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孔子故鄉人(2):周公死後,成王為表示謙讓,把周公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孔子故鄉人(2)

史記新讀

孔子故鄉人(2)

周公臨終的時候說:「我死後,請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

周公死後,成王為表示謙讓,把周公葬在了畢邑陪伴文王,來表示成王不敢把周公當作臣子。

周公去世那年的秋天,莊稼還沒有收割,就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禾稼紛紛被吹倒在地上,甚至連粗一壯的大樹連根拔起。

王都的人十分害怕。

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

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

成王再次被周公感動,雙手抱著冊文不住地哭泣,說:「今後不要再篤行占卜了!餅去周公為王室辛勞,但是我年幼不理解。

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的德行,現在我應該設祭壇迎接各位神靈,這樣才符合我們國家的禮制。」

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那一天,果真天降大雨,風向反轉,倒在地上的禾苗又全部立起。

太公、召公命國人把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

當年他們就獲得了大豐收。

於是成王特准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的禮節,魯國享有和周天子一樣的禮樂制度。

魯國先君

周公的兒子伯禽在周公還在世的時候就接受了封土,這就是魯公。

魯公伯禽當初受封至到魯國,三年以後才向周公匯報施政的情況。

周公說:「為什麼匯報地這麼晚呀?」

伯禽說:「改變那裡的風俗,改變那裡的禮儀,都要等服喪三年除服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因此來晚了。」

太公受封於齊國,五個月後就向周公匯報施政情況。

周公說:「這次怎麼這麼快呀?」

太公說:「我簡化了君臣之間的儀節,一切按他們的風俗去做。」

於是等後來太公聽說伯禽匯報政情很遲緩時,歎息說:「唉!魯國後代將要成為齊國的臣子了,為政不簡約易行,人民就不會親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歸附。」

伯禽即位之後,管、蔡等起來造反,淮夷、徐戎也一起興兵造反。

於是伯禽率軍平定了他們的叛亂,安定了魯國。

魯國內亂

魯武公在位時,和長子括、少子戲向西行進去朝拜周宣王。

宣王特別喜歡戲,就想立戲為魯國太子。

周朝的大夫樊仲山甫勸諫宣王說:「長期以來王位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如果廢棄長子而立少子,不符合於禮制;不符合禮制,必然觸犯先王之命;觸犯先王之命必然被誅殺:因此發佈命令說不可以違背禮制。

命令難以實行,政令就沒有權威;命令被實行而又違背禮制,人民將不服從主上。

使下級服務於上級,年輕者服務於年長者,這才符合禮制。

現在天子您立諸侯的繼承人,立他們的少子,是教給人民違犯禮制。

如果魯國遵從您的命令,諸侯也倣傚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難行;如果魯國不遵從您廢長立少的命令,您必要誅伐魯國,您就等於自己誅伐先王之命。

那時您誅伐魯國是錯誤,不誅伐也是錯誤,請您慎重考慮。」

宣王固執己見,沒有聽從大夫樊仲山甫的建議,終於立戲為魯太子。

武公回到魯國就去世了,戲於是繼位,就是懿公。

公元前807年,懿公兄弟括的兒子伯御和魯國人發動叛亂,進攻並殺死了懿公,立伯御為國君。

伯御共在位十一年,周宣王認為魯國是在違反自己的命令,於是舉兵伐魯,同時為死去的懿公報仇,經過幾番交戰,周軍最終殺死了伯御,然後詢問魯國公子中誰能啟發訓導諸侯,讓他做魯國嗣君。

樊穆仲說:「魯懿公的第弟稱,莊重恭謹,敬事神靈,敬重長者;處理事務執行法規時,必定咨詢先王遺訓和正確經驗,不敢違犯先王遺訓和正確經驗,他這個人可以值得考慮一下。」

宣王聽了之後認為他很合適,便說:「好,這樣就能訓導治理其民眾了,就選他了。」

於是宣王立稱為魯君,他就是孝公。

釐公之立

魯莊公時,曾修築過一座高台,用來俯視大臣一黨一氏的家園。

有一天,莊公看見一黨一氏的大女兒,長得如花似玉,貌美迷人,就很喜一愛一。

於是他就派人向一黨一氏家裡提親,並答應立她為夫人,為此還割破胳膊訂下盟誓。

後來一黨一氏的大女兒生下了兒子斑。

斑長大後,喜一愛一梁氏的女兒,一次,他去她家裡看望她,正遇見一個名叫犖的養馬人在牆外戲一弄梁氏的女兒。

斑看到自己心一愛一的人受到侮辱,當即大怒,揮起鞭子打了犖。

莊公聽說後對斑說:「犖很有能力,你應該殺掉他,以免後患無窮。」

因為正趕上莊公生病,所以斑沒來得及殺犖。

莊公有三個弟弟,分別是慶父、叔牙和季友。

莊公先娶的齊女哀姜為夫人,哀姜沒有生育孩子,於是莊公想立斑為太子,就向其弟叔牙問誰可繼承君位。

叔牙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這是魯國的常規。

現在還有慶父,可以做嗣君,您還擔憂什麼呢?」

莊公不想立慶父,又問季友,想得到他的支持。

季友說:「大王您放心,我死也要擁立斑為國君。」

莊公擔心地說:「但叔牙想立慶父,那該怎麼辦呢?」

季友說:「那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殺掉算了。」

季友於是以莊公的名義強迫叔牙喝了毒酒,還威脅他說:「你喝了這個,可以不殺你的後人;不然,你和你的後人都會被趕盡殺絕。」

叔牙無奈,只得飲毒酒而死。

魯國立叔牙的兒子為叔孫氏。

莊公去世後,季友終於立子斑為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