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吳越爭霸(6):當初勾踐被困會稽時,整天愁眉苦臉,歎息說:「難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吳越爭霸(6)

史記新讀

吳越爭霸(6)

臥薪嘗膽

當初勾踐被困會稽時,整天愁眉苦臉,歎息說:「難道我真的要在這裡結束我的一生嗎?」

文種見勾踐如此消沉,就勸他說:「大王,商湯當年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圍困在羑里,晉國重耳逃到翟,齊國小白逃到莒,可是他們最終都稱霸天下。

由此看來,誰又能保證我們今日的處境在某種程度上不是一種福呢?大王不要灰心,我相信您總有一天會稱霸天下的。」

勾踐得到吳王赦免,回到越國後,發誓要一雪會稽被圍之恥。

為此他下定決心勵一精一圖治,兢兢業業,使自己國家能夠早日富強起來。

為了時刻激勵自己,他晚上睡在草蓆之上,把苦膽掛在座位的上方,使自己時刻都能嘗到苦膽的滋味,甚至吃飯時都要仰頭嘗嘗苦膽。

他經常提醒自己:「勾踐啊,你忘記會稽的恥辱嗎?」

為了節省一柄一庫的開支,他親自下地耕作,他的夫人也親手織布,從未吃過肉食,也從不穿戴華麗的衣服。

勾踐對待賢人彬彬有禮,對賓客熱情誠懇,因此越國的百姓都很敬重他。

一天,勾踐請范蠡出來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類的事情,文種不如我;而說到鎮撫國家,發展生產,我就不如文種了。」

於是勾踐就把國家政務委託給文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到吳國做人質。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七年,始終撫一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日夜準備一雪前恥。

大夫逢同進諫說:「國家剛剛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今天才剛剛變得稍微有些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吳國一定懼怕,吳國一懼怕,必然會派兵來攻打我們。

傳說兇猛的大一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

現在吳軍正在侵略齊、晉兩國,而吳國對楚、越兩國有深仇大恨。

我們不如結交齊國,親近楚國,歸附晉國,厚待吳國。

吳國一心稱霸,對待我們一定很輕視。

我們到時就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攻打吳國,再趁它疲憊的機會趁機將其滅掉。」

勾踐聽完後,覺得逢同的話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說法和齊、楚、晉三國結盟,為將來的戰鬥做準備。

勾踐雪恥

伍子胥死後,吳王夫差更加剛愎自用,聽不進賢臣的勸諫。

公元前482年,吳王率領一精一銳部隊到黃池與諸侯會盟,留守吳都的只有太子和一些老弱殘兵。

勾踐在范蠡的建議下,覺得時機已到,就率軍攻打吳國。

結果吳軍大敗,太子也被越軍殺死。

吳國使者向吳王告急,吳王怕在黃池的諸侯知道吳國慘敗的消息,就嚴守秘密,默不作聲,一直堅持到會盟結束。

隨後,吳王就派人帶上厚禮向越國求和。

越王勾踐估計自己也不能一下滅亡吳國,就接受了吳國的請求。

吳國沒有接受這次失敗的教訓,繼續出兵和齊、晉兩國作戰。

吳國軍民疲憊不堪,一精一銳部隊在與齊、晉戰鬥中消耗殆盡,國勢漸漸衰微。

越國再次藉機進攻吳軍並且大敗吳軍,將吳國國都圍困了三年,最後攻破吳都,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

吳王派人與越王講和,讓他顧及當年夫差在會稽饒恕貝踐的情分,網開一面。

勾踐不忍心,想答應夫差的請求。

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

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您臥薪嘗膽,不就是因為想滅掉吳國嗎?如今上天把吳國賜予您卻不要。

難道您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

於是范蠡帶軍繼續進攻,吳王無力招架,只得自一殺。

在臨死時他遮住自己的臉說:「我沒有臉面去見伍子胥啊!」

兔死狗烹

范蠡幫助越王勾踐,辛苦經營、勤奮不懈、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於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

回國之後,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勾踐這個人心胸非常狹窄,可以與你同患難,卻很難與你同安樂,於是便打算離開勾踐。

他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

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沒有死,就是為了幫助您報仇雪恨。

如今大王已經報了仇,我留著也沒什麼用了,所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

勾踐說:「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這與你的功勞是分不開的,你這樣的功臣應該受到獎賞,所以我打算和你平分越國,如果你不接受的話,我就要制你的罪了。」

范蠡說:「君主可以執行您的命令,但是臣子仍堅持自己的意願,我已經下定決心離開,請您不要再挽留了。」

於是他打點包裝了細一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再也沒有返回越國。

勾踐為了表彰范蠡的功績,就把會稽山封為他的封邑。

後來,范蠡從齊國給大夫文種寫來一封信。

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是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什麼還不離開呢?」

文種看過信後,大吃一驚,從此以後便聲稱有病不再上朝。

這時候,有人中傷文種要作亂,越王聽信了讒言,就賞賜給他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一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文種沒有辦法,只得自一殺身亡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