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司馬德宗授予司馬道子以太傅、揚州牧、中書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

魏書白話版

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

司馬德宗即位為晉安帝,改年號為隆安。

司馬德宗授予司馬道子以太傅、揚州牧、中書監等職,加賜特殊的禮儀,其儀仗有黃鉞、羽葆、鼓吹等,又增賜衛士一百人入殿。

不久,朝廷內外各種事務都必須首先經過司馬道子之手。

尚書僕射王國寶輕薄無德行,被道子當作親信,他的權勢顯赫,震懾京城建業,竟然擅自把禁衛東宮的士卒用來配備自己的私府。

司馬道子任用王緒為輔國將軍、琅邪內史,又擅自兼併守衛石頭城的軍隊,把他們屯駐在建業城。

王緒還兼任他的從事中郎,在中樞部門主事,倍受一寵一幸而主持朝政。

司馬德宗屬下的兗州刺史王恭向來憎惡王國寶、王緒這一幫人擾亂朝政,就約荊州刺史殷仲堪到期同時舉事。

王恭上奏表給司馬德宗說:「王國寶犯有滔天大罪,我恭敬地向陛下陳述他的罪狀。

前任荊州刺史王悅,是王國寶的同胞兄弟。

王悅在西藩任上,不幸喪亡。

國寶向陛下告假奔喪,卻遲遲不願上路,御史台對此事進行糾察,他害怕獲罪黜免,就改換衣服冠帽,偽裝成婦人,與婢女同坐一車,到相王司馬道子那裡求情。

再則先帝暴崩之時,朝廷上下莫不驚哭,但國寶若無其事,絲毫不見悲哀之貌,並且潛入宮中,謀求施行一奸一計,想要詐稱聖上遺詔,偽造皇帝璽印。

事實昭著在外,上下莫不知曉。

先前讒言離間王纂、王珉兄弟,使二者不和勝過仇敵;後又樹立私一黨一,遍及朝廷官府。

侵吞軍隊物資儲備,據為私人財產;公然賣官鬻爵,威勢恣肆於天下。

網羅不得志者,招集亡命之徒。

輔國將軍王緒凶狂狡詐,為人所不齒,二人狼狽為一奸一,共同竊居要位。

彼等自知惡貫滿盈,人鬼都為之怨憤,就圖謀背叛朝廷,廢毀天下。

昔日趙鞅興晉一陽一之甲,剷除君側之惡,我雖拙笨愚劣,豈敢忘卻這個道理。」

王恭的表章送到朝廷,司馬道子得知以後就密謀要討伐王恭,任司馬元顯為征虜將軍,令內外各路軍隊暗中嚴加防備。

但王國寶惶恐畏懼,不知道怎麼行一事,就派出數百人守衛竹裡,夜晚遇到大風大雨,將士各自奔散而回。

王緒勸說王國寶殺死王纂,然後出兵南征北伐,王國寶不聽,反而向王纂徵求對策。

不久王國寶恐懼過度,就向朝廷上表請求免去自己的官職。

沒過多久他又畏懼而反悔,就詐稱司馬德宗有詔令其官復原職。

司馬道子既不能抵抗王恭等人的軍隊,又想要借此而推卸自己的罪責,就把王國寶逮捕起來交付廷尉處死,又斬王緒於市,以取一悅於王恭等人。

司徒左長史王廣欽因為母親亡故而在吳郡服喪,王恭就授予他吳國內史之職。

王廣欽就徵集動用吳興等各郡的兵卒。

王國寶被處死之後,王恭要王廣欽仍回家服喪。

王廣欽認為這是一次極好的機遇,可以實現自己的意願,於是就佔據吳郡,派遣自己的子弟率兵攻擊王恭。

王廣欽以女兒為真烈將軍,也設置各種文武官員,領兵自衛。

王恭派司馬劉牢之前往征討,平定了王廣欽。

司馬德宗屬下譙王司馬尚之兄弟又去遊說司馬道子,認為當前各地藩鎮勢力強盛,而朝廷宰相權勢薄弱,應當暗地裡樹置朋一黨一,作為保衛自己的屏障。

司馬道子同意他們的看法,就分派自己的心腹之人,佔據許多位置重要的州郡,從此內外一騷一動不得安寧。

