時。
泰常年間,任前將軍,跟從皇帝平定虎牢,頗有軍功,被授任為中山太守。
尉元十九歲的時候,以善於騎射而著稱。
神..年間,任虎賁中郎將,轉任羽林中郎,為人小心謹慎,恭謹嚴肅,以勤勉不懈而受到皇帝知遇。
世祖讚賞他寬雅有風度,不久遷任為駕部給事中。
尉元跟隨皇帝東臨海邊,世祖賜給他富城男的爵位,加授寧遠將軍。
和平年間,尉元遷任北部尚書,加散騎常侍,晉爵為太昌侯,被授為冠軍將軍。
天安元年(466),薛安都據徐州歸附朝廷,請求派兵救援。
顯祖任命尉元為使持節、都督東道諸軍事、鎮南大將軍、博陵公,與城一陽一公孔伯恭一道前往救援。
劉..的東平太守、無鹽戍主申纂詐降。
尉元知道他並非誠心歸附,外表上表示對他容納,但暗中則嚴加防備。
劉..的兗州刺史畢眾敬派東平太守章仇..到魏軍請降,尉元一併接納了他。
於是魏軍長一驅一直一入,賊將周凱望風而逃。
劉..派遣張永、沈攸之等人率軍征討薛安都,屯駐於下磕。
張永就分派羽林監王穆之領兵五千人,在武原守護輜重,派龍驤將軍謝善居領兵二千人據守在呂梁,派散騎侍郎張引領兵二千人據守茱萸,督促租糧,用來充實軍隊的供給。
薛安都出城來見尉元,尉元依照朝廷旨意,授任他為徐州刺史。
又派中書侍郎高閭、李璨等與薛安都一同回到城中,另外讓孔伯恭率一精一兵二千人,巡撫安定城內外,然後尉元就進入彭城。
尉元因張永仍據守險要之地,攻守雙方勢均力敵,恐怕士卒傷亡。
就命薛安都與李璨等固守徐州,親自率領一精一銳部隊,在城外宣揚國威,分兵攻擊呂梁,斷絕敵軍的糧食運輸。
謝善居逃奔茱萸,接著與張引向東逃往武原。
尉元令騎兵飛馳追擊,斬首八百餘級。
武原剩下的敵軍八千餘人,拒戰不降。
尉元親自穿上甲冑,率軍四面攻擊,突破王穆之的外營,殺傷敵軍大半,繳獲其輜重車輛五百餘輛,用來供給彭城諸軍。
然後尉元收兵緩戰,給敵軍讓開一條逃路。
王穆之率領殘餘部隊逃到張永軍中。
張永勢挫力竭,尉元乘勝圍住下磕,攻打其南門,張永就棄城連夜逃遁。
孔伯恭、薛安都趁勢追擊,當時正逢大雨雪,泗水冰凍,張永只得棄船而逃。
尉元預測張永一定會奔逃,就親自率領眾軍,攔截他的逃路,南北兩面奮力追擊,大敗張永軍於呂梁山東。
斬首數萬級,向北追擊六十餘里,敵軍死者相互枕藉,手足凍斷者十之八九。
生擒劉..的使持節,都督梁、南、北秦三州諸軍事,梁、秦二州刺史,寧朔將軍,益一陽一縣開國侯垣恭祖;龍驤將軍、羽林監沈承伯等。
張永、沈攸之輕騎逃走得以倖免。
繳獲船車、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劉..的東徐州刺史張讜據守一團一城,徐州刺史王玄載據守下邳,輔國將軍、兗州刺史樊昌侯王整,龍驤將軍、蘭陵太守桓忻驅掠附近的百姓,據險自固。
尉元派人前去撫一慰曉喻,張讜和青州刺史沈文秀等人都派使者前來傳達歸誠之意,王整、桓忻相率歸附朝廷。
尉元向皇帝上表說:「彭城倉廩已經空虛,百姓面有饑色,請求運送冀、相、濟、兗四州之粟,取張永所丟棄的船隻九百艘,沿清河運到,可以用來濟救新近歸附之民。」
顯祖聽從了他的意見。
尉元又上表請求分兵設置戍所,進而平定青、冀一帶。
又上表說:「彭城是賊軍的重要邊城,如果沒有糧食儲積和強兵防守,就不可能得以鞏固。
倘若儲備糧草、廣置戍所,即使劉..之軍全部出動,也不敢覬覦淮北之地。
這是自然的形勢。」
皇帝下詔說:「等待後軍到來,根據情況加強防守。
青、冀方面已經派遣軍隊援助,須待平定之後,再運軍糧。」
尉元又進表說:「臣受命出任邊疆,歷經寒暑,進無鄧艾一舉之功,退無羊祜保境之略,雖然淮、岱大捷,但民情尚未安定。
