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費穆傳:費穆生情剛烈,有豪壯之氣,涉獵書史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費穆傳

魏書白話版

費穆傳

費於之子費穆,字朗興。

費穆生情剛烈,有豪壯之氣,涉獵書史頗多,崇尚功名。

世宗即位之初,襲承父親的男爵。

後來被授任為夏州別駕,不久加授寧遠將軍,轉任涇州平西府長史。

當時涇州刺史皇甫集,是靈太后的長舅,倚仗外戚之親,干了許多違法的事。

費穆嚴肅地對他進行勸諫匡正,皇甫集對他也感到有所畏懼。

費穆轉任安定太守,仍任長史之職。

回到朝廷後,被授為左軍將軍,轉任河一陰一令,有治政嚴明的稱譽。

當時蠕蠕部族主帥婆羅門從涼州來歸降朝廷,他的部眾因饑荒而侵犯搶掠邊境城邑,朝廷令費穆前往宣示撫一慰,其部眾全都誠心歸附。

第二年,蠕蠕人再次反叛,入侵涼州。

朝廷授任費穆為輔國將軍、假征虜將軍、兼尚書左丞、西北道行台,仍為配合主軍作戰的部將,前往征討蠕蠕。

費穆率軍到達涼州,蠕蠕軍逃走。

費穆對他的部下說:「夷狄有野獸之心,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遇見強敵就逃走,乘虛就再出來一騷一擾。

如今王師前來征討,他們雖然懼怕威勢而逃遁,但我軍歸還之後,必然又來侵犯。

現在我想用羸弱之軍招誘敵人,以求一戰,假如不能讓他們嚇破膽,恐怕終久會使我軍疲於奔命。」

眾將都認為這個計策很好。

於是費穆就佈置一精一選的一精一銳的騎兵,埋伏一在山谷之中,派老弱的步兵作為外營用以誘一惑敵軍。

蠕蠕軍的騎哨見到這樣的情況,以為魏軍果真虛弱,不一會就蜂湧而至。

費穆的伏兵奮起奔擊,大敗蠕蠕軍,斬掉其部帥郁厥烏爾、大臣十代等人,繳獲牲口雜畜非常多。

及至六鎮反叛之時,朝廷令費穆為別將,隸屬於都督李崇進行北伐。

都督崔暹失敗,李崇打算班師回朝,召集諸將商議說:「朔州是白道的要衝,賊寇的咽喉,倘若此處不能保全,那麼並、肆二州就會危急。

現在我想從眾將中挑選一個人,讓他留下來鎮守。

不知道誰能擔當此任?」

眾將都說:「沒有人能超過費穆的。」

李崇就上表請授費穆為朔州刺史,仍為本將軍,不久改授他為雲州刺史。

費穆招聚當地離家逃散的人,頗得人心。

當時北部邊境的州鎮,全都淪陷於敵軍,惟獨費穆據守一城,四面抗拒敵軍。

過了許久,援軍沒有到來,加之道路阻塞,糧草兵器全都用盡。

費穆知道勢力窮盡,就棄城南走,到秀容投奔爾朱榮。

不久他到朝廷請罪,皇帝寬宥了他。

孝昌年間,絳、蜀二地反叛朝廷,朝廷以費穆為都督,率軍前往征討,平定了叛亂。

費穆被授任為前將軍、散騎常侍,遷任平南將軍、光祿大夫。

妖賊李洪在一陽一城起兵叛亂,勾結蠻民,朝廷令費穆兼武衛將軍,率領部眾討擊,大敗敵軍於關口南面。

費穆遷任金紫光祿大夫,正武衛將軍。

爾朱榮入朝,靈太后徵召費穆,令其屯軍於小一平。

及至爾朱榮推奉莊帝即位,河梁不能自守,費穆就拋棄部眾先降於爾朱榮。

費穆一向為爾朱榮所知遇,爾朱榮見了他非常高興。

費穆暗中遊說爾朱榮說:「你的兵馬不過萬人,如今長驅直向洛一陽一,前面沒有軍隊敢於阻擋,正是因為你推奉主上,順應民心的緣故。

既沒有戰勝者之威嚴,群情一向都不佩服。

現在京師憑著將士之眾,百官之盛,聽說你的兵力情況,必然對你有輕視侮慢之心。

如果不大行誅罰,建樹親一黨一,你回到北邊的時候,恐怕不等到越過太行,內難就會興起。」

爾朱榮內心裡同意他的說法。

於是就有後來河一陰一大誅戮的事發生。

天下之人聽說如此,莫不切齒痛恨。

爾朱榮進入洛一陽一,費穆遷任中軍將軍、吏部尚書,被封為魯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又兼夏州大中正。

蕭衍派其將軍曹義宗進一逼一荊州,皇帝令費穆為使持節、征南將軍、都督南征諸軍事、大都督,率軍前往援助。

費穆秘密行軍徑直進取,出其不意,一到荊州就大敗蕭衍軍,生擒曹義宗送到京師。

費穆因功遷任衛將軍,進封為趙平郡開國公,增加食邑一千戶。

費穆又遷任使持節,加授侍中、車騎將軍、假儀同三司、前鋒大都督。

與大將軍元天穆東討邢杲,剿滅敵軍。

當時元顥威一逼一朝廷,莊帝逃往北方,元顥進入京師。

費穆與元天穆平定齊地以後,回師準備攻擊元顥。

費穆為先驅圍攻虎牢,率一精一銳部隊進行攻擊。

將要攻克虎牢的時候,正逢元天穆率軍北渡,既沒有後續部隊,軍情又悖離沮喪,費穆於是就投降於元顥。

由於河一陰一殘酷濫殺之事起於費穆,元顥把他帶進京都詰問斥責,把他殺掉,費穆時年五十三歲。

莊帝還宮以後,追贈費穆為侍中、司徒公,定謚號為武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