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劉邦的左膀右臂(8)
冊封遷都
漢六年正月,劉邦封賞功臣。
張良長期以來一直是在幕後出謀劃策,沒有直接參加戰鬥,因此也就沒有戰功,但劉邦卻不這麼認為,他對各位大臣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張良的字)的功勞啊!所以,他可以自主的選擇齊國地區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邑。」
面對這樣厚重的賞賜,要是別人早就高興地接受了,但是張良卻推辭不就,他對劉邦說:「陛下,臣當年為了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率領各位義士在下邳起義,後來有幸在留縣與陛下相會,這是上天將我授給陛下的啊!陛下英明神武,深謀遠略,在作戰時經常採用臣的計策,僥倖的是我這些小計謀還能時常奏效,所以,臣認為自己也沒什麼出眾才能,被封在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齊地三萬戶封邑。」
劉邦心想,別人都在這裡爭功,而你卻在發揚風格,值得嘉獎。
於是劉邦對張良更加器重,將他與蕭何等大功臣一同冊封,封張良為留侯。
劉邦開始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那些未能及時分封的人日夜爭功,他們不僅上朝時候爭,私下裡也在到處為自己活動。
由於你爭我奪,議論紛紛,搞得劉邦也不知道該封誰合適。
因此,相關封賞遲遲不能最終敲定下來。
一次,劉邦登上洛一陽一南宮中的空中閣道,參觀風景,從那裡望見諸位將領坐在沙地上,在相互間議論著什麼,一會兒竊竊私語,一會兒又談笑風生。
劉邦心裡很納悶,就問他的隨從。
其他的人都支支吾吾說不清楚,留侯張良走到劉邦身邊小聲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嗎?他們在商議謀反的事情。」
劉邦一聽心裡大驚,感到更不明白了,就問張良:「天下都已經安定了,他們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張良解釋說:「陛下當初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勢力單薄,依靠這些人奪取了天下;如今,您貴為天子,封賞的又都是您所親近的蕭何、曹參等人,誅殺的都是您平生所怨恨的人。
現今,軍吏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您封賞所有功臣。
這些人擔心自己受不到封賞,又害怕平日裡有可能得罪過您而遭到誅殺,所以便聚在一起圖謀造反。」
劉邦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一性一,也沒有心情再觀賞身邊的閣樓美景,擔憂的向張良詢問對策。
張良問劉邦:「陛下平日裡憎恨的人中間,而群臣又都知道的,誰最突出呢?」
劉邦皺著眉頭沉思了一下說:「雍齒與我有宿有怨恨,曾經多次使我窘迫、受辱。
我早就想殺了他,但是因為他的功勞多,一直沒有忍心下手。」
張良便勸劉邦說:「現在,您應當趕快封賞雍齒給群臣看。
群臣看見雍齒都被封賞了,那麼,他們對自己的封賞就會堅信不疑了。
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再有謀反之心了。」
劉邦聽完之後,趕緊擺駕回宮,把群臣都召集在一起,大擺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
同時催促丞相、御史等人趕快評定功勞、進行封賞。
酒宴結束以後,群臣個個都高興地說:「雍齒都被封為侯了,我等就沒有必要再擔心了。」
劉敬曾經勸諫劉邦定都關中。
關中是當初劉邦重要的根據地,對於劉邦後來奪得天下提一供了重要的物質和人力支援,劉邦對它有很深的感情。
對此,劉邦當年就是頗為贊同,但是他還心有疑慮。
因為朝中大臣絕大多數都是山東地區的人,他們大多建議劉邦定都洛一陽一。
這些人說:「洛一陽一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堅固無比,發生戰事的時候足可以倚仗它來防禦敵軍。」
為此,劉邦左右搖擺不定,就專門詢問了張良的意見。
張良拿出地圖,放在地上一邊比畫一邊對他說:「陛下請看,洛一陽一雖然有險可守,但是它的中心地區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裡不是用武之地。
關中地區,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山以及蜀地的岷山,其間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資源,北部又有適宜放牧的草原。
依靠三面的險阻而固守此地,只用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
如果諸侯安定,朝廷可以用黃河、渭水來轉運天下的糧食,西上來供給京都;如果諸侯敢叛亂,朝廷又可以順流而下,渭水、黃河又足以運送軍隊和糧草。
可見,關中地區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
劉敬的建議是正確的。」
劉邦聽完之後大一腿一拍,拍案叫好,隨即就下定了決心,於當日起駕,率領著臣民們向西行進,定都關中。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