臣由於智力愚劣,只能委以輔佐之任,假如事情應當向皇上傳達,不敢不具表上奏。
臣前次上表陳說由於下邳是水陸交匯之地,早先計劃消滅此地敵軍,派兵屢次征討,還是沒有將其平定。
然而彭城、下邳之間音信並未斷絕,而且彭城這裡的人,原先居住於賊境,心裡還依戀故土。
動輒互相誑騙蠱惑,希望僥倖實現非分之望,南邊來的音信消息,因道路阻塞而不能到達,雖然下邳已經窮困窘迫,但仍然不肯歸降。
彭城之民任玄朗從淮南來到鎮所,說劉..部將任農夫、陳顯達領兵三千,前來巡視宿豫。
臣就在當天,秘密派出偵探,前去驗證其虛實,正如任玄朗所說的那樣。
臣想要親自出城攻擊他們,因為糧食尚未運到,又怕新歸附的民眾生變,就派子都將於沓千、劉龍駒等率步騎兵五千,準備前去攻擊。
但軍人滯留時間太久,逃亡的人很多,相互煽動,沒有堅固之志,兵器也遭毀壞,沒有一件能用。
臣聞征伐他國事關重大,古人也認為很難,功業雖然可以成就,但必須妥善謀劃才能行動。
如果敵人進攻彭城,必須從清水、泗水經過宿豫,到下邳;進攻青州,其路線也從下邳入沂水,經過東安。
這就是敵方用兵的要領。
現在我們如果首先平定下邳,佔領宿豫,戍守東安,那麼青、冀各鎮就可以不攻而克。
如果四處不降服,即使佔領了青、冀,當地百姓心懷叵測,仍然懷著僥倖之心。
臣愚蠢地認為最好是解除青、冀的軍隊,首先平定東南之地,斷絕劉..北顧之意,根絕百姓南望之心。
夏季水勢雖盛,沒有渡口和道路可以憑借;冬季道路雖然暢通,沒有高城可以固守。
像這樣,那麼淮北之地自然可以佔領,一勞而可以永逸。
現在雖然氣候日趨炎熱,還是可以行軍,兵貴神速,久停就會生變。
倘若天降大雨,也許可以憑借水路交通,運輸糧草增加兵力,為大舉進攻作好計劃。
就怕靠近淮水的民眾,幡然改變他們的意圖,青、冀二州,終究不能佔領。
臣與同僚屬吏共同商議,都認為此事可行。
如果隱瞞而不向朝廷陳述,就怕要承擔造成失敗損失的責任;向上陳述而得不到驗證,又恐造成誣罔之罪。
只有上天審察裁斷,看到臣的愚劣忠誠之心。」
劉..又派沈攸之、吳喜公率領將士數萬人,從沂水、清水進發,想要援助下邳。
尉元派孔伯恭率領步騎兵一萬攔拒敵軍,並且把沈攸之所部被俘的手足傷殘、凍傷體弱、以膝行走的人,全都遣送回去,用來挫傷敵軍的士氣。
又向朝廷上表請求增派軍隊。
皇帝派遣征南大將軍慕容白曜前去支援尉元。
慕容白曜到達瑕丘時,不巧患病。
剛好泗水枯竭,賊軍不能前進,慕容白曜也就不再往前走了。
孔伯恭大敗賊軍,沈攸之、吳喜公等人快馬逃走。
尉元寫信給劉..的徐州刺史王玄載,明示其得失禍福。
王玄載連夜狼狽逃走,宿豫、淮一陽一的守敵都棄城而逃。
於是朝廷派南中郎將、中書侍郎高閭率領一千騎兵,與敵方張讜相對為東徐州刺史;中書侍郎李璨與敵方畢眾敬相對為東兗州刺史。
用以安一撫初來歸附的百姓。
朝廷授任尉元為都督徐、南、北兗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開府,徐州刺史,淮一陽一公,持節、散騎常侍、尚書等職仍然照舊。
皇帝詔令尉元說:「賊將沈攸之、吳喜公等驅率螻蟻之眾,進犯下邳,你戰績顯著,果敢剛毅,智勇奮發,從水陸進行攔截阻絕,及時予以摧垮消滅,淮水以北,蕩然清寧安定。
這全都是元帥謀略有方,將士盡忠效力的結果,朕對此極為讚賞。
對所佔領的諸城要害之處,應當分兵設置戍所,以撫一慰安定民心。
現在正想要清蕩吳會一帶,懸掛旌旗於秣陵城,至於用兵所應注意的事項,作戰形勢的進攻與防守,你應好好加以考慮和策劃,一切動靜隨時上報朝廷。」
