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王肅傳:父王奐,為蕭賾尚書左僕射。王肅少時即聰慧善辯,涉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王肅傳

魏書白話版

王肅傳

王肅,字恭懿,琅笽臨沂人,司馬衍的丞相王導的後人。

父王奐,為蕭賾尚書左僕射。

王肅少時即聰慧善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

出仕蕭賾政權,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

王肅自稱擅長《禮》、《易》,其實也未能通其大義。

父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投奔朝廷,這一年是太和十七年(493)。

魏高祖到鄴城,聽說王肅來了,虛襟以禮待之,引見他問其原因。

王肅辭義敏切,善辯也有禮節,高祖很是哀憐他。

又談到治理國家的道理,王肅陳說治亂,辭正意切,深合帝意。

高祖嗟歎接納他的意見,二人促膝交談,忘記了時間,不覺久坐的疲勞困乏。

王肅又述說蕭氏政權的危殆滅亡徵兆,可乘之機,勸說高祖大舉進攻。

從此以後,朝廷圖取南方的機鋒轉銳,王肅的禮遇日有加授,親貴舊臣也不能從中做什麼手腳。

帝或者擯退左右與他相對談話,到夜半都不肯罷休。

王肅盡忠輸誠,知無不言,自稱君臣之際猶如當年劉玄德之遇孔明一般。

不久就被授為輔國將軍、大將軍長史,賜爵開一陽一伯,王肅堅決辭謝伯爵之位,帝答應了。

帝詔王肅到義一陽一討伐蕭鸞。

聽任王肅招募壯士以為爪牙,因其募士有功,賞加常募一等;跟隨王肅前行的,六品以下官職聽其先行擬用,然後報帝;如是投順之人,聽其五品以下優先擢用。

這時,朝廷授假王肅持節,行平南將軍之職。

王肅到義一陽一,頻頻攻破敵軍,投降者萬餘人。

高祖派散騎侍郎慰勞他,因功進號平南將軍,賜給他駿馬一匹,除授持節、都督豫、東豫、東郢三州諸軍事、本將軍、豫州刺史、揚州大中正。

王肅善於撫一慰百姓,治績卓然。

不久征王肅入朝,高祖下詔說:「不見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歲,我勞如何。

飾館華林,拂席相待,一愛一卿打算何日發汝州墳塚呢?故有此詔。」

又下詔說:「王肅勇敢果決無當,志向可比比伍胥,自拔吳州,膺求魏縣,躬一操一忘禮之本,而同無數之喪,誓雪冤恥,方展復仇之舉,朕再行諭示,不改蔬..,真可稱得上是季世之高風,末代之孝節也。

但是聖人制禮,必考慮到愚智的差別;先王作則,理齊盈虛。

超過的俯而就之,不及的企而行之。

曾參居罰,寧其哀終;吳員處酷,豈聞四載。

大凡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行喪制,古今都是一致的,他想過於其禮,朕豈能不以禮制止他嗎?有關部門可以依禮曉諭,為裁喪祭之制。」

太和二十年(496)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食三天,群官詣闕,集中在中書省。

魏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詢說:「朕知道卿等來了,卻不被接見,卿等為何而來?」

王肅回答說:「聽說陛下停食已經三天,群臣惶恐不安,不敢自寧。

臣聽說堯時水災,湯時旱災,這都是自然的運數,我們需要聖人以救世,但有災不是由聖人招致的。

因此國家儲備九年的糧食,以備九年之變。

臣又聽說,老天爺到了八月仍不降雨,然後君不一舉膳。

而昨天京城四郊之外已降喜雨,只是京城之內還少滋潤。

百姓也未缺一餐,而陛下停食三日,臣僚百姓惶惶不安,不知怎麼辦才好。」

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水湯旱,依仗聖人以拯救百姓,而朕今雖居萬民之上,道不及前王,今日之旱,無以救恤,朕應待立秋之後,躬身引咎。

但是這個月初十以來,炎熱焦酷,人物同悴,而近幾天連雲數日,高風勁吹,雖然朕數日不食,但蒼天仍無感應,這是朕誠心未至所導致的。」

王肅說:「為臣聽說聖人與凡人相同的是身一體器一官,不同的是神明智慧。

過去姑射之神,不食五穀,臣常說那是矯妄之辭。

今日見到陛下,才知此話不假。

況且陛下停膳以來,如若上天全無應許,臣也可說上天無知,陛下無感。

昨天之前,外已下雨,京城也是密雲四布,臣即說蒼天有知,陛下也有感應了。」

高祖派舍人回答說:「昨天內外貴賤都說四郊有雨,朕擔心這些人說的都是寬解朕的話,三覆之慎,必須使之信而有徵。

應當派人查看,假如果然下雨了,便命廚官欣然進膳。

怎麼能讓近郊以內還要天慷慨呢?如果沒有此事,就是朕不能感天,安用朕身以勞擾百姓!朕今志確然已定,死而後已。」

這天夜裡大雨滂沱。

王肅以破蕭鸞將裴叔業的功勞,進號為鎮南將軍,加授都督豫、南兗、東荊、東豫四州諸軍,封汝一陽一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持節、中正、刺史官職依舊。

王肅頻頻上表推辭,帝不許,下詔加鼓吹一部。

太和二十二年(498),平定漢一陽一之後,帝下詔王肅說:「大凡知己貴義,君臣務恩,而不能消災滅禍,恩義何指?卿情同伍員,身懷大恨歸附於朕,然而卻不能除一仇人,殺彼凶帥,何嘗不興言憤歎,羨吳閭而長歎息。

