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白話版》源賀傳:禿髮辱檀被乞伏熾磐滅亡之後,源賀從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魏書白話版》源賀傳

魏書白話版

源賀傳

源賀,是自封的河西王禿髮辱檀之子。

禿髮辱檀被乞伏熾磐滅亡之後,源賀從樂都前來投奔大魏。

源賀容貌魁偉,儀表堂堂。

世祖向來聽說他的名聲,及至見到他後,非常器重他的機靈巧辯,賜給他西平侯的爵位,加授龍驤將軍。

世祖對源賀說:「你與我淵源相同,因為某種原因才分屬別姓,你現在可以改姓源。」

源賀跟隨世祖攻討叛逆的胡人白龍,又征討吐京胡,都是在前頭衝鋒陷陣,晉封為平西將軍。

世祖征討涼州,以源賀為嚮導。

向他詢問攻擊作戰的計謀,源賀答道:「姑臧城外有四部鮮卑,各自作為姑臧城的外援。

但他們都是我祖父屬下的舊民,我願意到軍前向他們宣揚大魏國的威信,昭示他們禍福所在,他們必然會相率歸降。

外援已經降服,然後再攻打姑臧這座孤城,佔領它真是易如反掌。」

世祖說:「很好。」

於是派源賀率領一精一銳騎兵到各個部落進行招安一撫一慰,共招降三萬餘部,獲得各種牲畜十餘萬頭。

到了圍攻姑臧的時候,因此而不再擔心有人聲援,能夠集中兵力攻打它。

平定涼州之後,源賀升任征西將軍,爵位進封為西平公。

源賀又隨從世祖征伐蠕蠕,攻擊五城、吐京胡,討伐蓋吳諸賊,都建立了戰功。

源賀被授予散騎常侍之職。

源賀隨從皇帝前往長江,充任前鋒大將。

源賀為人英勇果敢,每逢遇到強大的敵軍,都自告奮勇主動出擊。

世祖勸誡他說:「敵軍凶頑,戰事危險,不宜輕舉妄動,你應當一精一心運籌妥善處置,不要自恃身一體強壯武藝高強。」

源賀本來名叫破羌,經過這些戰役,世祖說:「一個人取名字,應該使它符合實際,怎麼能夠隨隨便便呢。」

就賜給他名為賀。

源賀又被授任為殿中尚書。

南安王拓跋余被宗一愛一殺死的時候,源賀統領宮中禁兵,穩固地把守宮禁內外,他同南部尚書陸麗商議決定對策,擁戴高宗為帝。

讓陸麗和劉尼騎馬奔往皇苑中,去奉迎高宗,源賀領兵守衛在宮禁中作為他們的內應。

不久陸麗單騎抱著高宗來到,源賀就打開宮門。

高宗即位,大魏社稷得以安定,源賀立下了汗馬功勞。

轉授征北將軍,加任給事中之職。

憑著在關鍵之時決定對策的功勳,進封爵位為西平王。

高宗即位之後,頒令賞賜文武百官,對源賀說:「朕要大大獎賞有功之臣,你需要什麼可以任意選取,千萬不要謙讓。」

源賀極力辭讓,高宗堅決要他選取,源賀僅僅要了一匹軍馬而已。

當時,官吏斷案多有量刑過度等不當之處,源賀為此向皇帝上書說:「法律規定:凡是一陰一謀反叛朝廷的人,他的子孫即使被別的宗族收養,也要追回來予以殺戮,這是為了根絕罪人的同類,昭示反叛者大逆不道的罪行;那些犯了搶劫偷盜之罪而應當誅殺的人,他的兄弟子侄在遠方,道路有關隘渡口被阻隔,都不株連問罪。

