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王建傳(附王斤傳):他的祖姑母是平文皇后,生下昭成皇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王建傳(附王斤傳)

魏書白話版

王建傳(附王斤傳)

王建,廣寧人。

他的祖姑母是平文皇后,生下昭成皇帝。

他的伯祖父王豐,憑皇帝舅父的身份而尊貴。

王豐之子王支,娶了昭成皇帝之女為妻,受到非常優厚的待遇。

王建年輕時也娶了一位公主。

登國初年(386),王建任外朝大人,與和跋等十三人交替掌管各種事務,參與計議謀劃。

太祖親臨濡源,派王建出使慕容垂,王建言辭態度十分高一亢,慕容垂對他的氣魄深為讚許。

王建回朝後任左大夫。

王建之兄王回,他的幾個兒子都不遵守法制,王建把他們的情況全都上告於朝廷,於是王回父子都被誅殺。

王建就是如此的嚴謹剛直。

王建隨從太祖征伐各國,打敗二十多個部落,太祖因其有功賜給他奴婢數十口,雜畜數千頭。

王建隨從皇帝征伐衛辰,將其擊敗,太祖賜給他僮奴五千戶,授任他為中部大人。

王建跟從太祖在參合陂打敗慕容寶。

太祖準備乘勝席捲南夏之地,於是挑選俘獲的敵方部眾,把有才能的人留下,其餘的人打算全都發給衣服和糧食,把他們遣送回去,以使中州的百姓都知道朝廷的恩德。

太祖召集群臣議論此事。

王建說:「慕容寶的軍隊在這裡覆滅,國內空虛,要消滅它非常容易。

現在把俘獲的部眾遣還,難道不這樣就不行嗎?況且放縱敵人必生禍患,不如把他們都殺掉。」

太祖對諸將說:「倘若聽從王建的意見,我就怕今後南人受到創痛而畏懼,斷絕了他們趨向教化之心,這不是伐罪撫民的本義。」

諸將都認為王建說得對,王建又極力堅持,於是就把俘虜都殺了。

太祖不久以後感到很後悔。

王建後來隨從皇帝征討慕容寶,被授予冠軍將軍之職。

并州被平定之後,皇帝向東出井陘,命王建率領五萬騎兵先行開路。

太祖屯駐在常山,慕容寶所屬各郡都已降服,只有中山、鄴城、信都三城不肯投降。

於是太祖派衛王拓跋儀率軍南攻鄴城,王建率軍攻信都,各率兵馬五萬人。

王建等人攻城六十多天不能取勝,士卒多有傷亡。

太祖就親自從中山來到信都,慕容寶的冀州刺史慕容鳳連夜越城逃走,信都歸降。

皇帝來到巨鹿,在柏肆塢打敗了慕容寶,於是進而圍攻中山。

慕容寶棄城逃往和龍,中山城內無主,百姓惶惑,東門沒有關閉。

太祖令軍隊趁夜晚登上城樓,據守東門。

王建貪婪而無謀,其本意在於擄掠財物,惟恐士卒入城後肆意搶掠,亂盜府庫,就請求等待天亮以後再入城。

太祖就停止了進攻。

當天夜晚,徒河人共同擁立慕容普駘為主,於是閉門固守。

太祖令所有部眾攻城,一連幾日未能攻下。

派人登上攻城戰車,招撫城中的人說:「慕容寶棄城逃走,你們百姓打算替誰守城?為什麼不知天命,要自取死亡呢?」

城中人都說:「我們百姓無知,只是懼怕又會像參合陂那裡的百姓那樣慘遭屠戮,所以苟求保全數日的生命啊。」

太祖聽說以後,回頭瞪著王建並唾其面。

中山平定後,賜予王建濮一陽一公的爵位。

烏丸人庫辱官鳴聚眾造反,皇帝命令王建率軍征討,將其平定。

遷授王建為太僕,徙爵為真定公,加授散騎常侍、冀青二州刺史。

王建死後,陪葬於金陵。

當初,王建的哥哥王豆居因王建之功而被賜爵為即丘侯,他沒有兒子,王建就讓自己的兒子王斤承襲王豆居的爵位。

太宗在位之初,王斤官任給事中,任職用事。

後轉任大長秋。

世祖征伐赫連昌,派王斤督造攻戰器一具。

王斤晉爵為淮南公,加授平北將軍。

當時并州胡人頭領田卜謀反被誅,其餘部落恐懼不安,世祖派王斤鎮守慮羋對他們進行撫一慰。

王斤安一撫胡魏之地,收到很好的聲譽。

劉義隆派將領到彥之侵犯黃河之南,世祖西征赫連定,以王斤為衛兵將軍,鎮守蒲阪。

關、隴一帶平定之後,王斤又鎮守長安,被授任為假節、鎮西將軍。

王斤於是驕傲自負,不順從法度,偏聽信用左右之人,徵調百姓服勞役,百姓不堪忍受,向南逃奔到漢川的有數千家。

但王斤卻委罪於雍州刺史一陽一文祖、秦州刺史任延明。

世祖召見詢問這兩個人,他們各自根據實情來回答。

世祖知道他們被王斤所誣陷,就派宜一陽一公伏樹前往調查其事實真象,獲得王斤的數十條罪狀。

於是斬了王斤示眾。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