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7):孔子搖搖頭說:「有關祭祀的事情我曾經聽說過,但是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7)

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7)

有一天,衛靈公詢問孔子有關打仗列陣的事情。

孔子搖搖頭說:「有關祭祀的事情我曾經聽說過,但是從沒有聽說過排兵佈陣的事情。」

弄得衛靈公非常尷尬。

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時,看見群雁飛翔,就抬頭仰望,神色不在孔子的身上。

孔子知道衛靈公不再信任自己了,就離開了衛國,再次來到陳國。

這年夏天,魯桓公、僖公的祭廟失火,南宮敬叔等人前去救火。

孔子在陳國,得知了魯國宗廟失火的消息,對身邊的人說:「火災一定是在桓公、僖公的廟吧。」

不久,孔子的推斷得到了證實。

同年秋天,季桓子病重。

一次,他乘坐輦車望見魯城,長歎一聲說:「當初,這個國家幾乎強盛起來。

因為我得罪了孔子而致使他離開,所以國家沒有強盛,逐漸衰落下去。」

接著,他回過頭來,對繼承人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必然會當魯國的丞相。

那時,你一定要召回孔子,讓他來輔佐你,振興魯國。」

幾天以後,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

辦完喪事後,季康子打算召回孔子,加以重用。

魯國的大夫公之魚對他說:「當初,先君任用孔子而沒有善終,最後招致諸侯的恥笑。

現在,您打算再次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廢,是會再次被諸侯取笑的。」

於是季康子問他:「那麼,我召誰回國比較合適呢?」

公之魚建議他召冉求回國。

季康子聽從了他的建議,派人去召回冉求。

冉求準備動身回國,孔子對弟子們說:「魯國派人召回冉求,必將重用他。」

接著,孔子又說到:「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這些弟子個個志向高遠,只是行一事疏闊了一些。

他們富於文采,才思敏捷,我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來教育他們。」

子貢知道孔子思歸,在送別冉求的時候,叮囑他說:「你如果受到重用,就一定設法把老師召回去。」

周遊列國(五)

冉求離去以後的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到蔡國。

當時,吳國召蔡昭公前往。

此前,蔡昭公曾經欺騙他的大臣,遷都到州來。

他這次前往,大臣們害怕再次遷都,便在路上將其殺死了。

不久,蔡國遭到楚國的侵犯。

一年以後,孔子從蔡國到了葉邑。

葉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孔子說:「為政的關鍵在於招納遠方的賢人,使近處的人歸服。」

有一天,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情況,子路拒絕回答。

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說:「仲由(子路的字),你為什麼不回答說『孔子這個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奮學習的時候甚至忘記了吃飯,快樂的時候甚至忘記了憂愁,以至於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

後來,孔子離開了葉邑,返回蔡國。

路上,他遇見了長沮、桀溺二人,他們在並肩耕作。

孔子認為他們是隱士,就讓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在哪裡。

長沮問子路說:「車上那位拉著韁繩的人是誰?」

子路回答說是孔子。

長沮又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

子路給予肯定的回答。

於是,長沮對他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了,不用問我們了。」

桀溺問子路說:「你是孔丘的門徒嗎?」

子路肯定地回答了他。

桀溺又接著說:「天下到處都動盪不安,誰能改變這種局勢呢?況且,你跟隨躲避暴君亂臣的人到處奔波,還不如跟隨我們為躲避亂世而隱居呢!」說完之後,二人繼續幹起活來。

子路回來將這些對話如實地告訴給了孔子。

孔子聽後,失望地說:「我們不能隱居在山林裡,與鳥獸同群。

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為改變這種局面而四處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個人在路上行走,遇見了一位肩扛鋤頭的老農。

子路恭敬的問到:「這位大叔,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

老農對他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老師我怎麼知道!」說完,老農拄著枴杖拔起草來。

後來子路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孔子,孔子說:「此人是一位隱士。」

等到子路回去尋找老農的時候,人已經走了。

周遊列國(六)

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討伐陳國。

楚國發兵救陳,軍隊駐紮在城父。

楚國國君聽說孔子住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就派人去迎請他。

孔子準備應聘而前往楚國答禮。

陳、蔡兩國的大夫暗中商議說:「孔子是有才德的賢人,他的譏諷無不切中諸侯的弊病。

如今,他久居陳、蔡之間,兩國大夫的施政方針都不符合他的意思。

楚國是個大國,現在卻來迎請孔子。

如果孔子受到楚國的重用,那麼,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

於是,兩國派遣一些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圍困在野外,不讓他去楚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