我私下考慮先朝制定這種法律的用意,是因為他們不是同謀者,又不屬於根絕同類之罪,所以特別定下不予處死的詔令。

如果年齡在十三歲以下,他的家人犯罪是首惡者,其策劃圖謀都與他不相干,我以為可以免去他的死罪,沒收到縣衙充當苦役就行。」

高宗採納了他的意見。

源賀出任為征南將軍、冀州刺史,改封為隴西王。

源賀向皇帝上書說:「微臣聽說:人最寶貴的,莫過於保全自己的生命;恩德中最厚重的,莫過於寬宥他人的死罪。

然而犯了死罪的人,不能全部都予以寬恕,應當權衡其罪行的輕重,有的是可以憐惜的。

如今北邊有強勁的敵寇經常一騷一擾,南邊有狡詐的賊人負隅搗亂,那裡的邊疆戰場,還須嚴加防備戍守。

為臣愚見以為只要不是大逆謀反、蓄意殺人之罪,那些替盜賊窩贓和過失殺人應當處死的人,都可以保全他的一性一命,將其貶謫充軍戍守邊境。

這樣做既符合斷案的規矩,又使這些人受到保全一性一命的恩德;服徭役的人家,能夠逐漸蒙受休養生息的好處。

刑罰舉措所達到的感化教育,也許就在於此。

《虞書》上說『用流放來赦免五刑』,就是這個意思。

微臣蒙受皇上的恩一寵一十分深重,無以報答,現在將要遠別朝廷,未行之前更增添系戀之情,所以大膽地進上愚昧的意見,還望陛下明察裁斷。」

高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以後犯了死罪的人,都被免於處死而流放到邊境。

過了許久,高宗對群臣說道:「源賀勸朕寬宥各種死刑,將其貶徙充軍到北邊的各個戍所,從那時到現在,一年之中得以活命的人實在不少,這樣既表明了救濟民生的大理,又對充實邊戍的兵力有好處。

你們侍奉朕,有什麼好的意見嗎?假如人人都像源賀那樣,朕治理天下又有什麼憂慮呢!回想他那一番忠誠的言辭,所得的益處實在是多啊。」

朝中群臣都說道:「不是忠臣不能進獻這樣的計策,不是聖明的君主不會採納這樣的意見。」

源賀到了冀州以後,憑著情理來審訊囚犯,盡量減省百姓的徭役。

武邑郡有個一奸一邪之人石華,狀告僧人道可與源賀圖謀反叛朝廷,有司將此事上奏皇帝。

高宗對群臣說:「源賀忠心耿耿為國效力,朕向你們替他擔保,沒有此事是非常明顯的。」

就令人細緻地加以偵訊檢查,石華果然犯了誣告之罪。

於是高宗派遣使者向達詔令說:「你以至忠至誠之心,稱著於先朝,以丹青一樣的光明磊落而蒙受蒼蠅的玷污。

朕立即對此事加以檢查驗證,已將誣告之人處以極刑,所以派人前來宣示朕的旨意。

你應安心於所任的職位,不要因為誹謗之言而影響自己的事情。」

源賀向高宗上書表示感謝,書信奏上皇帝,高宗對左右的大臣說:「就憑源賀這樣忠誠的人,尚且招致他人誣陷,不如他的人,難道可以不謹慎從事嗎?」

當時朝廷考核官員政績的上下等次,源賀名列第一,皇帝賜給他衣馬器物,在全國頒布宣揚他的事跡。

源賀向皇帝上表請求派人代替他的職務,朝廷議論由於源賀很得民心,不予准許。

源賀在冀州任職七年,被徵召回朝任太尉。

蠕蠕侵犯邊境,源賀跟隨皇帝進行征討,把蠕蠕打敗。

顯祖打算把皇位傳給京兆王子推,當時源賀正都督諸軍屯駐在漠南,就派人馳往駐地召回源賀。

源賀到來之後,顯祖就令朝中公卿議論傳位之事。

源賀表情嚴肅,堅持認為這樣做不可。

於是就詔令源賀持節把皇帝璽綬傳授給了高祖。

這一年,河西敕勒人叛亂,朝廷派源賀率領部眾前往征討,降服部族二千餘落,晝夜兼行,追擊賊一黨一郁朱於等人到達秕罕,大敗敵軍,斬首五千餘級,虜獲男一女一萬餘人、各種牲畜三萬餘頭。

接著又追擊統萬、高平、上圭反叛的敕勒人到達金城,斬首三千級。

源賀依照古今兵法和古代儒者、年老舊友的言論,簡略地採用最重要的內容,撰寫了《十二陣圖》,把它進獻給皇帝。

顯祖讀了之後十分稱讚。

源賀因年老而請求辭去官職,皇帝不准。

皇帝又令他都督三道諸軍,屯駐在大沙漠之南。

那時,每年秋冬兩季,朝廷都要派遣軍隊三路並出,以防備北邊的敵寇,到第二年春季才班師回朝。

源賀認為這樣做既加重了京都的勞役負擔,又不是守禦邊地的長遠之計,就向朝廷進言:「請求招募各州鎮勇武健壯的人三萬人,免去其徭役賦稅,給予優厚的賑恤,把他們分為三部。

