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風悲水寒燕人歌(1): 地處邊陲的燕國,實力遠不能和大國媲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風悲水寒燕人歌(1)

史記新讀

風悲水寒燕人歌(1)

地處邊陲的燕國,實力遠不能和大國媲美。

風蕭水寒,壯士不還。

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土,勇士們不惜鮮血和生命,進行不屈的鬥爭。

始祖召公

燕召公奭和周王族同是姬姓。

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燕地。

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居於三公之列,地位顯赫。

當時周成王年紀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執掌國家大權,儼然同天子一樣。

於是召公懷疑周公的作為,為此周公寫了《君奭》一文,以表達自己無意覬覦君位的想法。

但召公仍然對周公很不放心,周公於是拿殷商時的歷史舉例說:「商湯時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時,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樣的人,功德感通了上帝,並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時,就有像巫賢那樣的人;在武丁時,就有像甘般那樣的人。

商代的功業就是因為這些大臣輔佐君王才取得的,商代也得到治理和安定。」

召公聽了這番話,這才想通,與周公冰釋前嫌。

召公曾經治理過周代西部一帶的領土,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

召公到鄉村城鎮去巡察,當地有一棵很有名的棠梨樹,他就在樹下判斷官司,處理政事。

當地的人民從貴族到平民都得到了適當的安置,沒有游手好閒的人。

召公去世後,當地民眾思念他的政績,懷念著那棵棠梨樹,不捨得砍伐,就作了名為《甘棠》的詩篇以歌頌召公的業績。

子之亂國

燕王噲在位的時候,任用子之為國相,子之主決國家大事,位尊而權重。

蘇秦在燕國的時候,曾和子之結親,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

蘇代曾作為齊國的使臣出使到燕國,燕王問他:「齊王這個人怎麼樣啊?」

蘇代回答說:「別的先不說,首先一點,他肯定不能稱霸。」

燕王問:「為什麼呢?」

回答說:「因為他不信任他的大臣。」

蘇代說這些話的目的是為了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

燕王聽了蘇代的話之後果然對子之更加一寵一信。

不久,有人勸燕王將王位讓給子之,他說:「人們之所以稱道堯為君賢聖,是因為他把天下讓給了許由,許由沒有接受,於是堯有了美名而實際上並沒有失去天下。

如果現在您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但卻表明您和堯有同樣的高尚品德。」

燕王於是把國家托付給了子之。

有人又對燕王說:「大禹舉薦了伯益,卻任用啟的臣子當官吏。

等到大禹年老時,又認為啟不足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傳給了伯益。

不久,啟就和他的同一黨一攻打伯益,奪走了君位。

天下人都說大禹名義上是把天下傳給了伯益,而實際上接著又讓啟自己奪了回去。

現在大王說是把國家托付給了子之,但官吏卻沒有一個不是太子的臣子,這正是名義上把國家托付給子之,實際上還是由太子執政啊。」

燕王於是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來全部交給了子之,以表示他對子之的信任。

子之於是面南而坐,行使國王的權力。

燕王噲等到年老力衰,不再處理政務,反而成為了臣子。

子之實際上根本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他當政三年,燕國大亂,國內人人自危,這時,將軍市被和太子平謀劃攻打子之,一場大難即將來臨。

趁火打劫

齊國的眾位將領看到燕國發生內亂,就對齊湣王說:「大王,如果我們趁這個機會出兵奔赴燕國,一定能把燕國打垮。」

齊王便派人對燕太子平說:「我聽說太子主持正義,將要廢私立公,整頓君臣的倫理,明確父子的地位。

我的國家很小,不足以作為您的輔翼。

即使這樣,我們也願意聽從太子的差遣。」

太子平於是邀集同一黨一聚合徒眾,和將軍市被包圍了王宮,攻打子之,但沖了幾次都沒有攻克。

這時候,將軍市被突然倒戈,竟然和百姓一起攻打太子平。

由於太子的軍隊實力強大,結果將軍市被戰死,被陳一屍一示眾。

燕國國內連續幾個月的禍亂,死去了好幾萬人,民眾非常恐懼,百官離心離德。

孟軻就對齊王說:「現在去討伐燕國,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紂那樣的好時機,千萬不能失掉啊。」

齊王覺得孟軻的話有道理,於是命令章子率領軍隊,並且偕同北方邊境的士卒,一起討伐燕國。

燕國的士兵軍心渙散,既不迎戰,也不關閉城門。

最後,燕君噲被殺死,齊軍大勝而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