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如今,承蒙先生教誨,寡人願意向西跟隨秦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

史記新讀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

燕王說:「寡人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裡的人即使是男子漢也如同嬰兒一樣,智力平庸,沒有什麼深謀遠慮,說話做事都不靠譜。

如今,承蒙先生教誨,寡人願意向西跟隨秦國,並獻出恆山腳下的五座城池作為見面禮。」

張儀於是回秦國,還未到鹹一陽一,秦惠王就去世了,武王即位。

張儀頓時如冷水澆頭,萬分沮喪。

他深知,繼位的武王自做太子時就討厭自己,朝中群臣見他在惠王面前備受恩一寵一早已妒火萬分,如今武王繼位,自己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等到繼承王位後,很多大臣說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常,靠出賣國家,來換取先王的恩一寵一。

秦國要是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諸侯們聽說張儀和武王翻臉了,都感到連橫親秦之舉前途黯淡,又都背叛連橫之約,紛紛實行合縱外交。

於是張儀的努力也隨之付之東流。

眾叛親離

大臣們不斷地在秦武王面前詆毀張儀,把諸侯疏遠秦國的事全歸罪於張儀。

齊國發現上當之後,又派人來責備張儀。

張儀的處境岌岌可危。

張儀失去政治靠山,面對目前的形勢,看出秦國已非久留之地,如果不知難而退,遲早要招致殺身之禍。

於是,他左思右想,陡生一計。

他對秦武王說:「大王,最近一段時間,東方各國均無戰事,友善相處。

依臣看來,這對我們秦國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只有東方各國兵戎相見,戰火不斷,我們秦國才可以乘機割得更多的土地。」

秦武王繼位以來,一心想擴大疆域,以顯示其大作為,只是苦於沒有可行的良策。

今見張儀提及,知其有打算,頓時來了興致,忙問:「先生有何高見呢?」

張儀說:「如今,聽說齊王特別憎恨臣,只要臣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討伐它。

所以,臣希望大王讓臣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去攻打魏國。

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時,大王可以利用這個間隙去攻打韓國,奪取三川,進而兵出函谷關,挺一進周都,周天子一定會投降。

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就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

齊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哀王很害怕,覺得因張儀而使魏國無端受害,實在不值得。

有意讓張儀離魏歸秦,又覺此話不好開口。

正在焦灼萬分、左右為難之際,張儀不請自到,主動拜見魏王說:「大王,您恐怕正在為齊國動兵之事擔憂吧?大王勿慮,不需大王一兵一卒,臣能即刻讓齊國罷兵。」

魏王將信將疑,但是見張儀如此胸有成竹,就答應了。

張儀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讓他借用楚國使臣的身份到齊國,對齊王說:「大王特別憎恨張儀,但大王若出兵伐魏,正中了張儀的詭計。」

使臣就把張儀對秦武王說的話向齊王複述了一遍,又說:「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如果攻打它,就會使國家疲憊困乏,也得罪了其他強國,樹敵這麼多,只怕會惹禍上身,最後說不定讓張儀又重新得到秦國的信任。」

齊王覺得言之有理,心裡歎道:「張儀呀,張儀,我又險些中了你的一奸一計!」於是撤回了攻打魏國的部隊。

魏王忽聞齊國偃旗息鼓,自行撤兵,當然是不勝驚喜,對張儀越發一寵一信百倍。

甚至還讓他擔任了相國。

然而,張儀相魏僅一年,便於周赧王六年(前309年)死於魏國。

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惡語中傷

陳軫,也是到處遊說的縱橫家。

他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王,都被重用且身居高位,兩人互相在秦王面前爭一寵一。

張儀在秦王面前中傷陳軫說:「陳軫用豐厚的禮物來往於秦楚之間,應為國家外交做出許多貢獻。

如今楚國卻不曾對秦國友好反而只對陳軫親善,可見陳軫為自己打算的多而為大王打算的少啊。

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大王沒聽說嗎?」

秦王就問陳軫說:「我聽說先生想要離開秦國到楚國去,有這樣的事嗎?」

陳軫回答十分乾脆:「有。」

秦王說:「張儀的話果然可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