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楚韻雄風(4):楚國雖然已經擁立公子比為楚王,但因未曾聽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楚韻雄風(4)

史記新讀

楚韻雄風(4)

平王即位

楚國雖然已經擁立公子比為楚王,但因未曾聽到靈王死去的消息,就很害怕靈王會突然返回。

楚王的大臣觀從對子比說:「不殺死棄疾,即使擁有整個國家也仍然要遭受災難。」

楚王說:「我怎麼忍心殺他呢?」

觀從說:「可別人可忍心殺你啊。」

楚王子比最終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當時都城裡流傳著靈王進城的謠言,棄疾就趁機指使手下人在長江岸邊奔走呼號說:「靈王來了!」都城的人們都十分驚懼。

棄疾又讓人告訴楚王子比說:「靈王到了!都城的人將要殺死你,您盡早想個辦法吧,不要自取侮辱。

眾人的怒氣就像洪水與大火,那是無法解救的。」

楚王子比慌亂之中,自一殺而亡。

棄疾即位,改名為熊居,這就是平王。

平王靠詐騙的方法殺死了兩個君王並讓自己即位後,很擔心都城的人們和諸侯都背叛自己,就對國內的老百姓撫恤安慰,修明政務,對國外他歸還了陳、蔡兩國的地盤,讓他們國君的後代即位,並歸還了侵佔的鄭國的土地。

當時,共王有五個一寵一愛一的兒子,因沒有嫡長子可立,就遙祭山川群神,請求神靈決斷繼承人。

共王暗中在祖廟裡埋了塊玉璧,叫五位公子齋戒後進入祖廟,看看誰能壓著玉璧就讓他繼承王位。

公子棄疾當時年幼,別人抱著他跪在璧玉上行禮,他的兩一腿正好壓在玉璧的兩端。

於是,最終繼承王位的就是棄疾。

叔向的預言

當初,楚國公子子比從晉國回國,打算叛亂篡權,晉國大臣韓宣子問叔向說:「這次子比回去,能不能順利成事啊?」

叔向搖了搖頭回答道:「我看夠嗆,十有八九不能成功。」

宣子不解的問到:「楚王在國內不得人心,楚國人和子比都厭惡他,紛紛要求改立新君,如同生意人牟取斑利一樣,怎麼能不成功呢?」

叔向答道:「奪取王位哪裡有那麼容易啊,要想取得成功必須面對五大難題:有所一寵一愛一的人但不是賢才,這是第一難;有賢才卻沒有國內支持力量的響應,是第二難;有了支持力量卻又沒有長遠的謀劃是第三難;有了長遠謀劃卻得不到人民的擁護,是第四難;有了人民擁護,他自己卻沒有德行,是第五難。

子比在晉國十三年了,沒聽說過他的身邊有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的人,可以說他沒有賢才;他家族盡失,親人背叛,可以說他沒有支持力量;沒有可乘之機卻輕舉妄動,可以說他沒有長遠的謀劃;一輩子羈旅在外,可以說他沒有人民的擁護;雖然逃亡在外,國內人卻沒有懷念他的跡象,可以說他沒有德行。

靈王暴虐無道,無所顧忌,引起了眾叛親離,可以說是自取滅亡,但是子比五難具備,即使殺死國君,又有誰會幫助他呢?因而比子是可能得到楚國的。

我估計最終能夠得到楚國的,應該是棄疾吧。

棄疾統治陳地、蔡地,方城山為外屬。

並兢兢業業,勵一精一圖治。

他以德為政,在他統治的區域沒有任何邪惡滋生,連盜賊都藏起來了。

他一心為民,決不因個人的欲一望去違背民心,因此百姓毫無怨言。

祖先神靈保若他,人民也信任他。

羋氏發生內亂,排行在末位的一定繼位,這是楚國的常例。

論子比的官職,不過是個右尹;論他的貴一寵一,無非是個庶子;論與神靈的意旨,又差得很遠;百姓不擁護他,他將憑什麼即位呢?」

宣子說:「齊桓公、晉文公不也是這樣的嗎?」

叔向回答說:「他們兩個人不能相提並論,就拿人家齊桓公來說,他是衛姬的兒子,上有釐公的一寵一愛一,下有賢臣鮑叔牙、賓須無、朋的輔佐,外有莒國、衛國做外援,內有高氏、國氏做內應。

他從諫如流,對百姓遍施恩惠,受到了人民的一愛一戴。

他享有君位,不是應該的嗎?再說,文公他是狐季姬的兒子,受獻公一寵一愛一。

他好學不倦。

年僅十七歲,就結交五位賢才,有先大夫子全、子犯做心腹,有魏犨、賈佗做左膀右臂,有齊國、宋國、秦國、楚國做外援,有欒、郤、狐、先做內應。

文公逃亡十九年,返國的志向十分堅定。

因惠公、懷公喪失民心,百姓都心向文公,這樣,文公享有國家,不也應該嗎?對於子比來說,沒有什麼可給予百姓的,又得不到外援,離開晉國時,晉國人也不護送他;返回楚國後,楚國人不迎接。

他憑什麼享有國家呢?」

後來楚國發生政變,政變的結果果然正如叔向所預言的一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