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劉氏宗親(2):劉賈,出於劉氏宗族,但是不知道他屬於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劉氏宗親(2)

史記新讀

劉氏宗親(2)

荊王劉賈

劉賈,出於劉氏宗族,但是不知道他屬於哪一支,也不知道最初是在什麼時候興起的。

漢高祖元年,劉邦回師平定三秦,任命劉賈為將軍,去平定塞地。

事成以後,劉賈又跟隨劉幫向東與項羽交戰。

漢高祖四年,劉邦在成皋被楚軍打敗,向北渡過黃河,奪取了張耳、韓信的軍隊,駐紮在修武,深挖壕溝,高築壁壘,與楚軍再次形成對峙態勢。

隨後,劉邦派劉賈率領兩萬步兵,數百名騎兵,渡過白馬津而深入楚地,燒燬楚軍在那裡囤積的糧草,破壞項羽的後方。

不久,楚軍反擊劉賈,但是劉賈總是採取堅壁不戰的策略,與彭越將軍形成互保的態勢。

第二年,劉邦實力恢復,率軍追擊項羽,一直追到固陵。

同時,派劉賈南渡淮河、圍攻壽春。

劉賈奉命到達壽春城外,派人招降楚國的大司馬周殷。

結果,周殷背叛了項羽,幫助劉賈攻佔九江。

後來,周殷又迎接武王黥布的軍隊,一起到垓下會戰,共同圍攻項羽。

劉邦派劉賈率領九江的軍隊,和太尉盧綰一起向西南攻擊臨江王共尉。

共尉被平滅以後,臨江被改為南郡。

漢高祖六年的春天,劉邦在陳縣會見諸侯王,他廢黜並且囚禁了楚王韓信,把韓信的封地分成兩個國家。

當時,劉邦的兒子們個個年幼,兄弟不多而且也不賢能,不能擔當大任。

劉邦為了使自己的江山世代相傳,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封同姓為王來鎮撫天下。

便下詔說:「將軍劉賈屢立戰功,朝廷應當及早挑選劉氏子弟之中可以做封王的人。」

群臣明白劉邦的意圖,便上奏說:「臣等懇請天子立劉賈為荊王,以淮東二十五城為他的封地;立天子的弟弟劉交為楚王,以淮西三十六城為他的封地。」

劉邦欣然批准。

接著,他又封自己的兒子劉肥為齊王。

從此,劉邦開始了大封同姓王的進程。

漢高祖十一年的秋天,淮南王黥布舉兵造反,向東進攻荊王劉賈。

劉賈率軍迎戰,沒有獲得勝利,敗退到富陵的時候,劉賈不幸被黥布的叛軍殺死。

後來劉邦御駕親征,才打敗了黥布。

第二年,劉邦分封沛侯劉濞為吳王,統轄原來屬於荊王劉賈的封地。

劉澤支系

燕王劉澤,是劉氏宗族的遠房子孫。

漢高祖三年,劉澤被任命為郎中,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漢高祖十一年,劉澤以將軍的身份率軍攻打叛將陳豨,俘虜了陳豨手下的大將王黃,因此,他被封為營陵侯。

呂太后當政的時候,齊人田生出遊在外而缺少路費,打算以奇謀換取營陵侯劉澤的資助。

劉澤接見了田生,兩人通過一番交談,結果劉澤受益匪淺,感到非常高興,便用黃金二百斤為田生祝壽。

田生得到金錢以後,立即返回了齊國。

第二年,劉澤卻突然派人到達齊國,找到了田生並且對他說:「先生以後不要再與營陵侯來往了。」

足智多謀的田生知道劉澤的處境不妙,便答應了他,然而,田生卻在心中暗自發誓,一定要報答劉澤的大恩。

不久,田生來到了長安,他沒有去見劉澤,而是租借了一座大宅院,讓自己的兒子去求見呂太后身邊當紅的大宦官張子卿。

幾個月以後,田生的兒子邀請張子卿光臨舍下,說是自己的父親要親自準備酒宴來招待他。

張子卿答應前往。

田生掛起豪華的帷帳,陳設一精一美的用具,場面如同諸侯般闊氣。

張子卿大吃一驚,沒想到他竟然有這樣大的排場,對田生刮目相看。

酒興正濃的時候,田生屏退了左右,悄悄對張子卿說:「我觀察了諸侯王的宅第百餘座,主人一大多是高祖時期的功臣。

呂太后的外家向來衷心輔佐高祖,漢家奪取了天下,呂氏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在高祖的眾多親戚中,太后的地位也無疑是最重要。

如今,太后年事已高,而呂氏勢力薄弱,太后便有立呂產為代王的打算。

太后考慮鄭重提出此事,但是擔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

您最受太后一寵一幸,又為大臣們所敬畏,為什麼不勸諷大臣們向太后進言,請求立呂氏子弟為王呢?這樣的話,太后一定會高興。

呂氏子弟如果被封為王,萬戶侯也就是您的囊中之物了。

你身為受一寵一的內臣,如果不趕快替太后去做她心裡想的事情,恐怕就要大禍臨頭了。」

張子卿非常認同田生的分析,立即勸諷大臣向呂後進言,請求分封呂氏子弟為王。

太后早就有這樣的打算,對他們的提議欣然應允,心中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不久,呂太后賞賜給張子卿一千斤黃金,張子卿將一半黃金送給了田生。

田生沒有接受黃金,而是趁機勸他說:「呂產被封為王,大臣們並未完全心服。

營陵侯劉澤,是劉氏宗族之人,身為大將軍,對此事頗有怨恨。

現在,您應當勸說太后,劃出十幾個縣,封劉澤為王。

他得到了王位,高興地離去,那麼,呂氏子弟的王位就更加鞏固了。」

張子卿隨即入宮,把他的話一一向太后說明。

太后仔細一考慮,認為這麼做很對。

於是,朝廷封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

劉澤便與田生一起動身前往封國。

田生勸劉澤趕快啟程,不要停留,以免夜長夢多。

一行人剛出函谷關,呂後果然反悔,派人追趕、阻止他們。

但是,因為劉澤已經出關,追趕的人望塵莫及,就只好回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