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元叉傳:世宗宣武帝元恪時,官拜員外郎。宣武胡太后臨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元叉傳

魏書白話版

元叉傳

元叉,是江一陽一王元繼的長子,字伯俊,小名夜叉。

世宗宣武帝元恪時,官拜員外郎。

宣武胡太后臨朝攝政時,因為元叉是她的妹夫,便提升他當了通直散騎侍郎。

元叉的妻子也被封為新平郡君,後改封馮翊郡君,官拜女侍中。

元叉倚仗著胡太后的一寵一愛一,權勢越來越大,不久又任散騎常侍、光祿少卿,兼嘗食典御,後又升任光祿卿。

元叉的女兒夭折時,胡太后下詔說:「元叉的長女,年齡將滿十五歲,卻突然夭亡,我心中充滿哀痛思念之情,可追封她為鄉主。」

不久元叉升任侍中,其他官職不變,加授領軍將軍的職位。

元叉既在門下省任要職,又總管京城的禁衛軍,深受胡太后的信任和器重。

太傅、清河王元懌,品行端正,才幹出眾,以親王的身份輔佐朝政,參預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因為元叉倚仗胡太后的一寵一信,狂妄自大,貪得無厭,所以元懌常常用法律約束制裁他。

元叉因此對元懌懷恨在心,常常想將他趕出朝廷。

於是元叉就唆使通直郎宋維,控告司染都尉韓文殊一陰一謀起兵造反,要擁立元懌為帝,元懌便被胡太后軟禁,行動失去自一由。

後來一經過仔細調查,胡太后發現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於是釋放元懌,但仍將他的活動範圍限制於宮西別館,外設士兵加以守衛。

過了很久,元叉還是怕元懌以後會找自己算賬,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於是便與侍中劉騰密謀策劃。

趁胡太后身在嘉福殿,未去前殿之時,劉騰指使主食中黃門胡玄度、胡定作偽供,供詞上說,元懌用金銀財寶收買他們,讓他們在皇帝的食物中下毒,想毒死孝明帝,自己當皇帝,答應事成之後,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

劉騰將這份偽供念給孝明帝元詡聽,孝明帝深信不疑,於是駕臨顯一陽一殿。

劉騰關閉永巷門,使胡太后無法出來。

恰好元懌入朝,在含章殿後遇到元叉,元懌想進入徽章東閣,元叉厲聲阻止。

元懌說:「你想造反嗎?」

元叉說:「元叉不是造反,正是要捉拿造反的人。」

於是元叉命令宗士和直齋三十人,拉著元懌的衣襟,將他拖進含章東省,派數十人看守。

劉騰聲稱奉皇帝旨意,召集公卿大臣,宣佈元懌的所謂罪狀,提議將元懌按犯上謀反罪論處,大臣們都懼怕元叉,沒人敢提出異議。

只有僕射游肇堅決表示反對,這件事記載於《游肇傳》中。

元叉、劉騰拿著所謂公卿大臣的處理意見,入宮向孝明帝請示,很快就被孝明帝批准,當天夜晚便處死了元懌。

接著,元叉、劉騰又偽造胡太后的詔書,聲稱她不再臨朝攝政,於是,元叉便與太師高一陽一王元雍等人共同輔佐朝政,元叉常在宮中值夜班,孝明帝元詡稱他為姨夫。

從此之後,元叉獨攬軍政大權,事無鉅細一概由他決定,聲威震動天下,文武百官戰戰兢兢,惟惟諾諾。

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起兵聲討元叉,但未能成功,慘遭殺害。

不久,元叉升任衛將軍,其他職務不變。

後來,胡太后與孝明帝在西林園宴請群臣,日暮回宮時,右衛將軍奚康生想藉機除掉元叉,也沒有成功,奚康生被殺。

這件事記載於《奚康生傳》。

這件事發生以後,孝明帝遷居徽音殿,元叉也搬入徽音殿的右廂房居住。

既然住得很近,元叉便千方百計地討好孝明帝,以博取孝明帝的歡心,於是元叉深得孝明帝的一寵一信。

元叉出入宮中時,總是命勇士手持刀劍在前後護衛,無論因公因私外出、停留,他都嚴加戒備。

元叉在千秋門外的空地上,設置木柵欄圍成的小院子,出入宮中,有時就到院中休息一下,每次必定命令心腹衛士把守四周,嚴防有人行刺,凡是求見元叉的人,只能站在遠處與他對話。

元叉授意朝廷封他的兒子元亮為平原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

元亮受封的那天,孝明帝元詡親臨南門觀禮,賜給元亮御馬及布帛一千匹。

當初,元叉剛剛把持朝政時,將自己的本來面目掩蓋起來,故意作出一副勤政一愛一民的姿態,待人接物謙遜有禮,對政事的得失非常關心,然而才疏學淺,始終沒有什麼大的建樹。

等到他完全控制了局面,大權獨攬之後,便驕橫狂妄,剛愎自用,沉迷於美酒美色,賞罰予奪全憑自己的好惡、喜怒。

元叉還在宮中另外設立了一個庫房,由自己掌握。

他又曾把婦人藏在運送食品的轎子中,上面用手巾遮蓋,命人抬入宮中,出來時也用這個辦法,值勤的侍衛心裡雖然明白,但沒人敢說出來。

於是那些趨炎附勢的無恥之徒,競相用美酒美色討好元叉。

一些婦女為了取一悅元叉,甚至母女、姐妹當著彼此的面同時與元叉尋一歡作樂,毫不避諱。

朝廷政務荒廢,法紀松一弛,州、鎮的行政、軍事長官,大多都極不稱職。

從此,整個國家的局勢日益陷入混亂。

自從劉騰死後,元叉等人對胡太后的防範戒備漸漸鬆懈,元叉也放寬了心,時常住宿於宮外,每日裡東遊西逛,甚至在去外地遊玩時,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胡太后暗中觀察到了這一切。

