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晉風雲(11):魏武侯是文侯的兒子,他去世以後,公子塋與公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晉風雲(11)

史記新讀

三晉風雲(11)

轉危為安

魏武侯是文侯的兒子,他去世以後,公子塋與公中緩爭著想當太子。

當時,公孫頎游宦到了韓國,他對韓懿侯說:「魏國的公子塋與公中緩爭當太子,君王您聽說了吧?現在,公子塋得到王錯的輔佐,佔據了上一黨一地區,等於半個魏國的土地。

您如果趁機除掉公子塋,必然能夠打敗魏國,機不可失啊!」韓懿侯聽了很高興,認為佔便宜的時候到了,便聯合趙成侯一起攻打魏國。

公子塋見到外敵入侵,組織軍隊前來抵抗。

魏軍與聯軍在濁澤交戰,由於實力懸殊,結果魏軍大敗,公子塋被聯軍包圍。

於是,趙成侯對韓懿侯說:「現在我們趁機除掉公子塋,擁立公中緩為國君,強迫魏國割地,然後我們再撤軍。

這樣對韓國、趙國都有利。」

韓懿侯老謀深算,覺得他想法不夠完美,便搖了搖頭說:「這樣做不行。

如果我們殺死了公子塋,人們一定會罵我們殘暴;強迫人家割地而後撤軍,人們一定會罵我們貪婪。

依我看,我們不如把魏國一分為二。

這樣的話,它就不會強於宋國、衛國,就永遠不會是我們兩國的禍患了。」

趙成侯固執己見,並沒有聽從韓懿侯的建議。

韓懿侯很不高興,不想再跟他合作了,便率領韓國的一精一銳部隊趁著夜間離去。

第二天,趙成侯知道韓軍撤走的消息後,感到自己勢單力薄,沒有取勝的把握了,也隨即率軍離去,魏軍轉危為安。

正是因為韓、趙兩國的意見不一,魏國才得以保全,公子塋才能夠在日後繼位為魏惠王。

所以說,國君去世後,如果沒有嫡子即位,政局就會陷入混亂,國家隨時都有被外人攻破的危險。

徐子獻計

魏惠王三十年,魏軍討伐趙國,趙國危在旦夕,趕緊向齊國求援。

齊宣王採納軍師孫臏的計策,圍魏救趙。

於是,魏國調動全國的兵力,任命龐涓為將軍、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迎擊齊軍。

魏軍經過外黃,當地人徐子向太子申進諫說:「太子殿下,在下有百戰百勝的妙術。」

太子申聽了之後很感興趣,進一步向他請教,徐子繼續說:「您現在親率大軍迎擊齊軍,即使大勝並且吞併了莒地,那麼,您的富有也比不上擁有魏國,尊貴也超不過做魏王。

而如果您不能戰勝齊國的話,那麼,您的子孫後代就不能擁有魏國了。

這就是在下所說的百戰百勝妙術。

您覺得有沒有道理啊?」

太子申聽後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說:「是!是!有道理,我一定聽從您的話,現在就立即率軍回國。」

但是,徐子話鋒一轉,卻又對他說:「您現在雖然想要回去,但是恐怕已經不可能了。

那些鼓動您打仗,想要從中得利的人太多了,您現在是騎虎難下啊!」太子還是執意打算回師。

而他身邊的人看出他的想法後,紛紛對他說:「您如果剛出師就撤兵,這就如同打了敗仗一樣,到時候大王怪罪下了,對您也是非常的不利啊,您現在還不如繼續率軍作戰呢!」太子申見身邊沒有人支持他,只好硬著頭皮率軍迎擊齊軍,最終戰敗於馬陵,將軍龐涓被殺,他本人也被齊軍俘虜。

最終,太子申沒有繼承君位,失掉了他本應該擁有的一切。

惠王招賢

馬陵戰敗以後,秦、趙、齊三國聯軍趁機攻打魏國。

不久,秦國任用商鞅大舉向東進討,來勢洶洶。

而趙、齊兩國又多次打敗魏軍,侵入魏國境內。

迫於強大的壓力,魏國將都城從安邑遷徙到大梁。

面對如此危難形勢,魏惠王痛定思痛,打算強國禦侮,擺脫困境,就用卑下謙恭的禮節和優厚的物質待遇招攬賢人。

賢者鄒衍、淳於髡、孟柯知道後都紛紛來到魏國。

惠王把這些賢者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詢問說:「各位一愛一卿,寡人沒有才能,致使軍隊三次在國外遭受挫折,連太子也被敵軍俘虜,將軍個個戰死。

國家因此而元氣大傷,祖先的宗廟社稷受到了玷辱,我真是感到無比的羞恥啊。

先生們不顧路途的遙遠,屈尊大駕光臨我國,您們將提一供給寡人什麼妙計來使國家獲利呢?」

各位賢者相繼進獻良策,孟柯進諫說:「君王不可以這樣的追求利益。

您要是追求利益,那麼國中大臣們也就會追求利益;大臣們追求利益,百姓就會跟著追求利益。

上一上一下一下都追求利益的話,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作為君王,治理國家實行仁義就足夠了,何必去追逐利益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