兩個城鎮之間建築一座城,每城設置一萬人,配備強一弩一十二一床一,武衛三百乘。

一弩一一一床一,配給牛六頭,武衛一乘,配給牛二頭。

多多製造馬槍和各種器械,派武略大將二人前去坐鎮安一撫。

冬季講習武藝,春季耕種養殖,一邊戍守一邊耕牧,那樣就能做到兵士不過於辛勞而牲畜有盈餘。

又在白道南邊建立三處倉庫,把附近州鎮的租粟運到那裡以充實倉廩,有了足夠的糧食和足夠的兵員,就可用來防備意外之事,又合適又便當。

不能每年都興師動眾,牽動京師,使朝廷長期有北顧之憂。」

這件事被擱置起來沒有結果。

源賀又向朝廷上書說自己病重,請求辭去官職,直至兩次三次上書,皇帝才予准許。

朝中凡是有大事要商議都要徵詢他的意見,又賜給他衣服藥物美味。

太和元年(477)二月,源賀在溫泉療治疾病,高祖、文明太后屢次派使者前去探問消息,派太醫前去給他看病。

源賀病危,回到了京師。

留下遺囑教訓他的幾個兒子說:「我不久前因為年老患病而辭去官職,上天慈一愛一降恩,爵位將傳給你們。

你們都不要驕傲狂妄,不要荒疏怠慢,不要奢侈越軌,不要嫉妒他人;有疑難要多請教,言語要審慎,行為要恭謹,服飾要適度;要做到抑惡揚善,親賢遠佞;眼睛觀察事物定要求其真實,兩耳聽話一定要求其正確;以忠誠勤勉去侍奉國君,以清廉儉樸來要求自己。

我死之後,殯葬時用普通的衣服和單薄的小弊木,就足以表明你們的一片孝心,殉葬用的葬器之類,一概不要使用。」

太和三年(479)秋天,源賀去世,終年七十三歲。

皇帝追授他為侍中、太尉,追贈隴西王的印綬,規定其謚號為宣,賜給辦理喪事用的雜色絲綢五百匹,以及喪車、命服、各種殉葬的器物,陪葬先帝於金陵。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魏書白話版
序紀太祖道武帝紀太宗明元帝紀世祖太武帝紀高宗文成帝紀顯祖獻文帝紀高祖孝文帝紀世宗宣武帝紀肅宗孝明帝紀敬宗孝莊帝紀孝靜帝紀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宣武靈皇后胡氏傳元叉傳元孝友傳元澄傳廢太子元恂傳穆崇傳王建傳(附王斤傳)安同傳安頡傳於烈傳(附於祚傳)於忠傳崔逞傳封回傳封軌傳公孫表傳張濟傳李先傳賈秀傳王洛兒傳崔浩傳李順傳司馬休之傳(附司馬文思傳)司馬楚之傳司馬悅傳刁雍傳李韶傳李神俊傳陸俟傳陸睿傳源賀傳源懷傳源子恭傳酈范傳毛修之傳劉休賓傳劉文曄傳房法壽傳房伯玉傳房景先傳伊..傳苟頹傳薛虎子傳宇文福傳費穆傳韋珍傳蘇湛傳裴宣傳李斤傳盧淵傳盧昶傳高允傳尉元傳慕容白曜傳皮豹子傳呂羅漢傳胡叟傳闞[馬因]傳劉[日丙]傳李孝伯傳李沖傳游雅傳游明根傳游肇傳劉芳傳鄭羲傳高佑傳崔挺傳楊播傳楊椿傳劉昶傳蕭寶夤傳韓麒麟傳韓顯宗傳李彪傳王肅傳宋弁傳郭祚傳邢巒傳李平傳崔光傳甄琛傳崔休傳劉藻傳(附劉紹珍傳)傅永傳傅豎眼傳(附傅融等傳)裴叔業傳夏侯道遷傳李元護傳席法友傳江悅之傳李苗傳奚康生傳楊大眼傳崔延伯傳爾朱榮傳爾朱兆傳爾朱世隆傳爾朱天光傳張烈傳宋翻傳辛雄傳辛纂傳高謙之傳(附高子儒、高緒傳)高道穆傳孫紹傳張普惠傳成淹傳(附成霄傳)范紹傳董紹傳鹿張熠傳朱瑞傳叱列延慶傳斛斯椿傳賈顯度傳樊子鵠傳賀拔勝傳侯莫陳悅傳侯淵傳綦俊傳山偉傳李琰之傳祖瑩傳常景傳馮熙傳高肇傳(附高植傳)胡國珍傳陳奇傳劉獻之傳孫惠蔚傳董征傳刁沖傳李業興傳溫子升傳趙琰傳王崇傳朱長生傳宋世景傳(附宋季儒傳)李洪之傳酈道元傳眭誇傳馮亮傳李謐傳殷紹傳江式傳徐謇傳王顯傳蔣少游傳(附郭善明等傳)姚氏婦楊氏傳苟金龍妻劉氏傳王睿傳趙修傳茹皓傳侯剛傳宗愛傳趙黑傳(附趙熾傳)劉騰傳劉聰傳石虎傳(附石世等傳)慕容垂傳苻堅傳姚興傳司馬德宗傳(附司馬德文傳)桓玄傳馮文通傳劉義隆傳(附劉劭、劉駿傳)蕭衍傳沮渠牧犍傳(附沮渠秉等傳)高句麗傳勿吉傳蠕蠕傳高車傳自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