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文景之治(1):他們的統治,使萬民和諧,四方來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文景之治(1)

史記新讀

文景之治(1)

作為帝王,他們父子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他們的統治,使萬民和諧,四方來朝。

而這,還只是一個偉大盛世即將來臨的序幕。

天降大任

孝文帝名為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

他於公元前196年被劉邦封為代王。

諸呂叛亂平定後,大臣們經過慎重考慮,多次商議,決定迎立劉恆為皇帝。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劉恆。

劉恆對於此事拿不定主意,徵求左右大臣的意見。

張武等人說:「朝廷大臣都是當初高帝時的大將,熟習兵事,多謀善詐,如今他們剛剛誅滅諸呂,血染京城,此時來人迎接大王,不可輕信。

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

中尉宋昌進言說:「當初秦朝政治混亂,豪傑紛起,自以為能得天下者數以萬計,然而最終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劉氏,天下豪傑已經認從天命。

劉氏子弟的封地,犬牙交錯,互相制約,沒有人敢輕易造反。

漢興以後,廢除了秦朝的苛虐政令,對百姓施以恩德,人心安定,難以動搖。

憑著呂後的威嚴,呂氏已有三人被立為王,把持朝政,獨斷專行,然而太尉憑朝廷一支符節就進入了呂氏把持的北軍,只是一聲呼喚,將士們紛紛倒戈。

這是天意所授,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現在即使大臣們想要作亂,百姓也不會聽他們驅使,他們的一黨一羽難道能夠同心一致嗎?如今京城內有宗族,京城外有其他強大的諸侯,誰都會懼怕他們。

現在高帝的兒子就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長,賢聖仁孝聞名天下,所以大臣們是根據天下人的心願要迎立大王做皇帝,大王您不必懷疑。」

雙方爭執不下。

慎之又慎

面對雙方的規勸,劉恆不知該聽從誰的意見,就又向母后詢問這事該怎麼辦,但他的母親薄太后也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劉恆只得燒灼龜甲進行占卜。

結果龜甲上顯現出一條大的橫向裂紋,卜辭是:「大橫預示著更替,我將做天王,像夏啟那樣,使父業光大發揚。」

劉恆說:「我本來就是王子,還做什麼王?」

占卜的人說:「所謂天王就是天子啊。」

劉恆聽後大悟,就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會見絳侯周勃。

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說明了為什麼要迎立劉恆。

薄昭回來報告說:「此事如果確是這樣的話,那就沒什麼可懷疑的。」

劉恆於是笑著對宋昌說:「事情果然像你說的那樣,那你就跟我一塊兒到長安吧。」

他隨即讓宋昌與自己同車前往長安。

張武等六人也乘驛車隨劉恆一同前往。

但劉恆還是很謹慎,在走到長安附近的高陵時停了下來,派宋昌先驅車前去長安觀察情況有無變化。

入京稱帝

宋昌剛到長安旁邊的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就都出來迎接。

宋昌返回把情況報告給了劉恆,並對他說:「代王,朝廷大小辟員都來迎接了,您就不必懷疑了。」

劉恆隨即驅車到了渭橋。

群臣都來拜見稱臣。

太尉周勃上前說:「我希望單獨向大王稟報。」

宋昌說:「你要說的如果是公事,就請公開說。

如果是私事,在王位的人不受理私事。」

周勃於是跪下獻上皇帝的玉璽和符節。

劉恆辭謝說:「等到我的住所再商議吧。」

劉恆驅車進入官邸,群臣也跟著來了。

諸位重臣對劉恆說:「皇子劉弘等人都不是孝惠皇帝的兒子,不應當繼位。

我們商議認為大王是高帝的長子,最應該做高帝的繼承人。」

劉恆說:「我沒有才能,勝任不了皇帝之事。

希望你們再考慮合適的人,我是不敢當此重任的。」

群臣都伏一在地上,堅決請求。

劉恆先是面向西坐在主人的位置謙讓了幾次,群臣於是扶他向南坐在君主的位置,他又謙讓了兩次。

丞相陳平等人都說:「我們再三考慮,認為大王事奉高帝宗廟是最合適的。

即使讓天下諸侯和百姓來考慮,也會這麼認為。

我們是為宗廟社稷著想,絕不敢輕率疏忽。

希望大王聽從我們的意見。

現在,我們恭敬地奉上天子的玉璽和符節。」

劉恆說:「既然宗室、將相、諸王、列侯都認為沒有人比我更適宜,那我就不敢推辭了。」

於是就即位做了天子。

他便是漢文帝。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