元叉卻對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方式習以為常,高枕無憂,不再有戒心。

他的親信們向他發出警告,元叉卻毫不理睬。

正光五年(524)秋天,胡太后當著孝明帝的面,對大臣們說:「你們將我們母子隔絕,不准我探望兒子,還要我有什麼用?讓我出家當尼姑好了,我將與世隔絕,去嵩山閒居寺修道。

先帝遠見卓識,能夠預見未來之事,當初興建這座佛寺,正是為了我今天能有個安身之處。」

說完,自己就要剪下頭髮。

孝明帝與大臣們極為恐慌,一齊跪地叩頭,痛哭流涕,竭力苦勸。

而胡太后的聲音、神色卻顯得更加怨憤淒慘,態度也更為堅決。

於是孝明帝就陪母親住在嘉福殿,一連幾日,與胡太后秘密商議除掉元叉的辦法。

孝明帝雖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元叉,但在表面上卻與元叉顯得更加親密,把胡太后發怒時所說的話,與她想自一由往來顯一陽一殿的意思,都告訴了元叉。

又對元叉哭訴他因胡太后想要出家修行所引起的憂傷恐懼之情。

像這樣,一天哭訴三、四次,元叉不但絲毫不起疑心,反而勸孝明帝遵從胡太后的意願。

於是胡太后時常來往於嘉福殿與顯一陽一殿之間,元叉在南北二宮之間設置的警戒線,也就不復存在了。

元叉曾推薦他的親戚元法僧擔任徐州刺史,而元法僧卻獻出徐州,投降梁朝,胡太后經常提起此事,使元叉深感羞愧和悔恨。

丞相、高一陽一王元雍,雖然官位比元叉高,但對元叉卻十分畏懼忌憚,想向孝明帝提議除去元叉,但苦於沒有機會。

恰好胡太后與孝明帝南遊洛水,元雍便向他們發出邀請,於是胡太后與孝明帝駕臨元雍的府第。

入夜之後,孝明帝與胡太后進入元雍的內室,隨從們一概不許入內,於是三人商定了除去元叉的計劃。

其後,元雍隨孝明帝朝見太后,對太后說:「臣並不憂慮天下群賊,惟獨擔憂元叉。

為什麼呢?元叉統率著禁衛軍,京城的軍隊都歸他指揮;他的父親元繼統帥著百萬大軍,在京城西面虎視眈眈;他的弟弟元羅身為都督,統轄著青、光、南青三州的兵馬。

元叉無謀反之心則已,若有謀反之心,朝廷將靠什麼與他對抗呢?元叉嘴上雖然說不反叛朝廷,但誰知道他內心是怎麼想的呢?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恐懼。」

胡太后說:「對。

元郎如果真的效忠朝廷而無謀反之心,為什麼不辭去領軍的職務,而以其餘的官職輔佐朝政呢?」

元叉得知後,非常恐慌,馬上請求解除領軍將軍的職務。

於是朝廷將元叉提升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侍中、領左右。

元叉雖被解除了兵權,但仍然總管朝廷內外事務,根本沒想像到自己正面臨著被罷黜的命運。

不久,趁元叉出宮留宿家中時,孝明帝下詔免除元叉侍中的職務。

第二天清早,元叉要進宮時,守門的侍衛卻拒絕他入內。

接著,元叉被解除一切職務,取消作為皇族成員的資格,貶為平民。

後來,胡太后對左右的侍臣們說:「當初劉騰、元叉曾向朕索取免死鐵券,希望犯了死罪時能夠免於一死,朕幸好沒有給他們。」

中書舍人韓子熙說:「犯了罪只看該不該殺,怎能看是否給了免死鐵券。

陛下昔日雖然未給免死鐵券,哪裡知道今天並不會殺他呢?」

胡太后聽了,一副茫然若失的樣子。

不久,有人告發元叉與弟弟元瓜一陰一謀造反,想命令他的一黨一羽攻佔鄰近京城的各縣,破壞、焚燒城鎮以震驚天下,計劃先派他的堂弟元洪業,率領六鎮中本是投降過來的鎮民在定州造反,又派人勾結魯一陽一諸蠻族襲擊依闕,由元叉元瓜兄弟充當內應。

事情發生已經有些日子,又查獲了元叉的親筆信。

胡太后因為元叉是她妹夫的緣故,仍不忍心立刻作出死刑的判決。

黃門侍郎李琰之說:「元叉的罪行,遠近皆知,怎能遲遲疑疑不作出判決,而讓人們感到迷惑不解。」

黃門徐紇走上前來,想替元叉求情,但又猶猶豫豫不敢開口。

大臣們再三請求,態度十分堅決,孝明帝也發言附和大臣們的意見,胡太后只得同意。

於是,命元叉及其弟元瓜在家中自盡。

胡太后還是因為妹妹的緣故,仍追贈元叉為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令、冀州刺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