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7)
有一天,衛靈公詢問孔子有關打仗列陣的事情。
孔子搖搖頭說:「有關祭祀的事情我曾經聽說過,但是從沒有聽說過排兵佈陣的事情。」
弄得衛靈公非常尷尬。
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時,看見群雁飛翔,就抬頭仰望,神色不在孔子的身上。
孔子知道衛靈公不再信任自己了,就離開了衛國,再次來到陳國。
這年夏天,魯桓公、僖公的祭廟失火,南宮敬叔等人前去救火。
孔子在陳國,得知了魯國宗廟失火的消息,對身邊的人說:「火災一定是在桓公、僖公的廟吧。」
不久,孔子的推斷得到了證實。
同年秋天,季桓子病重。
一次,他乘坐輦車望見魯城,長歎一聲說:「當初,這個國家幾乎強盛起來。
因為我得罪了孔子而致使他離開,所以國家沒有強盛,逐漸衰落下去。」
接著,他回過頭來,對繼承人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必然會當魯國的丞相。
那時,你一定要召回孔子,讓他來輔佐你,振興魯國。」
幾天以後,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
辦完喪事後,季康子打算召回孔子,加以重用。
魯國的大夫公之魚對他說:「當初,先君任用孔子而沒有善終,最後招致諸侯的恥笑。
現在,您打算再次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廢,是會再次被諸侯取笑的。」
於是季康子問他:「那麼,我召誰回國比較合適呢?」
公之魚建議他召冉求回國。
季康子聽從了他的建議,派人去召回冉求。
冉求準備動身回國,孔子對弟子們說:「魯國派人召回冉求,必將重用他。」
接著,孔子又說到:「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這些弟子個個志向高遠,只是行一事疏闊了一些。
他們富於文采,才思敏捷,我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來教育他們。」
子貢知道孔子思歸,在送別冉求的時候,叮囑他說:「你如果受到重用,就一定設法把老師召回去。」
周遊列國(五)
冉求離去以後的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到蔡國。
當時,吳國召蔡昭公前往。
此前,蔡昭公曾經欺騙他的大臣,遷都到州來。
他這次前往,大臣們害怕再次遷都,便在路上將其殺死了。
不久,蔡國遭到楚國的侵犯。
一年以後,孔子從蔡國到了葉邑。
葉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孔子說:「為政的關鍵在於招納遠方的賢人,使近處的人歸服。」
有一天,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情況,子路拒絕回答。
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說:「仲由(子路的字),你為什麼不回答說『孔子這個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奮學習的時候甚至忘記了吃飯,快樂的時候甚至忘記了憂愁,以至於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
後來,孔子離開了葉邑,返回蔡國。
路上,他遇見了長沮、桀溺二人,他們在並肩耕作。
孔子認為他們是隱士,就讓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在哪裡。
長沮問子路說:「車上那位拉著韁繩的人是誰?」
子路回答說是孔子。
長沮又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
子路給予肯定的回答。
於是,長沮對他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了,不用問我們了。」
桀溺問子路說:「你是孔丘的門徒嗎?」
子路肯定地回答了他。
桀溺又接著說:「天下到處都動盪不安,誰能改變這種局勢呢?況且,你跟隨躲避暴君亂臣的人到處奔波,還不如跟隨我們為躲避亂世而隱居呢!」說完之後,二人繼續幹起活來。
子路回來將這些對話如實地告訴給了孔子。
孔子聽後,失望地說:「我們不能隱居在山林裡,與鳥獸同群。
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為改變這種局面而四處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個人在路上行走,遇見了一位肩扛鋤頭的老農。
子路恭敬的問到:「這位大叔,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
老農對他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老師我怎麼知道!」說完,老農拄著枴杖拔起草來。
後來子路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孔子,孔子說:「此人是一位隱士。」
等到子路回去尋找老農的時候,人已經走了。
周遊列國(六)
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討伐陳國。
楚國發兵救陳,軍隊駐紮在城父。
楚國國君聽說孔子住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就派人去迎請他。
孔子準備應聘而前往楚國答禮。
陳、蔡兩國的大夫暗中商議說:「孔子是有才德的賢人,他的譏諷無不切中諸侯的弊病。
如今,他久居陳、蔡之間,兩國大夫的施政方針都不符合他的意思。
楚國是個大國,現在卻來迎請孔子。
如果孔子受到楚國的重用,那麼,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
於是,兩國派遣一些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圍困在野外,不讓他去楚國。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