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崔逞傳:他的曾祖父崔亮,是晉朝的中書令。祖父崔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崔逞傳

魏書白話版

崔逞傳

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是曹魏中尉崔琰的六世孫。

他的曾祖父崔亮,是晉朝的中書令。

祖父崔遇,曾在石虎政權做官,任特進。

父親崔瑜,任黃門郎。

崔逞年輕時喜歡讀書,頗有文才。

由於遭逢戰亂,孤身一人十分貧窮,靠耕種務農維持生計,但從未荒廢學業。

慕容日韋稱制時,郡中人舉薦他當了上計掾,被委任為著作郎,撰寫《燕記》。

後升任黃門侍郎。

及至苻堅兼併了慕容日韋,授任他為齊郡太守。

苻堅失敗之後,司馬昌明任他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

後來崔逞被翟遼所虜獲,被授以中書令之職。

慕容垂消滅翟釗,任用他為秘書監。

慕容寶逃到東邊的和龍,崔逞任留台吏部尚書。

到慕容駘即位時,崔逞攜帶妻子兒女逃歸太祖。

張袞原先在太祖面前極力稱美崔逞,太祖見到他之後,對他禮遇十分厚重。

太祖授予他尚書之職,把政事委任給他,讓他總領三十六曹,另外給予官屬,居門下省。

不久授任為御史中丞。

太祖攻打中山未能取勝,六軍缺乏糧食,百姓大多把穀物藏匿起來,太祖向群臣徵詢取得糧食的辦法。

崔逞說道:「採摘桑椹可以用來代替糧食。

古時傳說貓頭鷹吃了桑椹而改變了叫一聲,《詩經》中就說到這種事。」

太祖雖然怨恨他的話過於輕慢,但由於兵士急需食物充飢,就聽從他的意見以桑椹代替糧食徵收地租。

崔逞又說:「可以讓士兵自己及時去採摘,過了季節桑椹全都會墜一落。」

太祖大怒說:「賊人尚未平定,士兵怎麼能放下盔甲武器去山林裡采收桑椹呢?你這是說的什麼話!」由於中山還沒有攻陷,所以沒有治崔逞的罪。

天興初年(398),姚興發兵侵犯司馬德宗所屬的襄一陽一戍,戍將郗恢派使者騎馬馳往常山王拓跋遵那裡請求援兵,拓跋遵將此事報告給太祖。

太祖令崔逞和張袞替拓跋遵起草書信予以回答。

當初,郗恢在給拓跋遵的信裡說「賢兄虎步中原」,太祖認為這句話有悖於君臣的體統,就令崔逞、張袞在回信中也貶低對東晉君主的稱呼,以此作為報復。

崔逞、張兗在信中竟稱「貴主」。

太祖大怒道:「叫你貶稱他的國主來回敬他,竟然稱呼貴主,如何比得上人家稱賢兄呢!」於是賜崔逞死。

後來,司馬德宗的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數十人被桓玄所驅逐,都打算前來投奔,他們到達陳留南邊,就把人分成兩起,一起投奔長安,一起歸附廣固。

太祖起初聽說司馬休之等人來降,心中大喜,後來因他沒有到來而感到奇怪,就令兗州刺史四處尋訪,找到了幾個隨從司馬休之的人,問其不來的緣故,都說:「魏國聲勢遠播四方,所以司馬休之等人都想要歸附朝廷,及至聽說崔逞被殺,因此而投奔了那兩處。」

太祖聽了後深深悔恨自己的做法。

從此以後,凡是官員中有過失的,多受到太祖原諒和寬容。

崔逞有七個兒子,兩個早已亡故,第三子崔義,崔義之弟崔醓,崔醓之弟崔..,崔..之弟崔嚴,崔嚴之弟崔賾。

崔逞早年遷徙到國內,始終擔心不免於禍,就讓他的妻子與四個兒子留居冀州,令他們歸附於慕容德,於是他們投奔到了廣固。

崔逞獨與其幼子崔賾居於平城。

到崔逞被賜死時,這件事也成為他的罪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