當時徐州有個妖邪之人假稱姓氏為司馬,字休符,自稱晉王,煽動蠱惑百姓。
尉元派部將追擊斬掉了這個人。
皇興四年(470),顯祖下令徵召尉元回京赴西郊廟祀,不久又回到所鎮守的徐州。
延興元年(471)五月,暫授尉元為淮一陽一王。
延興三年(473),劉昱的部將蕭順之、王敕鉞等人率領部眾三萬人,入侵淮北諸城,尉元分別派遣諸將,迎敵抗擊,將其打敗。
尉元給朝廷上表說:「淮一陽一郡上一黨一縣令韓念祖剛剛到任的時候,當地舊民反叛南逃,縣中全無一人。
令其進行安一撫招集,韓念祖一愛一民如子,從南邊回來的百姓費系先等人先後歸附,縣中民戶到達二百多戶。
南濟一陰一郡睢陵縣人趙憐等進言說,韓念祖善於安一撫百姓,廉潔奉公,懇請韓念祖前去任睢陵縣令。
如果能派這個人去,必定能夠招集叛離的民眾,成立一個縣。」
顯祖下詔說:「樹立君主是為人民,民情既然如此,可以聽從他們的請求。」
尉元喜歡宣揚下屬的長處,就像以上所述的那樣。
太和初年(477),高祖徵召尉元回京任內都大官。
不久尉元出任使持節、鎮西大將軍、開府、統萬鎮都將,很得邊地民族的人心。
太和三年(479),高祖進封尉元的爵位為淮一陽一王,對他以朝廷元老之禮相見,特許他乘坐人力車、拄枴杖入朝。
蕭道成自立為帝之後,派遣許多間諜,煽動新近歸附的百姓,以致不法之徒,四處蜂起。
朝廷因為尉元早已威名四震,就召他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征諸軍事、征西大將軍、大都將,其餘官職如故,總率諸軍前往征討。
尉元征伐五固的賊將桓和等人,全都平定了他們。
東南部清寧太平,遠近都來歸附。
尉元入朝任侍中、都曹尚書,遷任尚書令。
太和十三年(489),尉元進位為司徒。
太和十六年(492),按照條例降低所封庶姓人的王爵,封尉元為山一陽一郡開國公,食邑六百戶。
尉元上表說:「臣於天安初年,奉命總領軍事,開拓安定淮北,如今海內已經平定,仍舊忝任徐州刺史。
素餐一屍一祿,已有多年,那個地方的安危,我全都瞭解。
經常考慮彭城是水陸交通的要地,長江南部用兵作戰,莫不憑仗它而威一逼一各方。
國家之大計,都要預謀在前。
況且臣剛剛佔據徐州之地,青、齊地區尚未平定,黃河以南的百姓仍心懷雜念。
劉..派張永、沈攸之、陳顯達、蕭順之等人先後多次企圖攻取彭城,以連接青、兗。
只是由於彭城已經鞏固,張永等人都被摧垮。
現在計議,那裡的戍兵,多是胡人,臣先前鎮守徐州的時候,胡人子都將呼延籠達由於犯了罪,就發動叛亂,糾集胡人,一時間人情蠢一蠢一欲一動。
幸賴朝廷威靈遠布,罪人得以誅戮。
又有一團一城子都將胡人王敕鉞負罪南叛,常懷一奸一邪之圖,狡猾地引一誘同一黨一。
依我愚誠的看法,應當以彭城的胡人軍隊換取南豫州遷徙來的兵卒,讓其轉到彭城戍守;又以中州的鮮卑人增補充實兵員人數。
這樣做最為適宜。」
皇帝下詔說:「你所陳述的事,非常符合時宜。」
這一年,尉元因為年老頻頻上表請求告老退休。
八月,皇帝下詔說:「尉元年邁位尊,見識深遠,屢次上表告退。
我因為尉元公秉持道德,清廉謙虛,胸懷公正隱忍,仁慈雅一愛一之心深廣,計謀高深可以依仗,方才委付以治民之政,任用他安一撫百姓,他多次上書告退,還是違背他的宿願。
但他謙虛的光輝愈加堅固,再三請求情意深切,倘若不屈從其崇高的願望,又何以成全他的美德呢。
我已經准許他辭官退休,主管者可以下表到州里,按照禮制滿足他的心願。」
尉元於是來到朝廷辭謝,高祖在殿庭接見他,命在殿前設宴慰勞他,賜給他玄冠素服。
皇帝又下詔說:「大道者凝虛,至德者謙讓,所以後王傚法幽深的義理用來統御天下,聖人崇尚謙虛的光輝而降下美德。
