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帝王之後(12): 第二年夏天,宋襄公終於因泓水之戰時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帝王之後(12)

史記新讀

帝王之後(12)

第二年夏天,宋襄公終於因泓水之戰時的腿傷復發而死,為自己的迂腐行為付出了代價。

華元秉政

華元是宋文公時宋國的大夫。

公元前607年春天,楚國讓鄭國討伐宋國,宋國派華元做統帥,率領軍隊出來迎戰。

華元在作戰前殺羊犒勞士兵,也許是由於他一時的疏忽,忘了把肉分給他的車伕,恰巧他的車伕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所以就對一華元懷恨在心。

等到戰鬥一開始,他便駕著車拉著華元跑到鄭軍中。

宋軍由於自己的主帥跑到了敵人那裡,一時群龍無首,軍心大亂,所以很快就被打敗了,而華元也被鄭國囚禁了起來。

最後宋國打算用一百輛兵車、四百匹一毛一色漂亮的馬贖回華元。

但是還沒等這些東西完全送到楚國,華元自己就逃了回來。

公元前595年,有一次,楚國使者路過宋國,宋國因為以前和楚國有仇,於是就逮捕了楚國的使者。

楚莊王知道後怒不可遏,想不到一個小小的鄭國竟敢對自己如此無禮。

所以就親自帶領軍隊包圍了宋國國都。

包圍一直持續到公元前594年,達五個月之久。

這時候宋國的京城內已經彈盡糧絕,形勢極為不利。

於是華元便在一天夜裡偷偷地潛到城外會見楚國將領子反,將宋都的情況如實地告訴了子反。

接著子反又稟告給了楚莊王,莊王問:「現在城中的情況怎麼樣了?」

子反回答:「大王,聽說城內現在已經沒有糧草了,城裡的居民沒有東西吃,只好劈開死人的骨頭做柴燒,交換小孩來充飢,真是慘不忍睹啊。」

莊王這個人一向對人比較仁慈,於是就說:「這話是真的嗎?那真是太悲慘了,現在我軍也只有兩天的口糧了,我們不如就此撤軍吧。」

公元前589年,宋文公去世,兒子共公瑕立為國君。

宋國給他實行了厚葬,一浪一費了大量的財物,而華元卻沒有進行勸阻。

由於他沒有盡到為人臣的職責,所以遭到了當時君子的譏諷。

仁一愛一的景公

宋景公在位的時候,孔子曾路過宋國,宋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便想殺死他,孔子只得換上平民服逃出宋國。

公元前487年,曹國背叛了宋國,於是宋國就派大軍討伐曹國。

最後宋國滅亡了曹國,並佔據了它的土地。

公元前480年,楚惠王滅掉了宋國的近鄰陳國。

而此時天上火星侵佔了心宿星區,按照當時天文學上的分野理論,心宿區對應的是宋國地區。

因此宋景公十分擔憂,生怕上天會給宋國帶來災禍。

這時候,大臣司星子韋向他獻計說:「大王,您可以把災禍移到相國身上啊,這樣您就可以解脫了。」

景公搖搖頭說:「這怎麼可以呢!相國像是我的手足,我可不忍心這樣對他。」

子韋又說:「那你就可以移到老百姓身上吧。」

景公又擺擺手說:「這也不行,國君靠的就是百姓,百姓就像是國君的生身父母,我怎麼能把災難轉移給他們呢?」

子韋想了想又說:「那是否可以移到年成上呢。」

景公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地說:「那就更不行了,年成歉收,百姓就會貧困,你讓我去做誰的國君啊!」子韋被景公的想法感動了,就對他說:「大王聖明!天雖然高遠卻能聽到下界細微的聲音,您有這三句國君應該說的話,火星也應該移動了。」

宋景公抬頭仔細觀測火星,發現火星果然移動了三度,宋國也得以躲避了災難。

末代國君

宋君偃是宋國的最後一位國君,他和他的哥哥剔成都是宋辟公的兒子。

宋辟公臨終的時候把王位傳給了剔成。

由於偃一心想當國君,因此心中一直憤憤不平,於是便找了一個機會去襲擊剔成,結果剔成被擊敗,被迫逃到了齊國。

公元前318年,宋君偃自號為王。

他這個人野心很大,而且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所以即位後不久就大肆對外擴張。

時間不長,他就打敗了齊國、楚國和魏國,攻佔了它們的很多土地。

君偃經常做一些血腥殘忍的遊戲,他曾經用牛皮袋盛滿血,懸掛起來用箭射它,稱之為「射天」。

君偃沉湎於酒色之中,對老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最後許多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諫他要進行德政,治理國家,他對這些大臣的話不但聽不進去,還用箭把他們全部射死了。

諸侯們見君偃如此的昏庸、殘忍,就賜給了他一個外號叫「桀宋」,把他比為夏朝的暴君桀。

他們都說:「宋君偃又步紂王的後塵,為所欲為,這樣的暴君,不被殺掉才怪呢。」

最後,諸侯們對宋君偃的暴政實在看不下去了,便都紛紛要求齊國去討伐宋國。

公元前282年,在偃即位四十七年後,齊湣王順應民心,與宋國的兩個冤家魏、楚聯合起來一起討伐宋國,殺死王偃,滅亡了宋國,瓜分了宋國土地。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