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王顯傳:祖父在延和年間南奔,居住在魯城附近,後又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王顯傳

魏書白話版

王顯傳

王顯,字世榮,一陽一平樂平人,自稱本來是東海郯人,是漢朝王朗的後代。

祖父在延和年間南奔,居住在魯城附近,後又遷居到彭城。

伯父王安上,劉義隆執政時授官於館陶縣。

世祖發兵南討劉義隆的時候,王安上放棄縣官歸附朝廷,與父母一道遷居於平城,按照慣例授為一陽一都子,升任廣寧太守之職。

王顯的父親王安道,年輕時和李亮一道從師,共同學習醫藥,對醫術頗有研究,但功底仍趕不上李亮。

王安上後來回家定居於樂平,也屬於當時名士之流。

王顯年輕時曾任本州刺史從事,他不但一精一通醫術,而且聰明敏捷,辦事有決斷能力。

早先文昭皇太后懷上世宗的時候,夢見被太一陽一追逐,既而又化為一條龍纏繞著皇后,皇后醒來之後受到驚嚇,就染上了心病。

文明太后敕令召徐謇和王顯兩人替皇后診脈。

徐謇說是她略微受了些風寒,應當服用湯藥外加針刺。

王顯卻說:「從三部脈的脈象來看不是患有心病,而是懷有身孕將生男兒之象。」

其結果印證了王顯所說是正確的。

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召用王顯補任侍御師、尚書儀曹郎,辦事幹練。

世宗從小就患有小病,很長時間都未能痊癒,王顯替他治療之後有明顯效果,因此而漸漸受到賞識。

當初朝廷罷除六輔,王顯為領軍於烈出謀劃策,暗中頗有功勞。

升為游擊將軍,授予廷尉少卿之職,仍在侍御之中,為皇帝進奉御藥,出入宮禁之中。

後來王顯請求回到本州任職,世宗曾經應允過他,但過了多年都沒有授任,因此王顯的聲名就在遠近都得到傳頌。

王顯經常對別人說,當時皇上旨意已經決定,一定讓他任刺史。

於是朝廷授予他平北將軍、相州刺史之職。

不久,皇帝詔令王顯從驛道馳回京都,再次掌管朝廷御藥,後來又派他回到相州。

當時元愉叛逆作亂,王顯征討元愉出師不利。

後又回到朝廷,被授予太府卿、御史中尉一職。

王顯前後歷任各種官職,所在每個任上都被人稱頌,處理各種獄訟之事,查究各種一奸一邪昏亂之人,不分內外都非常慎重,為國擔憂如同持家一般。

後來在御史台任職,對許多違犯法制的官員進行彈劾,因此朝中百官對他十分敬畏。

王顯又認為御史中尉的官職,同他所履行的職責不完全相稱,就委婉地請求皇帝更換官職。

皇帝詔令委任他選拔官員,一定要做到人盡其才,但是王顯所舉薦的官員,有的是對他有所請托的,沒有能完全做到任人惟才,於是朝中百官輿論嘩然,致使他的聲望受到損害。

後來,世宗詔令王顯撰寫藥方三十五卷,並把它向全國頒布,用來治療各種疾病。

世宗立東宮太子之後,任王顯為太子詹事,對他的委任非常優厚。

世宗每次到東宮,王顯常常出面迎接侍奉。

他出入於宮禁之中,仍舊給皇帝進奉醫藥。

皇帝對他的賞賜不斷地增多,還專為他建立館舍,如此厚重的一寵一幸使他顯赫於一時。

延昌二年(513)秋天,王顯因醫療救治疾病有功,被封為衛南伯。

延昌四年(515)正月,世宗在夜晚駕崩,肅宗即位。

王顯參與肅宗臨治儀式,同百官在一起哀悼哭泣,心裡頗感到憂懼。

王顯蒙受世宗恩遇重用,又兼身為執法之官,倚仗權勢、顯示威嚴,為當時群臣所嫉恨。

朝中大臣借口王顯給皇帝治病不見療效,把他逮捕關進監獄,肅宗下令削除了他的爵位官職。

王顯被捕的時候大叫冤枉,值勤武官用刀環重擊他的腋下,使他重傷吐血,送到右衛府過了一一夜就死了。

起初,王顯還是一個布衣儒生,有一位僧人為他看相,預示他以後必當富貴,勸誡他不要擔任選拔任用官吏的官職,當了這種吏官必然失敗。

因此世宗在位時曾想讓他掌管吏部,他總是小心地推辭迴避。

到世宗駕崩之後,肅宗連夜即位,接受璽印封冊,在禮儀上須要有人兼任太尉和吏部之職,但倉卒之間未能在百官中找出這樣的人,就讓王顯兼任吏部而執行禪受皇位之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