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9):一天,他唱著歌經過孔子的車邊。歌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9)

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9)

接輿是楚國的一位賢者,他因為憤世嫉俗而假裝癡狂。

一天,他唱著歌經過孔子的車邊。

歌詞大意是:「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學說和道德為什麼如此不受重視!餅去的已經不能夠挽回,未來的還可以追求。

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都很危險啊!」他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

孔子聽了之後心曠神怡,趕快下車,想要與接輿進一步交談。

但是,接輿卻快步走開了。

不久,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

這一年是魯哀公六年,孔子已經六十三歲了。

周遊列國(八)

孔子曾經說過:「魯國、衛國的政治,就好比兄弟一樣。」

這時,衛出公輒的父親蒯聵沒能繼位,流亡在外,諸侯對此事屢加指責。

孔子有許多弟子在衛國做官,因此,衛出公想讓孔子來執掌政事。

子路說:「衛君等待先生前去執政,您執政以後,打算先抓什麼呢?」

孔子思考了一下說:「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不以為然地說:「有這樣的事情嗎?先生太迂闊了,為什麼要正名呢?」

孔子不高興地說:「魯莽啊,仲由!名分不正,說話就不順耳;說話不順耳,就辦不成事;辦不成事,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興盛,刑罰就不會準確適度;刑罰不準確適度,百姓就會手足無措。

君子辦事必須符合名分,說話必須切實可行。」

第二年,冉有為季氏統帥軍隊,和齊國在郎地作戰,取得了勝利。

季康子問他說:「先生的軍事才能,是後天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

冉有回答說:「這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

季康子接著問他說:「依先生之見,孔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冉有回答說:「任用他必須要有正當的名分,讓他把德政傳播給百姓。

這樣做,即使與鬼神對質也沒有遺憾。

如果讓孔子像冉有我一樣去打仗,即使封給他千社,他也不會答應的。」

季康子說:「我想召他回來,可以嗎?」

冉有回答說:「如果您想要召他回來,只要不讓小人從中作梗就可以了。」

這時,衛國的權貴孔文子打算攻打太叔,向孔子詢問計策。

孔子以自己不懂軍事相推辭。

回到住所,孔子當即命令弟子們備車,準備離開了衛國。

他說:「鳥兒能夠擇木而息,但是樹木怎麼能選擇鳥呢?」

孔文子得知孔子打算離開,便堅決挽留他。

正巧這時,季康子派使者攜帶厚禮來迎請孔子,孔子就回魯國去了。

孔子周遊列國,歷經十四年才返回魯國。

治書教學

孔子回國以後,魯哀公和季康子都曾經向他咨詢過有關政治方面的事情,但是,他們最終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沒有追求功名利祿。

他在晚年的時光裡,把自己的一精一力集中在整理古籍以及教育弟子等方面。

孔子的時代,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詩》、《書》殘缺不全。

孔子便追溯夏、商、週三代的禮儀制度,刪釋《書傳》,上起唐堯、虞舜之際,下至秦穆公時期,依照順序整理、編排。

他說:「夏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述,只是夏代的後繼杞國沒有足夠的文獻來證實這些制度。

殷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述,只是殷代的後繼宋國沒有足夠的文獻來證實這些制度。

如果杞國、宋國的文獻充足,我就能以充分的證據來證實這些制度了。」

在考察了殷代對夏代禮樂制度的增減以後,孔子說:「即使是往後一百代,增減的情形也是可以預知的。

因為一個是重視文采,一個是重視質樸。

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借鑒夏、殷兩代的禮儀制度而制定的,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代的禮儀制度。」

所以,《書傳》、《禮記》是孔子編定的。

孔子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的演奏規律是可以通曉的。

開始演奏的時候,五音要協調一致,接下去,節奏要和諧,聲音要清脆,連續不斷地演奏,這樣,直到整首曲子完成。」

孔子又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開始考訂殘缺的詩樂,使《雅》、《頌》都能配上原有的曲調。」

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孔子把其中重複的刪掉,選取可以用於禮儀教化的,上采自殷代的始祖契、周代的始祖後稷,中段述說殷、周兩代的盛世,直到周幽王、厲王時期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第一篇則是敘述男一女夫婦關係和情感的詩。

所以說,《關雎》篇作為《風》的開始,《鹿鳴》篇作為《小雅》的開始,《文王》篇作為《大雅》的開始,《清廟》篇作為《頌》的開始。

對於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配樂歌唱,以求符合《韶》、《武》、《雅》、《頌》樂曲的音調。

從此,先王的禮樂制度才恢復了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完備了,孔子完成了六經的編修。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