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劉邦的左膀右臂(2):當時,劉邦已經折服了功臣,多封了蕭何土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劉邦的左膀右臂(2)

史記新讀

劉邦的左膀右臂(2)

列侯全部受到了封賞,等到有關部門奏請排列他們位次的時候,群臣們都不約而同地說:「平一陽一侯曹參,作戰時身受創傷七十多處,攻城拔寨,功勞最大,理應位居第一。」

當時,劉邦已經折服了功臣,多封了蕭何土地,而至於位次,他沒有理由再反駁功臣們,但是,他心裡還是希望把蕭何排在首位。

此時,關內侯鄂君向他進言說:「陛下,群臣的議論都錯了。

曹參雖然有野戰的功勞,但這只是一時的事情。

陛下與楚軍相持了五年,多次失軍亡眾,軍隊大量減員。

然而,蕭何卻屢次從關中征發軍隊,充實前線。

這些都不是陛下命令他做的,而他卻在陛下最危急的時刻派出了援軍。

楚漢兩軍當年在滎一陽一對壘數年,我軍缺少糧食儲備,蕭何便從關中經過水路來運糧,使得軍糧的供一應從沒有間斷。

陛下雖然多次丟失崤山以東的地區,然而蕭何卻一直保全著關中地區,以此來等待著陛下。

這些都是萬世不朽的功勞啊!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像曹參這樣的人,漢室也不會有什麼缺失。

漢室得到了曹參,未必就要依靠他來保全,怎麼可以讓一時的功勞凌駕於萬世的功勞之上呢?位次的排定,蕭何理應第一,曹參第二。」

劉邦聽了之後,拍案叫好。

於是,朝廷確定蕭何的位次為首,恩賜他可以帶劍、穿鞋上殿,上朝的時候可以不必按照常禮小步快走。

事後,劉邦又對眾人說:「我聽說推薦賢人要受上等賞賜。

蕭何的功勞雖然很高,但是經過鄂君的申辯才得以更加明顯,得到百官認可。」

劉邦便根據鄂君原來受封的關內侯的食邑,將其晉封為安平侯。

蕭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個個都得到了食邑、封賞,蕭何本人也被朝廷加封二千戶,以此來報答劉邦當年到鹹一陽一服差役的時候,蕭何比其他人多送二百錢的路費的恩情。

功高震主

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好比是自家兄弟一樣,親密無間。

但是,他們從根本上說,畢竟還是君臣關係。

蕭何為了建立漢朝,立下的功勞有目共睹,而中國的一句古話——功高震主,卻同樣發生在這個人身上。

早在漢高祖三年,劉邦與項羽在京、索地區對峙時,劉邦多次派出使臣來慰勞丞相蕭何。

一位名叫鮑生的賢者對蕭何說:「漢王風餐露宿,卻多次派使臣來慰勞您。

這是漢王對您有疑心。

為您著想,您不如讓自家的子孫兄弟之中能打仗的人全部到漢軍中去效力。

這樣,漢王必定會更加信任您。」

蕭何按照鮑生的建議去做,劉邦果然十分高興,心裡不再對蕭何產生猜忌。

漢高祖十一年,將軍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軍平叛,到達了邯鄲。

平叛的戰爭尚未結束,淮一陰一侯韓信又在關中謀反。

呂後見劉邦不在,就當機立斷採用了蕭何的計策,迅速誅滅了韓信叛亂集一團一。

劉邦得知這個消息,特意派使臣回京,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且專門為相國配備了由一名都尉和五百名士卒組成的衛隊。

眾人見蕭何再次加官進爵,紛紛前來祝賀,唯獨召平來哀吊。

召平,原本是秦朝的東陵侯,秦朝滅亡以後,他淪落為平民。

因為家裡貧窮,召平便在長安城東種瓜。

他種的瓜味道鮮美,人們稱其為「東陵瓜」,這種瓜是因為召平的封號而得名。

召平對蕭何說:「您的禍患從此就開始了。

皇上整日風吹日曬、在外征戰,而您則留守關中,絲毫沒有戰場危險。

皇上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並且為您配備衛隊,這是因為淮一陰一侯剛剛在京城謀反,天子也對您產生了懷疑之心。

皇帝設置衛隊保護您,表面上看是因為對您的一寵一愛一,實際上這是對您進行監視。

希望您不要接受朝廷的加封,把全部家產捐作軍費。

只有這樣,天子心裡才會高興。」

蕭何這時才明白自己的真實處境,就按照召平的意見去做,劉邦真的大為歡喜。

第二年秋天,黥布謀反,劉邦再次御駕親征,雖然遠離京城,卻又多次派人回京詢問相國的所作所為。

蕭何因為高祖統軍在外,就安一撫、勉勵百姓,把自己的全部家財捐作軍費,與當初討伐陳豨叛亂時的做法一樣。

有一個門客勸告蕭何說:「您距離滅族不遠了。

您位居相國,功勞天下第一,還能再提高自己的地位與功勞嗎?您剛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已經有十餘年了,百姓都親附您。

而現在,您還在孜孜不倦地做事,以此博得百姓更大一愛一戴。

天子之所以多次派人詢問您的作為,是害怕您割據關中謀反。

如今,您為什麼不多買田地,用低價來賒借,敗壞自己的名聲呢?這樣,皇上才會安心。」

蕭何無奈,為了解除劉邦的戒心,就按照這個人的話去做,自己的名聲因此得到敗壞。

但是劉邦卻鬆了一口氣,對他更加放心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