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房伯玉傳:後來房伯玉也南叛,任蕭鸞的南一陽一太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房伯玉傳

魏書白話版

房伯玉傳

房伯玉,因其弟房叔玉叛逃到南朝而連坐獲罪,被貶徙於北方邊地。

後來房伯玉也南叛,任蕭鸞的南一陽一太守。

高祖率軍南伐,攻佔了宛城的外城,令舍人公孫延景向房伯玉宣詔說:「天無二日,地無兩王,因此我親自總領六軍,蕩平、統一四海,宛城是個小小的戍鎮,難道足以抗拒王威?你應深刻三思,想要封侯受土,事在俯仰之間。」

房伯玉回答道:「外臣蒙受本國深厚的恩澤,奉任守衛邊境,我要盡為臣之道,不敢聽您之意。

我惟願皇上鑾輿遠涉邊地,不至於勞力損神。」

高祖又派使者對他說:「我親自率領大軍,遠征江、沔,這個小小戍城,怎能讓王師徘徊不前。

但凡我的戎車所經之地,即使是如同纖介的小地也要消滅它,你應當量力三思,自求多福。

況且你早年蒙受蕭賾異常的眷一愛一,難道就不曾感懷恩一寵一,報之以塵露之微。

蕭鸞胡說他入朝繼承蕭道成,卻大肆誅剪,使蕭賾之子一個也沒有留下。

你不能建忠於前君,卻要立節於逆賊,這是你的一大罪過。

又連年挫傷我朝一部分軍隊,這是你的第二大罪過。

現在我鑾駕親征,要使南方降服於中國,你不肯面縛歸降,得罪於我的軍隊,這是你的第三大罪過。

你所守的戍城,多則一年,中則百日,少則三旬,被蕩平的命運豈會長遠。

你應當好好思慮此事,以免後悔不及。」

房伯玉回答道:「我往日曾蒙武帝和悅相待之恩,忝侍其左右,這種優厚的待遇,夙夜都不曾忘懷。

但繼承他的人失去德行,民望另有歸附。

如今主上登基,繼承先王大業,不但符合萬民之深望,實際上秉持武皇之遺敕。

所以我勤勤懇懇,不敢有所失誤。

在過去,北軍深入我地,侵擾邊境百姓,我就勉勵將士,以拯救蒼生。

這是邊戍守將的通常之事,陛下不能予以責備。」

及至宛城被克,房伯玉一面縛而降。

高祖接見房伯玉及其參佐二百人,詔令房伯玉說:「我秉承天命統馭天下,正要統一中國,你區區一個小戍,膽敢抗拒六軍,你所犯下的罪責,理應不予赦免。」

房伯玉回答說:「臣既是小人,完全受人驅使,只因家中有百口之人在南邊,以致抗拒皇帝的謀略,罪該萬死。」

高祖說:「凡是立忠守節的人,都應當有其去處。

如果侍奉悖逆之君,死守迷亂之節,這是古人都不做的。

你卻為舒適要侍奉逆賊蕭鸞,自己招來那樣的罪過!」房伯玉回答說:「臣生一性一愚癡覺悟太晚,罪當萬斬,如今遭逢陛下,希望能賜給一條生路。」

高祖說:「凡人只有兩條路:識時務者得福,違背時勢者受禍。

勞我王師,經年累月,這樣算作歸降,那麼什麼人才是有罪呢!況且我在先前就派舍人公孫延景在城西對你說過:『天無二日,地無二王。

』你回答說:『我在此不在彼。

』天道悠遠,變化無方,你難道知道今天在此不在彼嗎?」

房伯玉無話可說,只有乞求賞命而已。

高祖由於房思安多次替房伯玉流淚請求,所以對他特予宥免。

房伯玉在南朝的時候,曾把他的妾楊氏放逐出家為尼姑。

他到了魏國以後,就讓她還俗,對她又十分一寵一愛一。

這件事被有司上奏朝廷,高祖聽任他這樣做。

世宗即位以後,授予房伯玉長史之職,兼游擊將軍,後出任為馮翊相,死於官任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