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
王肅傳
王肅,字恭懿,琅笽臨沂人,司馬衍的丞相王導的後人。
父王奐,為蕭賾尚書左僕射。
王肅少時即聰慧善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
出仕蕭賾政權,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
王肅自稱擅長《禮》、《易》,其實也未能通其大義。
父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投奔朝廷,這一年是太和十七年(493)。
魏高祖到鄴城,聽說王肅來了,虛襟以禮待之,引見他問其原因。
王肅辭義敏切,善辯也有禮節,高祖很是哀憐他。
又談到治理國家的道理,王肅陳說治亂,辭正意切,深合帝意。
高祖嗟歎接納他的意見,二人促膝交談,忘記了時間,不覺久坐的疲勞困乏。
王肅又述說蕭氏政權的危殆滅亡徵兆,可乘之機,勸說高祖大舉進攻。
從此以後,朝廷圖取南方的機鋒轉銳,王肅的禮遇日有加授,親貴舊臣也不能從中做什麼手腳。
帝或者擯退左右與他相對談話,到夜半都不肯罷休。
王肅盡忠輸誠,知無不言,自稱君臣之際猶如當年劉玄德之遇孔明一般。
不久就被授為輔國將軍、大將軍長史,賜爵開一陽一伯,王肅堅決辭謝伯爵之位,帝答應了。
帝詔王肅到義一陽一討伐蕭鸞。
聽任王肅招募壯士以為爪牙,因其募士有功,賞加常募一等;跟隨王肅前行的,六品以下官職聽其先行擬用,然後報帝;如是投順之人,聽其五品以下優先擢用。
這時,朝廷授假王肅持節,行平南將軍之職。
王肅到義一陽一,頻頻攻破敵軍,投降者萬餘人。
高祖派散騎侍郎慰勞他,因功進號平南將軍,賜給他駿馬一匹,除授持節、都督豫、東豫、東郢三州諸軍事、本將軍、豫州刺史、揚州大中正。
王肅善於撫一慰百姓,治績卓然。
不久征王肅入朝,高祖下詔說:「不見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歲,我勞如何。
飾館華林,拂席相待,一愛一卿打算何日發汝州墳塚呢?故有此詔。」
又下詔說:「王肅勇敢果決無當,志向可比比伍胥,自拔吳州,膺求魏縣,躬一操一忘禮之本,而同無數之喪,誓雪冤恥,方展復仇之舉,朕再行諭示,不改蔬..,真可稱得上是季世之高風,末代之孝節也。
但是聖人制禮,必考慮到愚智的差別;先王作則,理齊盈虛。
超過的俯而就之,不及的企而行之。
曾參居罰,寧其哀終;吳員處酷,豈聞四載。
大凡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行喪制,古今都是一致的,他想過於其禮,朕豈能不以禮制止他嗎?有關部門可以依禮曉諭,為裁喪祭之制。」
太和二十年(496)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食三天,群官詣闕,集中在中書省。
魏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詢說:「朕知道卿等來了,卻不被接見,卿等為何而來?」
王肅回答說:「聽說陛下停食已經三天,群臣惶恐不安,不敢自寧。
臣聽說堯時水災,湯時旱災,這都是自然的運數,我們需要聖人以救世,但有災不是由聖人招致的。
因此國家儲備九年的糧食,以備九年之變。
臣又聽說,老天爺到了八月仍不降雨,然後君不一舉膳。
而昨天京城四郊之外已降喜雨,只是京城之內還少滋潤。
百姓也未缺一餐,而陛下停食三日,臣僚百姓惶惶不安,不知怎麼辦才好。」
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水湯旱,依仗聖人以拯救百姓,而朕今雖居萬民之上,道不及前王,今日之旱,無以救恤,朕應待立秋之後,躬身引咎。
但是這個月初十以來,炎熱焦酷,人物同悴,而近幾天連雲數日,高風勁吹,雖然朕數日不食,但蒼天仍無感應,這是朕誠心未至所導致的。」
王肅說:「為臣聽說聖人與凡人相同的是身一體器一官,不同的是神明智慧。
過去姑射之神,不食五穀,臣常說那是矯妄之辭。
今日見到陛下,才知此話不假。
況且陛下停膳以來,如若上天全無應許,臣也可說上天無知,陛下無感。
昨天之前,外已下雨,京城也是密雲四布,臣即說蒼天有知,陛下也有感應了。」
高祖派舍人回答說:「昨天內外貴賤都說四郊有雨,朕擔心這些人說的都是寬解朕的話,三覆之慎,必須使之信而有徵。
應當派人查看,假如果然下雨了,便命廚官欣然進膳。
怎麼能讓近郊以內還要天慷慨呢?如果沒有此事,就是朕不能感天,安用朕身以勞擾百姓!朕今志確然已定,死而後已。」
這天夜裡大雨滂沱。
王肅以破蕭鸞將裴叔業的功勞,進號為鎮南將軍,加授都督豫、南兗、東荊、東豫四州諸軍,封汝一陽一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持節、中正、刺史官職依舊。
