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5):孔子離開魯國以後,先是到了衛國,住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5)

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5)

周遊列國(一)

孔子離開魯國以後,先是到了衛國,住在子路的大舅子顏濁鄒的家裡。

不久,衛靈公接見了孔子,問他說:「先生在魯國的俸祿是多少啊?」

孔子回答說:「俸祿是六萬小斗的粟米。」

於是衛靈公也給孔子六萬小斗粟米的俸祿,任用他為官,但是沒有實權。

過了一段時間,有人在衛靈公面前誹謗孔子,衛靈公開始懷疑孔子,便派人監視孔子的出入往來。

孔子害怕無端獲罪,在衛國居住了十個月以後便離開了。

孔子打算去陳國,途經匡城,弟子顏刻為他趕車。

顏刻用馬鞭指著城牆的一處,對孔子說:「從前,我來此城,是從那個缺口進入的。」

該城的人聽到了他的話,都十分驚恐,誤以為來的人是魯國的一陽一虎。

因為在此之前,一陽一虎殘害過該地的人,所以當地人為了報仇,再加上孔子的長相頗似一陽一虎,將孔子一行人圍困了起來。

因此他們對當地人解釋不清楚,被圍困了整整五天,面臨糧水斷絕,處境十分危險。

後來,弟子顏淵及時趕到,孔子悲喜交加,激動地對他說:「怎麼現在才來啊!我還以為你死了呢。」

顏淵趕忙回答說:「老師健在,弟子怎麼敢輕易的去死呢!」當地人的包圍越發危急,包圍圈也越來越小,孔子的弟子們都感到害怕,以為這下死定了。

孔子鎮定地對他們說:「各位不要慌張,周文王去世以後,周代的禮樂制度不是由我們來傳承嗎?上天如果要毀滅這種制度,就不應當讓後人認識到它並且承擔維護它的責任。

上天既然沒有意思要毀滅這種制度,匡地的人又能把我們怎麼樣呢?」

孔子派弟子到了衛國的權貴寧武子那裡,向他稱臣,然後,他們才得以脫離險境。

離開匡城以後,孔子來到了蒲地,一個多月以後,他又返回衛國,住在蘧伯玉的家裡。

衛靈公有位夫人,名叫南子,她知道孔子的大名,很想見見他,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國國君,想要和我國國君建立兄弟情誼的,必定要來拜見南子夫人。

南子夫人久仰您的大名,願意會見您。」

開始的時候,孔子推辭不去,最後,孔子迫不得已才去拜見這位夫人。

南子夫人坐在細葛布的帷帳中等待孔子,孔子進門以後,面向北跪拜行禮。

夫人在帷帳中兩次回拜答禮,她披戴的玉器、首飾發出清脆的撞擊聲。

事後,孔子無奈地說:「我本來不願意見她,但是既然見了,就要按禮節行一事。」

對此,學生子路還是不高興。

孔子發誓說:「假如我做的不對,上天一定厭棄我!」一個多月以後,衛靈公和夫人同坐一輛車出行,宦官雍渠在車上陪同。

出宮後,衛靈公讓孔子乘坐第二輛車跟隨。

靈公的車隊大搖大擺的從街市上駛過。

孔子說:「我所見過的人,對美色的喜好總是超過了對德行的喜好。」

他很厭惡靈公的作為,不想在這裡再繼續待下去,便離開衛國到曹國去了。

孔子後來又離開曹國到了宋國,和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害孔子,便派人把大樹砍了,想要砸死孔子。

孔子躲閃及時,大難不死,逃過此劫,但是只好再次離去。

弟子們都催促他快點走,孔子則坦然說:「上天既然賦予了我傳播道德的使命,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

周遊列國(二)

孔子到達鄭國以後,與弟子們走散了,便獨自一人站在外城的東門旁。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旁有個人,長相非常奇特,他的額頭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然而,這個人從腰部以下比禹要短三寸,狼狽的像一隻喪家犬。」

等到與孔子重逢以後,子貢把這話如實地告訴給孔子。

孔子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地說:「他形容我的相貌,這無關緊要。

要說我像一隻喪家犬,還真的是這個樣!」

孔子到達陳國,住在司城貞子的家裡。

一天,許多只隼落在了陳國宮廷裡,死在了那裡。

人們發現,有楛木做的箭貫穿鳥身,箭頭為石質,箭身長一尺八寸。

眾人看了都感到很奇怪,誰也無法解釋。

國君陳泯公知道孔子學識淵博,派使臣前去詢問孔子。

孔子解釋說:「隼是從遙遠的地方飛來的,箭是屬於肅慎部族的。

周武王滅商以後,溝通了與九夷百蠻各少數族的聯繫,命令他們各自貢獻地方特產,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肅慎部族貢獻這種楛木桿、石箭頭的箭,長一尺八寸。

武王為了顯示自己臣服遠方的功德,就把這箭分給了自己的長女大姬。

後來,大姬嘉給了虞胡公,虞胡公被封在了陳國。

當時,王室將珍寶玉器分贈給同姓諸侯,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的貢品分贈給異姓諸侯,使他們不忘記服從王命。

所以,陳國應當保留有這種箭。」

於是,陳泯公派人到收藏貢物的倉庫中去查找,果然找到了這種箭,對孔子的博學多才更加佩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