王恭深恐發生禍害,再次秘密相約殷仲堪、西中郎將庾楷、廣州刺史桓玄按期舉兵同會於京都建業。

桓玄等人立即響應。

王恭向朝廷上表,向各地傳檄,以討伐江州刺史王愉、司馬尚之作為起兵的事由。

殷仲堪派龍驤將軍、南郡相楊全期率水師五千人從江陵進發,桓玄向殷仲堪借兵,殷仲堪也借給他五千兵馬。

於是,司馬德宗採取了嚴密的防衛措施:給司馬道子加賜黃鉞;派右將軍謝琰領兵抵抗王恭等人;任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率領眾軍作後續相繼進發;令前軍王王旬率領中軍府的部隊駐紮在京都北郊;任司馬尚之為豫州刺史,率領其弟司馬恢之、司馬允之向西討伐庾楷等人。

所有各部都令人舉著白虎幡走在前列。

王恭派劉牢之為前鋒,駐紮在竹裡。

當初,司馬道子圖謀除掉王恭,曾許以重賞收買了劉牢之,劉牢之就殺了王恭的別帥顏延和他的弟弟顏強,把兩個人的首級送給謝琰。

謝琰與劉牢之同時襲擊王恭,王恭被打敗逃往曲阿,被湖浦軍尉拿獲,解送到建業。

司馬尚之與庾楷之子庾鴻在牛渚交戰,斬殺了庾鴻的前鋒將領殷萬,庾鴻只得逃回到歷一陽一。

司馬尚之還是不敢渡水作戰。

桓玄、楊全期等突然到達橫江,司馬尚之引兵退走,司馬恢之所率領的軍隊全部覆沒。

桓玄等人徑直到達石頭城,殷仲堪所部繼而進到蕪湖,建業受到威脅,京城震駭。

司馬道子在倪塘把王恭處斬。

桓玄等人無心戀戰,於是退兵回到尋一陽一。

這一年冬天,司馬德宗派遣使者來大魏朝貢,並請求派軍隊前去討伐姚興。

第二年夏天,司馬德宗又派使者前來朝貢。

司馬德宗授任司馬元顯為揚州刺史。

司馬道子有病,元顯生怕自己不能承襲他的職位,就偽造旨意擅自就任,而道子卻毫無所知。

等到他病癒之後,得知此事大怒,由於司馬元顯已受任,也就不再改正過來,從此朝廷內外一切政事都由司馬元顯裁斷。

司馬道子一向嗜酒,治理政務的時間非常少,到這時更是無事可做,就以白晝當作夜晚,只顧飲酒。

當時人們都說道子是東尚書,元顯是西尚書,西府門第車馬繁雜,東邊府第則門可羅雀。

司馬元顯年輕氣盛,一時間位尊權重,更加驕奢一婬一暴,於是遠近的人都背地裡譏諷、指責他。

當初,司馬德宗所屬新安太守孫泰因以旁門左道惑眾而被誅戮,他的侄子孫恩逃竄到東海島上,許多妖一黨一都追隨他,到這時孫恩就糾集妖眾,進攻上虞,殺死縣令,率其部下一百人左右徑直奔向山一陰一。

會稽內史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孫恩將要到來,他沒有事先派軍隊抵抗,而是在道人所居之室跪拜禱告,口裡不斷念著咒語,向空中指指劃劃,好像是在囑托什麼事情。

王凝之的下屬都勸他討伐孫恩,王凝之卻說:「我已經祈請大師發兵,凡是各處渡口要道都各有數萬人馬。」

直到孫恩一逼一近,他才聽從部屬意見派兵抵禦。

及至軍隊剛剛出動,孫恩率人已經到了跟前。

王凝之戰敗,狼狽逃跑,過了一一夜就被孫恩捕獲。

十天之內,孫恩聚集部眾數萬人,自號平東將軍,強迫當地名士接受偽職。

於是,各郡的人被妖術蠱惑,一齊殺死太守縣令而響應孫恩,一時間妖眾雲集。

吳國內史桓謙逃走,吳興太守謝邈被害。

自從司馬德宗即位以來,其朝廷內外乖迕叛逆,石頭城以外都被荊州、江州刺史把持,長江以西的地方則受命於豫州刺史,京口以至長江北部都被兗州刺史劉牢之等人所挾制,司馬德宗的政令,只有三吳之地可以推行而已。

