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侯淵傳:機警有膽略。肅宗末年,六鎮饑荒變亂,侯淵隨杜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侯淵傳

魏書白話版

侯淵傳

侯淵,神武尖山人。

機警有膽略。

肅宗末年,六鎮饑荒變亂,侯淵隨杜洛周南侵。

後來與妻兄念賢背叛洛周歸投..朱榮。

路上遇上強盜,他被搶得只剩下苫襖,..朱榮賜給他衣帽,優厚地對待他,任他為中軍副都督。

經常跟從征伐,屢屢立下戰功。

孝莊帝即位,除任他為領左右、封厭次縣開國子,食邑四百戶。

後來跟從..朱榮在滏口討伐葛榮,戰功尤多。

..朱榮啟奏侯淵為驃騎將軍、燕州刺史。

當時葛榮別帥韓樓、郝長等擁軍數萬,屯據薊城,..朱榮令侯淵與賀拔勝討伐他們。

逢元顥攻入洛一陽一,..朱榮徵召賀拔勝南赴大軍,留下侯淵獨鎮中山。

等到莊帝還宮,..朱榮令侯淵進討韓樓,配給兵卒很少。

有人有看法,..朱榮說:「侯淵臨機設變,是他的長處,如總領大隊人馬,未必能用。

今天打擊此賊,所以不給他太多軍馬。」

只給騎兵七百。

侯淵於是廣張軍聲,多設供具,親自率領數百名騎兵,深入韓樓境內,想抓個行人問其虛實。

離薊一百多里,正逢敵帥陳周馬步兵一萬多人,侯淵於是潛伏一在路上襲擊敵人後部,大破敵人,俘虜五千多名敵人。

很快就還其馬匹兵器,讓他們入城。

左右勸道:「既然抓到了敵人,為什麼又要還給他們器杖放掉他們呢?」

侯淵說:「我們兵力既少,不可力戰,而應該設計離間敵人。」

侯淵估計敵人已進城了,便率騎夜集,天麻麻亮,叩其城門。

韓樓果然懷疑降卒為侯淵內應,於是逃走,追擒之。

侯淵因功晉爵為侯,增加食邑八百戶。

不久帝詔以淵為本將軍任平州刺史、大都督,仍然鎮守范一陽一。

等到..朱榮死後,范一陽一太守盧文偉誘騙侯淵出獵,侯淵閉門拒之。

侯淵率領部下屯據郡南,為..朱榮舉哀,統兵向南。

莊帝派東萊王貴平為大使,慰勞燕、薊。

侯淵於是詐稱投降,貴平相信了他。

於是侯淵綁縛貴平。

進軍至中山,行台僕射魏蘭根攔截,被侯淵打敗。

正逢元曄被立為帝,侯淵想投靠他。

常山太守甄楷屯據井陘,侯淵又打敗了他們。

元曄於是授侯淵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左軍大都督、漁一陽一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前廢帝登基,仍加開府,余官仍舊。

幽州刺史劉靈助舉義兵,屯駐安國城,侯淵與叱列延慶等人打敗了他們,擒獲劉靈助。

後來隨..朱兆在廣阿抵抗義軍,..朱兆軍敗後逃走,侯淵歸降齊獻武王,後跟隨齊獻武王在韓陵破..朱氏。

永熙初年(532),除任齊州刺史,余官仍舊。

出帝末年,侯淵與兗州刺史樊子鵠、青州刺史東萊王貴平密信往來,相互連結,又派伺機行一事的使者向齊獻武王表達忠心。

等到出帝入關,侯淵仍在猶豫觀望。

汝一陽一王元暹既除齊州刺史,軍駐城西,侯淵擁軍據城,不予迎接。

百姓劉桃符等偷偷地把元暹引入齊州西城,侯淵與他爭奪城門沒有成功,率領騎兵出逃,妻兒部下被暹所虜。

行達廣裡,逢承帝旨以侯淵行使青州事。

齊獻武王又給他寫信說:「卿不要認為部下很少,難於東進。

齊人風氣浮薄,惟利是從,齊州城民且能迎汝一陽一王,青州之人還不能開門迎接你嗎?你盡避前去。」

侯淵於是又回來了,元暹歸還了他的部下。

而貴平自認為是斛斯椿同一黨一,不同意接受代替。

侯淵進軍襲擊高一陽一郡,攻克城池,把部下家小安置在城中,身率輕騎在外游擊搶掠。

貴平讓他長子率眾攻高一陽一,南青州刺史茹懷朗派兵協助。

當時青州城百姓送糧的首尾相接。

侯淵率騎兵夜奔青州,詐騙送糧的人說:「朝廷大軍已至,見人都殺光,我是世子下人,今天都走了,你們為什麼還不逃命去?」

人們相信了他的話,棄糧奔走。

天亮後,又對行人說:「朝廷大軍昨晚已到高一陽一,我是前鋒部隊,今始到此,很想知道侯公竟在何處?」

城中百姓都害怕了,抓住斌平出城投降。

侯淵自思反覆無常,擔心不會安全,於是斬了貴平,傳首京城,想表明他與斛斯椿不同。

等到樊子鵠之亂平定了,帝詔任封延之為青州刺史。

侯淵既不能得到州職,心中又生恐懼,行達廣川,便劫持光州庫軍反叛。

派騎兵到平原抓住前膠州刺史賈璐。

夜襲青州南廓,劫持前廷尉崔光韶,以惑人情。

攻掠郡縣。

他的部下督帥背叛抵抗他,侯淵率領騎兵投奔蕭衍,中途部下紛紛離散而去,行到南青州南境,被賣酒的人殺了,傳首京師,家小配斬。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