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帝王之後(13):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桓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帝王之後(13)

史記新讀

帝王之後(13)

桓公遷國

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

桓公待人非常友善,無論身份高低,他都會以禮相待,因此在百姓中聲望很高。

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一職。

由於幽王一寵一愛一褒姒,朝政敗壞,有的諸侯就背叛了幽王,桓公為此感到非常憂慮,於是就向太史伯詢問說:「現在王室災難深重,我怎麼才能逃脫呢?」

太史伯是當時很有學問的人,回答說:「對您來說,現在只有洛水東、黃河南可以安居了。」

桓公大惑不解地問:「為什麼呢?」

太史伯回答說:「那一帶鄰近虢國、鄶國。

而虢國、鄶國的國君都昏庸無能而且喜好佔小一便宜,因此百姓都不順從他們。

您是司徒,百姓都熱一愛一您,您如果真的請求住在那一帶,虢國、鄶國國君看到您現在在周王室地位很高,一定會分給您土地,到時候,虢國、鄶國的百姓就都是您的子民了。」

桓公又問道:「我想到南邊的長江流域住,怎麼樣啊?」

太史回答說:「過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勞很大,可是他的後代也就是現在楚國的王室在周朝卻沒有興盛起來,現在周王室逐漸地衰弱,楚國一定會慢慢地興盛起來。

楚國如果真的興盛,對鄭國絕對沒有好處啊。」

桓公說:「那我如果想住在西方,結果又會怎麼樣呢?」

太史伯回答說:「那裡的百姓既貪婪又好利,所以我覺得你肯定在那裡住不了很長時間。」

桓公越聽越有興趣,便乾脆問道:「那麼先生您覺得周王室衰弱以後,哪一個國家會興盛呢?」

太史伯思考了一會兒回答說:「應該是齊、秦、晉、楚吧?齊國是伯夷的後代,伯夷曾輔助堯掌管儀制度。

秦國是伯翳的後代,伯翳曾輔助舜使很多部落順服。

至於楚國祖先,也都曾為天下人建立了功業。

周武王戰勝紂王后,成王把唐封給叔虞,那裡山川險阻,憑這些有德的後代與衰弱的周室並存,晉國也一定能興盛了。」

桓公把太史伯的話銘記在心,並按照太史伯的意思把他的百姓遷移到了洛水東部。

虢、鄶兩國國君果然向太史伯說的那樣,向他貢獻出十座城邑。

桓公得到這些土地以後,他的國家最終安定下來。

母子爭權

鄭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

當初,武姜生產太子寤生時難產,給自己的身一體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因此她就不怎麼喜歡寤生,認為他是不吉利的。

後來武姜又生下小兒子叔段,武姜十分疼一愛一他。

武公臨終的時候,武姜向武公請求,想立段為太子,可是武公覺得寤生既聰明又仁慈,所以並沒有答應武姜的請求。

武公逝世後,寤生繼承了王位,這就是莊公。

莊公即位後,把他的弟弟叔段封到京這個地方,號稱太叔。

大臣祭仲認為這樣做不合適,就對莊公說:「京城這個地方比國都還要大,怎麼可以把它封給你的弟弟呢?」

而莊公卻說:「我也不想這樣做啊,可是我母親武姜想這樣,我又怎麼能拒絕她呢?」

叔段到了京以後,就開始整頓軍備,準備糧草,試圖與他的母親武姜一陰一謀襲擊鄭都。

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襲擊了鄭都,由武姜做內應。

莊公在各位大臣的支持下派軍攻打叔段,結果叔段力戰不支,逃回了京城。

京城的人們看到叔段竟然起兵反叛自己的哥哥,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都非常痛恨他。

叔段眾叛親離,京城也待不下去了,於是無奈之下,又逃到了鄢。

鄢邑的百姓聽說他來了,怕惹禍上身,也很快地潰逃了。

叔段不得已又逃亡到共國。

莊公在平定內亂之後,把他的母親武姜遷徙到城穎,他對於自己的母親一直反對自己感到痛心疾首,不想再見到他,就發誓說:「等到了黃泉路上的時候,我再跟她見面吧。」

可是兩個人畢竟是母子關係,再加上莊公這個人生一性一比較仁慈,因此僅僅過了不到一年,莊公就開始想念母親了,並且後悔自己當初說過的話,可是又不能違背,因此感到左右為難,十分苦惱。

這時候,正好趕上有位叫考叔的人向莊公獻禮,莊公就賜給了他很多食物。

考叔是個大孝子,他向莊工請求說:「大王,我家裡有個老母親,她活了一輩子,很少能吃上這樣好的食物,請您把食物賜給我的母親吧。」

莊公聽了之後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說:「我也很思念我的母親啊,可是我又不能違背當年所發的誓言,怎麼辦呢?」

考叔想了一會兒說:「這有什麼值得發愁的呢?你挖條地道到有泉水的地方,然後你們母子在那裡見面,誰還能再說什麼呢?」

於是莊公依照他的辦法,終於見到了母親。

兩人見面後抱頭痛哭,一釋前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