孫恩既然作亂,江南八郡全都淪為賊寇的地盤,直到丹一陽一各縣,處處都是賊寇蜂起,建業城變得衰弱不堪。

而且被妖術蠱惑之徒,大多潛伏一在各個都邑,百姓人人危懼,常常擔心被妖眾竊據。

於是各部軍隊嚴加防衛,劉牢之聯合衛將軍謝琰共同討伐賊寇。

賊眾根本不執行禁令,肆意搶劫殺戮,士民百姓被殺害的不計其數,有的縣令被賊人剁成肉醬強一逼一他的妻兒吃,不肯吃的人就被拿去肢解,賊寇的暴虐竟至如此。

驃騎長史王平之死後尚未埋葬,孫恩就打開棺材把一屍一體燒掉,用他的頭骨當作大小一便的器一具。

劉牢之率軍征討把他們打敗。

謝琰率軍將要到達吳興,賊徒聞風逃走,驅趕強一逼一士民百姓,逃到山一陰一。

被諸妖眾踐踏的家中,婦女受害尤甚,凡是沒有跟他們走的,就把她的嬰兒盛妝打扮投進水中,並且說:「祝賀你先登上仙堂,我不久就會來找你的。」

賊寇被驅趕走散之後,各地城邑房屋都被焚燬,只是在城外偶爾能見到人跡,過了一個多月才漸漸有人回來。

謝琰屯兵留守烏程,派他的部將高素協助劉牢之。

劉牢之率領眾軍渡過長江。

起初,孫恩聽說八郡的人都響應他,就對他屬下的官員說道:「天下從此不會再有什麼事了,我當與各位穿上朝服而進入建業城。」

後來聽說劉牢之的軍隊到達長江,又對他們說:「我割據浙江,也不失為做又一個勾踐。」

不久得知劉牢之已經渡江,他就說:「我並不以逃跑為恥。」

於是就逃走了。

孫恩逃跑時令人沿路丟棄許多珍寶財物,劉牢之的將士見了就爭著拾取,不能窮追賊軍。

孫恩再次逃到了海上。

起初,三吳之地困於賊寇肆虐作亂,都翹首盼望劉牢之、高素等人的軍隊到來。

他們的軍隊來到之後,同樣放肆地搶掠施暴,百姓都大失所望,無不怨恨其荼毒。

孫恩逃到海上,其部下又輾轉跟從於他。

於是他率眾攻破永嘉、臨海,再次進入山一陰一。

謝琰迎戰身亡。

於是建業大為震驚,派冠軍將軍、東海太守桓不才,輔國將軍孫無終,廣陵相高雅之等人向東征討孫恩。

吳興太守庾恆懼怕妖一黨一再次興起,就大行誅戮,殺死男一女數千人。

孫恩又在余姚打敗了高雅之,高雅之敗逃回到山一陰一。

司馬元顯在建業自封為後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十六州,原任的官職全都照舊;授予他的兒子司馬彥章為東海王,食邑吳興四萬餘戶,一精一心挑選文章博學之士作為臣僚,文武官員的設置如同一個小朝廷。

