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姜子牙的子孫們(5):景公即位後,讓崔杼當右相,慶封當左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姜子牙的子孫們(5)

史記新讀

姜子牙的子孫們(5)

亂臣的下場

景公即位後,讓崔杼當右相,慶封當左相。

當初,崔杼生有兒子成、強,他們的母親死後,崔杼又娶了東郭氏的女兒,生下了明。

東郭氏女讓她前夫之子無咎、她自己的弟弟東郭偃做崔氏家族的家相。

有一次成犯了過錯,無咎和東郭偃兩位家相把他嚴懲了一頓。

成請求到崔邑告老還鄉,崔杼答應了,但二相卻不允許,說:「崔邑是崔氏宗廟所在之地,成不許去。」

成和強很惱怒,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慶封。

慶封與崔杼有矛盾,也希望崔氏早些敗落,就幫助成、強在崔杼家中殺死了無咎和偃,然後成和強就與家人逃亡了。

崔杼大怒,但沒有家人,只好讓一個宦官為他駕車,去見慶封。

慶封說:「讓我為您殺掉成、強吧。」

於是他派崔杼的仇人盧蒲嫳攻打崔氏,並殺死了成、強,將崔氏家族一網打盡。

崔杼無家可歸,只得自一殺。

慶封當上了相國,將大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慶封殺死崔杼以後,愈發驕橫,整天酗酒遊獵,不理政務,讓他的兒子慶捨執政,各大勢力之間矛盾重重。

公元前545年,慶封外出打獵。

田、鮑、高、欒四家族聯合謀劃消滅慶氏。

慶捨派出甲兵圍護慶封的宮室,四家族的徒眾共同擊破了慶氏之家。

慶封歸來後不能進自己的家門,只好逃亡到了魯國。

齊人責備魯國,慶封只得又逃到吳國。

齊人移葬了莊公,把崔杼的一屍一體示眾於市以洩民憤。

景公的憂慮

公元前539年,景公派晏嬰出使晉國,晏嬰私下對叔向說:「齊國政權最終要落到田氏手裡。

田氏雖無大的功德,但這個人能借公事施私恩,收買人心,向人民施恩德,因此能得到人民的擁戴。」

公元前516年,天空出現了彗星。

景公坐在柏寢台上歎息說:「堂堂的亭台啊,將要歸誰所有了?」

群臣聽到這話,也都跟著慨然流淚,流露出傷感的神情。

唯獨晏子不但不傷心,反而笑起來,景公很惱怒地說:「大膽,你竟敢取笑寡人。」

晏子回答說:「大王,我可沒有笑你,我是笑群臣過於迎逢拍馬了。」

景公說:「彗星出現在東北天空,正是對著齊國的地域,彗星是災禍的象徵,寡人和大臣們為此而擔憂,這有什麼不對嗎?」

晏子卻說:「大王,您修築高台開鑿深池,收取租稅唯恐得的少,濫施刑罰唯恐不嚴苛,連最凶的茀星都出現了,您還怕什麼彗星呢?」

景公說:「我們可以趕走彗星嗎?」

晏子說:「如果祈禱可以使神明降臨,那麼祈禳也可以使它離去。

但百姓愁苦怨恨的人成千上萬,而您讓一個人去祈禳,怎麼能勝過那麼多人的怨恨聲呢?」

景公聽到晏子的警告,原來放縱的行為稍稍收斂了一些。

口袋裡的國君

公元前490年,景公夫人燕姬的嫡子病逝了。

景公的另一個一寵一妾芮姬生有兒子荼,荼這個人行為不端,再加上他的母親出生微賤,諸位大夫都擔心荼成為太子,就對景公說願意在諸公子中選擇年長賢德者做太子。

景公因年老討厭提立太子的事,又一寵一愛一荼的母親,所以想立荼當太子。

可是他又不願親自主動提出,就對大夫們說:「大家不要為選太子的事情一操一心了,及時行樂吧,還怕國家沒有君主嗎?」

等到樹葉變黃,秋天到來時,景公也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便命令大臣國惠子、高昭子立幼子荼立為太子,驅逐了其他公子,將他們遷居到萊地。

景公死後,太子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晏孺子。

到了冬天,齊景公還未埋葬,其他公子害怕被殺,都紛紛逃亡到了國外。

晏孺子即位後,田氏家族的田乞首先挑一撥當時齊國的兩大勢力高氏和國氏的關係,等到兩個家族因為爭鬥而兩敗俱傷時,田乞就坐享漁翁之利,然後將他們分別剷除掉了。

田乞想廢掉晏孺子,改立國君,隨後就派人到魯國把公子一陽一生接了回來。

一陽一生到齊國後,暗藏在田乞家中。

有一天,田乞邀請各位大夫說:「田常的母親今天在家一操一持祭禮,敬請各位光臨飲酒。」

等大家開懷暢飲時,田乞就派人把一陽一生裝在大口袋裡,放在座席的中央,然後打開口袋放出了一陽一生。

喝酒的人們看到一陽一生從口袋裡出來,都大驚失色,不知是怎麼回事,而田乞卻不緊不慢地說:「大家不要驚慌,這位不是別人,正是齊國的國君!」眾大夫聽了田乞的介紹之後都跪地拜見。

接著田乞要與眾大夫盟誓立一陽一生為君,田乞看到大臣鮑牧喝醉了,就欺騙大家說:「我和鮑牧共同謀劃立一陽一生為君,大家覺得如何啊?」

而其實鮑牧卻很清醒,惱怒地對田乞說:「你不要在這裡胡說了,難道你忘記了景公立荼為君的遺命了嗎?」

眾大夫面面相覷,又想要反悔,一陽一生這時硬著頭皮走上前去,對鮑牧叩頭而拜說:「對於我能立就立,不行的話就算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鮑牧雖然心裡不答應,但是又怕惹起禍亂,對自己不利,就說:「既然都是景公的兒子,有什麼不可以的?」

大家見鮑牧都同意了,也就沒什麼意見了,眾人一塊兒盟誓,立一陽一生為齊君,就是悼公。

悼公進入宮中,馬上派人流放晏孺子,並在途中把他殺害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