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孔子推崇的時代(5):四方諸侯大多背叛了紂王而去歸順他。隨著西伯昌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孔子推崇的時代(5)

史記新讀

孔子推崇的時代(5)

西伯昌回到本國後,暗中修養德行、遍做好事。

四方諸侯大多背叛了紂王而去歸順他。

隨著西伯昌勢力日益壯大,紂王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威嚴與權勢。

王子比干進諫,紂王不聽。

商容是商朝的一位賢者,商王朝的百官貴族都喜一愛一他,而昏亂的紂王卻廢棄了他。

後來,西伯昌起兵討伐饑國,滅掉了這個忠於商紂的小諸侯國。

紂王的大臣祖伊聽說此事,非常生氣,覺得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祖伊急忙向紂王報告說:「大王啊!上天快要終結我朝的國運了!我借助大龜占卜法進行占卜,都得不出什麼好徵兆。

不是先王們不幫助我們,只是因為大王您的一婬一亂、暴虐而將導致我朝的斷絕啊!您不瞭解上天的用意,又不遵守國家常法,因此,上天要拋棄我們!現在,我國百姓個個都人心惶惶,到處散佈可怕的亡國思想,他們說:『上天怎麼還不下命令懲罰商紂王?』面對如此險境,大王您說該怎麼辦啊?」

紂王卻不以為然地說:「我生為天子,不是有上天可以保護我和我的國家嗎?」

聽到這話,祖伊感到十分失望,便返回了自己的封國。

他慨歎道:「紂王已經無可救藥了!」

殷人衰敗

西伯昌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繼承了父親未完的事業。

此時的紂王更加一婬一虐暴亂,毫無節制。

大臣微子在多次勸諫紂王不成以後,便和大臣太師、少師一起離開了。

而王子比干認為人臣必須以死來向國君勸諫。

他就極力進諫紂王。

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賢之人的心臟有七個孔竅,我看看你是不是這樣的。」

他便殘忍地命令手下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臟來觀看。

大臣箕子為保全自己,不得不裝瘋賣傻,但紂王還是把他囚禁起來。

殷朝的太師、少師抱著殷先人傳下來的祭器和樂器逃奔到了周。

武王認為伐紂的時機成熟,便率領四方諸侯東進討伐。

紂王調動軍隊迎擊。

雙方在牧野(在今河南省淇縣西南)展開了一場激戰。

結果,紂王的軍隊陣前倒戈,紂王被打敗,逃進王宮,登上鹿台,穿上用寶玉裝飾、用金線縫製的衣服,跳到火中被燒死了。

而那個禍國殃民的妲己也被亂軍殺死了。

農神後稷

周的始祖後稷叫棄。

他的母親是古代有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

一次,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的腳印,心裡忽然有一種一愛一慕的情感,就去踩了它一腳,結果姜原因此懷孕。

十個月之後,姜原生下一個兒子,但姜原認為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著躲開而不踩他。

於是姜原又把他扔在樹林裡,正趕上樹林裡有人,就換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渠溝的冰上,但又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把羽一毛一墊在他身下。

姜原覺得這個孩子十分神異,就打消念頭,把他抱回來養大成一人。

由於起初姜原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棄小時候就很出眾,有十分高遠的志向。

他在玩遊戲的時候,就喜歡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種出來的麻、豆都長得很茂盛。

長大之後,他更喜歡耕田種穀,仔細觀察什麼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麼,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裡耕種。

他的收成很好,因此民眾都來向他學習。

堯帝聽說之後,就讓棄擔任了掌管農業的官職,教給百姓種植莊稼,天下都因此都得到了好處。

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把他封在了邰,稱後稷,以姬為姓。

仁一愛一的古公亶父

後稷的後代幾經飄蕩,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農業生產的傳統,最後在豳地岐下(即今陝西省岐山南之周原)定居下來。

古公亶父繼位後,他以德治國,廣施仁義,百姓都十分一愛一戴他。

但這時戎狄的薰育族時常來侵擾周族,奪取財物。

古公亶父為避免衝突,就主動滿足薰育族的要求,給了他們許多財物。

但薰育族貪得無厭,又想要奪取周族的土地和人口。

周族的人民都很憤怒,忍無可忍,想起來反抗。

但古公說:「人民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帶來好處。

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人民。

人民跟著我或者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人民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卻犧牲別人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做。」

於是古公帶領自己家眾遷居到岐山腳下。

周族的人扶老攜幼,又都跟隨古公來到岐山之下。

其他鄰國的人聽說了古公的仁一愛一之心,也都紛紛前來歸附。

於是古公帶領人民營造城郭,建築房舍,讓人民定居下來。

民眾都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