孫恩渡海而來很快就到達京口,擁有戰士十萬人,劉牢之在山一陰一阻截,眾軍畏懼不敢同他周旋,孫恩於是徑直向建業前進。

司馬德宗惶恐驚駭,立即徵召豫州刺史司馬尚之。

當時建業內外一片驚懼混亂,但司馬元顯卻設置盛大酒宴,司馬道子則只是每天在鍾山祈禱神明。

孫恩之眾漸漸一逼一近,城中百姓驚恐萬分。

司馬尚之率領一精一銳騎兵迅速趕到,直接屯兵在積一弩一堂。

孫恩當時碰到逆風,不能快速行進,走了幾天才到達白石。

孫恩原以為司馬氏諸軍分散,想要乘其不備進行偷襲,但他聽說司馬尚之還在建業,又聽說劉牢之的軍隊沒有退走,不敢上前攻擊,就向郁州方向前進。

孫恩的別帥盧循攻陷廣陵,大肆擄掠而去。

桓玄聽說孫恩部眾一逼一近建業,就在軍前樹起大旗,採取措施嚴密防備,一面給朝廷上表請求發兵征討。

當時孫恩離建業並不遠,桓玄請戰的表章又送到了,司馬元顯等人一大為驚懼,急忙派人去制止桓玄。

庾楷暗地裡差遣使者私自與元顯勾結,說桓玄已經大失人心,部下都不願替他賣力,如果朝廷派兵征伐桓玄,自己願意充當內應。

司馬元顯見到庾楷的書信大喜,就派張法順前往與劉牢之謀劃,劉牢之答應這樣做。

於是司馬元顯就徵集兵馬,裝配艦船,準備向西征討桓玄。

司馬德宗改年號為元興(402),任命司馬元顯為大都督,率兵征討桓玄。

及至桓玄軍到,司馬元顯不戰而敗,父子二人都被桓玄所殺。

司馬德宗旋即又改年號為大亨。

魏天興六年(403),司馬德宗派遣使者來朝朝貢。

司馬德宗封桓玄為楚王,桓玄不久就脅迫司馬德宗親自寫下詔書禪位。

司馬德宗出居永安宮。

桓玄受禪即位之後,封司馬德宗為南康平固縣王,令他居住在尋一陽一。

天賜元年(404),司馬德宗在姑熟,二月,他到達尋一陽一。

司馬德宗的彭城內史劉裕殺了桓玄的徐州刺史桓..,與劉毅等人發兵討伐桓玄。

桓玄失敗逃往尋一陽一,又裹挾司馬德宗兄弟奔往江陵,接著又到了荊州。

荊州別駕王康產、南郡相王騰之迎接司馬德宗進入南郡府捨。

桓玄不久被殺。

桓玄部將桓振又來襲擊江陵,殺了王康產和王騰之。

他還準備殺死司馬德宗,桓玄的揚州刺史、新安王桓謙苦苦勸阻,才沒有下手。

當時孫恩的舊部盧循捉拿了司馬德宗的廣州刺史吳隱之,自號平南將軍、廣州刺史,令他的同一黨一徐道覆佔據始興,其餘各郡都安排他的親信一黨一羽把持。

司馬德宗在江陵再次即位,改年號為義熙(405)。

尚書陶夔前往迎接司馬德宗,到達板橋的時候,突然刮起大風,龍舟沉沒在水裡,死亡十餘人。

司馬德宗從江陵出發到了尋一陽一,他的益州刺史一毛一璩、參軍譙縱反叛,進攻涪城,並佔領了它,於是就憑借益州反叛司馬德宗。

司馬德宗又從姑熟出發,回到了建業。

這一年六月,太祖派軍攻擊司馬德宗所屬巨鹿太守賀申,賀申舉城投降。

永興二年(410),盧循又在嶺南東山再起,在石城殺了司馬德宗所屬江州刺史何無忌。

眾人都想讓司馬德宗向北出走,後來得知盧循並沒有到來,才安定下來。

劉裕令撫軍劉毅率兵討伐盧循,被盧循在桑落洲打敗,棄馬步行而還。

劉裕的親信孟昶、諸葛長民等人勸劉裕擁司馬德宗過長江,劉裕不聽。

神瑞二年(415),司馬德宗派廣武將軍玄文、石齊前來朝貢。

泰常初年(416),劉裕發兵征討姚泓。

二年,太宗派長孫道生、娥清在石河打敗劉裕的部將朱超石,生擒騎將楊豐,斬首一千七百餘級。

泰常三年(418),司馬德宗去世,其弟司馬德文繼位。

泰常四年(419),將其年號改稱元熙五年,司馬德文禪位給劉裕,劉裕封司馬德文為零陵王。

司馬德文的皇后河南褚氏,她的哥哥褚季之、弟弟褚淡之雖說是司馬德文的姻親,但他們都只為劉裕盡心盡力。

司馬德文只要生了男孩,他們就令人找機會殺掉。

或者誘使宮內的人,暗地裡加以毒害,前後害死的孩子不止一個。

及至司馬德文被劉裕廢除皇帝之位,囚禁在秣陵宮內,他經常害怕遭到他們殺害,雖然和褚氏共居在一間房屋內,但他因害怕他們在食物裡放了毒一藥,就自己在前面煮食。

泰常六年(421),劉裕打算殺掉司馬德文,又不想派人去到宮內,就叫褚談之兄弟去探視褚氏,等她出來去到別宮,派去的兵士就越牆而入,進上毒一藥給司馬德文。

德文不肯飲服毒一藥,說:「佛教教規有言,自一殺的人來生不再轉為人身。」

於是就用被子把他悶死。

自從司馬睿在江南即位以來,直到司馬德文被殺死,國君勢弱而權臣勢強,不能牽制約束,一切賞罰號令,都出於權貴一寵一臣,國家的危亡,君主的廢奪,各種動亂事故相繼發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夷狄之有君主,不如諸侯之亡國的道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