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劉氏宗親(6):如今齊王和皇室親屬的關係日益疏遠。」他接著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劉氏宗親(6)

史記新讀

劉氏宗親(6)

當時,主父偃正受到的一寵一孝文帝的一寵一信,專斷政事,他趁機對皇帝說:「齊國的臨淄有十萬戶,貿易租稅每天就達千金,人人殷富,甚至超過了長安,這種地方如果不是天子的親兄弟或一愛一子就不應在此為王。

如今齊王和皇室親屬的關係日益疏遠。」

他接著又不慌不忙地說:「呂太后的時候齊國就想反叛,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孝王幾乎參與叛亂。

現在又聽說齊王和他的姐姐有亂一倫的事,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當王呢!」於是孝文帝就任命主父偃為齊相,要查辦這件事。

主父偃來到齊國之後,就加緊審問齊王后宮的宦官,尤其是那些幫齊王到他姐姐住所的人,命令他們在供詞和旁證中都牽涉到齊王。

齊王年少,害怕因罪被官吏拘捕誅殺,就飲毒一藥自一殺了。

齊厲王沒有後代,封地也就歸入朝廷。

當時趙王害怕主父偃一出任齊相就要為害齊國,害怕他離間漢家骨肉,於是就給孝文帝上書告發主父偃受賄以及因挾怨而對齊國說長道短。

孝文帝也就借此囚禁了主父偃。

公孫弘說:「齊王因憂鬱而死,沒有後代,國土已歸入朝廷,不誅殺主父偃無法杜絕天下人的怨恨。」

皇帝於是誅殺了主父偃。

一寵一愛一有加的梁王

梁孝王劉武,是孝文帝的兒子,與孝景帝為同母兄弟,他們的母親是竇太后。

起初,劉武被封為淮一陽一王。

孝文帝最一寵一愛一的小兒子梁王劉勝去世後,遷劉武為梁王。

梁王由於是竇太后的小兒子,很受竇太后一寵一愛一。

梁王也非常孝敬母親,每次聽說太后生病,都吃不下東西,睡不好覺,常想留在長安侍候太后。

太后因此越發疼一愛一,他所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

梁孝王曾建造方圓三百多里的東苑,將梁國都城睢一陽一城擴展至方圓七十里。

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修築了長達三十多里的空中通道。

梁王出行打著天子賞賜的旌旗,隨從千乘萬騎,他到處馳馬狩獵,排場之盛大就像皇帝一樣。

他出入宮殿,清理街道禁絕行人,享受只有天子才享有「警蹕」制度。

他還招攬四方豪傑,自崤山以東的遊說之士,都盡數歸順梁國。

齊人公孫詭有很多奇思妙想,第一次拜見梁王,梁王就賜他千金,賜官中尉,梁國的人都稱他「公孫將軍」。

梁國還鑄造了許多兵器,光弓箭、戈矛之類就有數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金銀珠寶比長安還多。

七國之亂時,梁國為反擊叛軍做出巨大貢獻,梁王也因此更加受到竇太后和孝景帝的一寵一愛一。

公元前150年,梁孝王入京晉見景帝。

景帝派使者拿著符節,駕著皇帝乘坐的駟馬車,到函谷關前迎侯梁王。

梁王朝見景帝后,請求留在京師。

根據漢朝的制度,諸侯王朝見天子,最多只能在京城停留二十天。

但因竇太后一寵一愛一孝王,破例批准了梁王的請求。

孝王入宮則陪侍景帝同乘步輦,出宮則同車出遊,到皇家園林上林苑射獵。

梁國的官員也只需在名簿上登記,便可以出入天子殿門,和朝廷的官員沒有區別。

皇位之爭

一次,景帝與梁孝王舉行家宴,侍候太后飲酒,景帝趁著酒一性一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後,把帝位傳給你梁王。」

太后聽到後非常高興。

竇嬰在宴席前,認為皇帝是喝多了,伏地進諫說:「陛下,漢朝的制度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皇上怎可傳給弟弟,擅自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景帝聽後不再亂說了,太后心裡非常不愉快。

還有一次,太后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

我百年之後,把梁孝王托付給你,你要好好照顧,明白了嗎?」

景帝點頭應允。

宴席結束後,景帝召集袁盎等大臣召集在一起,把太后所說的話統統告訴他們,然後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袁盎等人認為問題很簡單,就一齊回答說:「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為皇帝的太子。」

景帝還是不明白,向他們問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解釋說:「殷商的傳統親自己的兄弟,所以傳位給第弟。

周朝的傳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所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君王的嫡孫。

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君王的弟弟。」

景帝問他們:「你們認為該怎樣啊?」

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現在漢朝的制度是傚法周朝,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應當立兒子。

宋宣公死後,不立兒子而傳位給弟弟。

他的弟弟死後,又把君位歸還給他的哥哥的兒子。

他弟弟的兒子就出來爭奪君位,認為自己應當接替父親身後之位,於是殺了宣公的兒子,因此國家大亂。

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遵循正道,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

』」景帝這下明白了,對他們說:「希望各位一愛一卿把這個道理也給太后講一講。」

袁盎等人為了徹底掃除障礙,一起入宮謁見太后說:「聽說太后要立梁王為太子,那麼,梁王死後要立誰呢?」

太后回答說:「我到時再立皇帝的兒子。」

袁盎等人向太后陳述了歷史上類似的亂國事例。

太后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不再提立梁王為太子的事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