所以天子尊養年老致仕的人,像對父親一樣對待三老,像對兄長一樣對待五更,用以明孝悌於萬國,垂教化於天下。
若非道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誰能處於三老五更的地位?所以五帝崇尚德望,三王求討諍言,如若求得一人,相同於古之賢哲,衰亂時代的群老,有誰能夠勝任?德才與聖哲相近的人就難以推舉,靠近中等的人才就容易挑選。
朕雖見識虛寡,德行也不及先哲,五更三老的選拔,尚可以挑選到這樣的人。
前任司徒、山一陽一郡開國公尉元,前任大鴻臚卿、新泰伯游明根都是功臣元老,明智公正忠誠樸素,年輕時顯露英風,老年時鋪展雅跡,官位顯赫於台省,告老歸終於私第。
可算得是善始善終,真乃曠世之賢人。
尉元八十歲,應處於三老之重;游明根以七十之齡,可充任五更之選。」
於是皇帝養三老五更於明堂,國老庶老於階下。
高祖對三老再拜,親自袒衣、切割牲肉,執爵進酒,進送食物;對五更行直身肅拜之禮,賜給國老、庶老不等的衣服。
接著尉元進言說:「自從天地初開,五行施則,人之所崇尚的,莫重於孝順。
然而五孝六順,是天下之所先,望陛下重視此道,用以教化四方。
臣已經衰老,不能走動很遠,但耳聞心想所及之事,不敢不竭盡我一片誠心。」
高祖說道:「孝順之道,是天地之根本,現在三老對我所說的話,我當銘記在心裡。」
游明根進言說:「至孝可以通達神靈,至順能夠感動幽冥,所以《孝經》裡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這樣則孝順之道,無所不通。
望陛下記取此道,用以幫助黎民百姓。
臣年老志朽,見識昏昧,存於心中的思慮,不敢不盡言。」
高祖說道:「五更幫助三老說明重要的規範,鋪展盛德之音,朕應當克制自己遵循禮教,以便來日授之於民。」
典禮完畢,就賜予他們步挽一乘。
皇帝下詔說:「尊尚三老五更,古今聖主都是一樣;欽佩年高者尊敬有德者,明哲之人都共同遵循。
朕雖然不崇尚玄風,見識並不睿智,但要秉承先哲的教誨,遵循禮法的意旨。
所以以德推崇三老,以善敬立五更,使三老如父得以昭彰,五更如兄得以顯露。
前任司徒公尉元、前任鴻臚卿游明根都以其謙沖之德告退,以其美好氣量歸老,所以尊司徒公為三老,事鴻臚卿為五更。
雖然三老五更不是官職,耄耋之年沒有俸祿,但其實際地位已經極為尊貴,應當給以特殊的供養。
三老可給予上公的俸祿,五更可給予元卿的俸祿,供食之待遇,也與其例相同。」
太和十七年(493)七月,尉元病重,高祖親自前往探視。
八月,尉元去世,終年八十一歲。
高祖下詔說:「尉元一生高風亮節,為人寬和淳厚,仁一愛一之風顯著,內懷超群的武略,外有和美的儀容。
從少到老,功勳備至,歷奉五朝,美譽四方,在南炫耀著河淮之功,在北光照著燕然的德業,魯宋緬懷他的仁一愛一,中台記載他的道德。
真可謂立身備於本末,行道著於始終,功勳書於玉牒,恩惠結於民心的人啊。
於是五福久集於身,辭官歸老。
謙讓之德已經昭彰,遠近之人流傳歌詠,卒於三老之位,是我四方之典範。
原說他能更加長壽,能長久輔佐王業。
誰料天不遺老,闔然長逝。
朕懷念他的功勳思念他的美德,心中無限悲痛傷感。
但由於戎事纏身,恨不能對他極盡禮節。
可賜予布帛絲織物二千匹、棺木與葬器、朝衣一套,並替他營造墳塋墓地。」
朝廷給尉元定謚號為景桓公。
用特殊的禮儀厚葬尉元,賜給羽葆鼓吹、假黃鉞、班劍四十人,賜帛一千匹。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