王肅頻頻上表推辭,帝不許,下詔加鼓吹一部。
太和二十二年(498),平定漢一陽一之後,帝下詔王肅說:「大凡知己貴義,君臣務恩,而不能消災滅禍,恩義何指?卿情同伍員,身懷大恨歸附於朕,然而卻不能除一仇人,殺彼凶帥,何嘗不興言憤歎,羨吳閭而長歎息。
前獲蕭鸞輔國將軍黃瑤起,朕乃知是卿的仇人。
朕很快將他交付給卿,希望能稍洩仇恨,使朕當初見卿時的愁雲,稍能釋懷。」
當初,蕭賾收捕王肅父親王奐,司馬黃瑤起攻奐殺之,所以帝下詔如是說。
魏高祖討伐淮北,令王肅討征義一陽一,沒等克城,蕭鸞便派將裴叔業侵犯渦一陽一。
劉藻等救之,被裴叔業打敗。
王肅上表請求另派軍援救渦一陽一。
帝下詔說:「得表,看完後內心黯然,朕觀卿意不是專在水,當是因劉銳等一精一兵新敗於前,事往勢難的緣故。
朕如分兵,派的不多,則會無所制,多派則禁旅難闕。
今天的計策,只有當作必克之舉,不可為遲疑之師,以免白白失卻南兗一州。
卿便息意停彼,以圖義一陽一之寇。
宜止則止,還取義一陽一;宜下則下,鎮軍淮北。
卿當深察兩種舉措,不要導致雙重失誤。
如若孟表糧盡,軍隊來不及到那裡,以致丟失渦一陽一,是卿你的過失。」
王肅於是解除義一陽一之圍,率軍奔赴渦一陽一,裴叔業於是引師退去。
王肅因劉藻等戰敗,黜為平南將軍,中正、刺史官職仍舊。
高祖去世,遺詔任王肅為尚書令,與鹹一陽一王元禧等同為宰輔,徵召王肅在魯一陽一會駕。
王肅到後,便與元禧等一同參與謀略。
從魯一陽一至於京洛,路上喪制之事,朝廷委王肅參與處理,他憂勤密密,謹慎安排,有過舊戚。
元禧兄弟都與他親近而且敬重他,上下稱為和睦。
只有任城王元澄覺得王肅被啟用於邊遠之地,一旦他位處自己之上,覺得很有缺憾。
每每對人說:「朝廷把王肅安排在我上面還可以,而從叔廣一陽一,是宗室尊宿,歷職內外,為什麼忽然間讓王肅位居其右呢?」
王肅聽說這話,堅決不就職以避嫌隙。
不久被元澄奏劾,稱王肅謀反,這話不久就被申釋化解。
帝詔王肅與陳留長公主成親,本是讓他與劉昶的媳婦彭城公主成親的,帝賜錢二十萬、帛三千匹。
王肅啟奏說:「考課是為檢查才能,升職是由政績顯著,提升明達退卻..弱,就在這裡。
自從百官曠缺考察,到今已經四年,臣請求依照舊式考檢群官能否勝任。」
皇帝接受了這個意見。
裴叔業以壽春內附朝廷,朝廷拜授王肅為使持節、都督江西諸軍事、車騎將軍,與驃騎大將軍、彭城王元勰率領騎步兵十萬人奔赴壽春。
蕭寶卷的豫州刺史蕭懿率眾三萬人屯駐小峴,交州刺史李叔獻屯軍合肥,準備圖取壽春。
蕭懿派將胡松、李居士等領兵萬餘屯駐死虎。
王肅揮師打擊,大破敵軍,擒拿其將橋珉等人,斬首數千。
進討合肥,生擒叔獻,蕭懿放棄小峴南逃。
王肅還歸京城,世宗親臨東堂引見慰勞王肅,帝又問:「江左有什麼消息?」
王肅說:「聽說崔慧景已死。
蕭寶卷所憑仗的,非邪即佞。
老天爺殆以此資陛下,平定江南的日期,將會不遠。」
帝以王肅淮南屢屢獲捷,賞賜縑帛四千七百五十匹,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封昌國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其餘官職照舊。
不久以王肅為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持節,余官照舊。
王肅連年在邊,悉心撫接人士,遠近懷歸,歸附之人門庭若市,王肅以誠相待,大得歸附人的心。
王肅清身好施,省減聲色之好,始終以廉潔約身,家中竟無餘財。
然而一性一格微顯輕佻,頗以功名自許,護掩瑕疵稱伐己功,很少推許部下,高祖經常談到這點。
景明二年(501)在壽春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魏世宗親自為他舉哀,下詔說:「王肅突然溘逝,朕痛苦惋惜兼填於懷,可派中書侍郎賈思伯兼通直散騎常侍撫一慰其孤,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錢三十萬、帛一千匹、布五百匹、蠟三百斤,並問其卜遷墳塚遠近,專派侍御史一人監護喪事,務令優厚。」
又下詔說:「死生動靜,卑高有域,勝達所居,存亡崇顯。
所以杜預死後,葬於首一陽一;司空李沖,托塚覆舟。
朕顧瞻那裡,誠為二代的九原。
已故揚州刺史王肅忠誠大義結於二世,英達惠敏比於李杜,平生本意,願終京陵,既有此心,應遂素志。
可讓其葬於李沖、杜預兩墳之間,使他能與二人神遊相交。」
贈他為侍中、司空公,本官如故。
有司啟奏王肅忠心大度,應謚為匡公,帝詔謚為宣簡。
肅宗初,帝詔為王肅樹建碑銘。
子王紹襲爵。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