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晉風雲(3):趙衰卻向他進言:「主公,您在外一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晉風雲(3)

史記新讀

三晉風雲(3)

重耳後來到達了楚國,楚成王聽說他來了之後,就以諸侯禮儀接待他,重耳想想自己現在的處境,愧不敢當,趕緊辭讓不就。

趙衰卻向他進言:「主公,您在外一流亡十多年,那些小一柄一個個都輕視您,更況且那些大國呢?現在楚國這個大國如此厚待您,我覺得您不應該辭讓,因為這是上天施恩給您啊!」重耳於是欣然接受了楚人的厚遇。

此後,楚國派兵護送重耳到了秦國。

秦穆公也同樣優待重耳,將宗室女子許配給他當妻子。

一次,秦穆公設宴招待重耳。

趙衰在宴會上將《黍苗》一詩譜曲成歌、和唱助興,歌詞大意是:那些剛剛生長起來的黍苗啊,是多麼期盼著一場好雨來滋潤啊!唱完歌後,趙衰與重耳共同走下台階,向穆公行大禮,懇切地對他說:「大王,我們對您的依靠,就像百谷的成長要依靠及時雨一樣。」

明確表達了他們希望通過秦人幫助返回晉國、執掌政權的意願。

秦王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有朝一日假如時機成熟,一定會幫助他們。

過了不久,機會果然來了。

晉惠公死去,他的兒子懷公子圉繼位,這個人能力有限,不得人心。

國內民眾都很討厭他,希望重耳能夠當上國君。

重耳看到機會來了,便在裡呼外應的形勢下率領隨從返回晉國,被迎立為晉文公,終於結束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晉文公執政後,重用那些曾經跟隨自己共同患難的人。

他在長期流亡過程中發現趙衰這個人才難得,有勇有謀,並對自己忠心耿耿。

便對他委以重任,讓他擔任輔政大臣。

趙衰掌權後更加體現了他高超謀略。

他曾經建議文公擁護周襄王,同時消滅周襄王的弟弟姬帶的叛亂勢力,使晉國贏得了天下尊重。

此後,晉國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先後組建了三支一精一銳部隊,趙衰被任命為中軍統帥並兼任上軍的卿士。

在後來征伐曹、衛兩國戰爭中,趙衰指揮軍隊連戰連捷,立下了赫赫軍功。

文公為了獎賞他,就把原(今河南洛一陽一以北地區)這個地方分封給他,任命他為原大夫。

趙氏族人徙居到原,趙衰成為輔政重臣,地位更加顯赫。

在晉文公重耳的政治生涯中,趙衰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地位舉足輕重。

重耳之所以能在長期流亡後回國執政並成就霸業,趙衰功不可沒。

公元前622年,趙衰死去,謚號為成季,他的兒子趙盾代替他輔政。

趙盾弒君

趙盾是趙衰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時與翟人一妻子生的兒子。

重耳歷經苦難回國執政後,任命趙衰為輔政大臣。

起初,趙衰在晉國早已經有了妻室、子女,等他回國後,晉國妻子一再堅持把翟人一妻子接回來共同生活,並希望趙衰把趙盾立為趙氏的宗主,她甘願讓自己的兒子位居趙盾之下。

趙衰對她的寬容大度非常感動,就依從了她的想法。

兩年後(前621年),晉襄公死去,太子夷皋尚且年幼,不能擔當國君重任。

當時晉國患難連連,所以當政者們為了穩定政局,想擁立年長的晉國公子當國君。

趙盾選擇了襄公的弟弟雍,而雍當時在秦國做質子,所以趙盾派使者去接他。

太子夷皋的母親穆贏看到形勢不妙,便日夜抱著年幼太子在朝堂上哭泣,邊哭邊喊:「先君襄公有什麼罪過啊?他的兒子又有什麼罪過啊?你們這幫狠心的輔政大臣竟然想捨棄先君的親生兒子,卻讓一個質子回國繼位,你們想怎樣安置年幼的太子啊,怎麼對得去死去的先君啊?」

日後,這個女人越鬧越凶,更是乾脆鬧到趙盾家裡去了,天天在趙盾的家裡披頭散髮,又哭又叫,鬧得雞犬不寧,絲毫不顧及自己作為皇后的顏面。

趙盾和諸位卿大夫還真讓這女人給鬧怕了,他們擔心太子母舅家與其他政治勢力聯合起來會對自己的身家一性一命帶來危險,便順水推舟,擁立夷皋為國君,即晉靈公。

同時,趙盾又親自掛帥,率領晉軍將護送公子雍回國繼位的秦軍拒於國門之外。

此後,晉國的大政漸漸把持在趙盾一人手裡。

過了十四年後,晉靈公長大成一人,但他卻是個驕奢、殘忍的暴君。

趙盾是個知書達理的雅士,一精一通治國之道,屢次向靈公進諫治國良策,但一直沒有被採納。

靈公對趙盾干涉自己言行十分氣惱,同時,對趙盾大權獨攬也頗為不滿,擔心他有朝一日會造反作亂,危急自身統治,所以就對他起了殺心。

在一次刺殺行動失敗後,靈公決定宴請趙盾,預先佈置好伏兵,在席間殺死他。

靈公的御廚長提彌明偶然得知了這個計劃。

當初,這個提彌明非常貧賤,一家人差點兒被餓死,幸虧遇見了過路的趙盾,趙盾見他們一家實在可憐,就提一供食物,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他們在趙盾施捨救濟下才保住了一性一命。

此後,兩個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提彌明後來時來運轉,當上了官,但趙盾的恩德他始終銘記在心,希望有機會能夠報答他。

現在是他報恩的時候了。

席間,提彌明藉機將靈公的刺殺計劃偷偷告訴了趙盾,並立即掩護他逃走,追兵趕來時,奮起跟他們搏鬥起來。

在他的幫助下,趙盾最終成功脫險。

提彌明知道自己在晉國也待不下去了,便逃離了晉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