前獲蕭鸞輔國將軍黃瑤起,朕乃知是卿的仇人。

朕很快將他交付給卿,希望能稍洩仇恨,使朕當初見卿時的愁雲,稍能釋懷。」

當初,蕭賾收捕王肅父親王奐,司馬黃瑤起攻奐殺之,所以帝下詔如是說。

魏高祖討伐淮北,令王肅討征義一陽一,沒等克城,蕭鸞便派將裴叔業侵犯渦一陽一。

劉藻等救之,被裴叔業打敗。

王肅上表請求另派軍援救渦一陽一。

帝下詔說:「得表,看完後內心黯然,朕觀卿意不是專在水,當是因劉銳等一精一兵新敗於前,事往勢難的緣故。

朕如分兵,派的不多,則會無所制,多派則禁旅難闕。

今天的計策,只有當作必克之舉,不可為遲疑之師,以免白白失卻南兗一州。

卿便息意停彼,以圖義一陽一之寇。

宜止則止,還取義一陽一;宜下則下,鎮軍淮北。

卿當深察兩種舉措,不要導致雙重失誤。

如若孟表糧盡,軍隊來不及到那裡,以致丟失渦一陽一,是卿你的過失。」

王肅於是解除義一陽一之圍,率軍奔赴渦一陽一,裴叔業於是引師退去。

王肅因劉藻等戰敗,黜為平南將軍,中正、刺史官職仍舊。

高祖去世,遺詔任王肅為尚書令,與鹹一陽一王元禧等同為宰輔,徵召王肅在魯一陽一會駕。

王肅到後,便與元禧等一同參與謀略。

從魯一陽一至於京洛,路上喪制之事,朝廷委王肅參與處理,他憂勤密密,謹慎安排,有過舊戚。

元禧兄弟都與他親近而且敬重他,上下稱為和睦。

只有任城王元澄覺得王肅被啟用於邊遠之地,一旦他位處自己之上,覺得很有缺憾。

每每對人說:「朝廷把王肅安排在我上面還可以,而從叔廣一陽一,是宗室尊宿,歷職內外,為什麼忽然間讓王肅位居其右呢?」

王肅聽說這話,堅決不就職以避嫌隙。

不久被元澄奏劾,稱王肅謀反,這話不久就被申釋化解。

帝詔王肅與陳留長公主成親,本是讓他與劉昶的媳婦彭城公主成親的,帝賜錢二十萬、帛三千匹。

王肅啟奏說:「考課是為檢查才能,升職是由政績顯著,提升明達退卻..弱,就在這裡。

自從百官曠缺考察,到今已經四年,臣請求依照舊式考檢群官能否勝任。」

皇帝接受了這個意見。

裴叔業以壽春內附朝廷,朝廷拜授王肅為使持節、都督江西諸軍事、車騎將軍,與驃騎大將軍、彭城王元勰率領騎步兵十萬人奔赴壽春。

蕭寶卷的豫州刺史蕭懿率眾三萬人屯駐小峴,交州刺史李叔獻屯軍合肥,準備圖取壽春。

蕭懿派將胡松、李居士等領兵萬餘屯駐死虎。

王肅揮師打擊,大破敵軍,擒拿其將橋珉等人,斬首數千。

進討合肥,生擒叔獻,蕭懿放棄小峴南逃。

王肅還歸京城,世宗親臨東堂引見慰勞王肅,帝又問:「江左有什麼消息?」

王肅說:「聽說崔慧景已死。

蕭寶卷所憑仗的,非邪即佞。

老天爺殆以此資陛下,平定江南的日期,將會不遠。」

帝以王肅淮南屢屢獲捷,賞賜縑帛四千七百五十匹,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封昌國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其餘官職照舊。

不久以王肅為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持節,余官照舊。

王肅連年在邊,悉心撫接人士,遠近懷歸,歸附之人門庭若市,王肅以誠相待,大得歸附人的心。

王肅清身好施,省減聲色之好,始終以廉潔約身,家中竟無餘財。

然而一性一格微顯輕佻,頗以功名自許,護掩瑕疵稱伐己功,很少推許部下,高祖經常談到這點。

景明二年(501)在壽春去世,享年三十八歲。

魏世宗親自為他舉哀,下詔說:「王肅突然溘逝,朕痛苦惋惜兼填於懷,可派中書侍郎賈思伯兼通直散騎常侍撫一慰其孤,給東園秘器、朝服一襲、錢三十萬、帛一千匹、布五百匹、蠟三百斤,並問其卜遷墳塚遠近,專派侍御史一人監護喪事,務令優厚。」

又下詔說:「死生動靜,卑高有域,勝達所居,存亡崇顯。

所以杜預死後,葬於首一陽一;司空李沖,托塚覆舟。

朕顧瞻那裡,誠為二代的九原。

已故揚州刺史王肅忠誠大義結於二世,英達惠敏比於李杜,平生本意,願終京陵,既有此心,應遂素志。

可讓其葬於李沖、杜預兩墳之間,使他能與二人神遊相交。」

贈他為侍中、司空公,本官如故。

有司啟奏王肅忠心大度,應謚為匡公,帝詔謚為宣簡。

肅宗初,帝詔為王肅樹建碑銘。

子王紹襲爵。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