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晉風雲(7):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當時正是戰國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晉風雲(7)

史記新讀

三晉風雲(7)

胡服騎射

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

當時正是戰國中期,七雄兼併弱國的戰爭和七雄之間的爭奪戰進行的如火如荼。

趙國處在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在與秦、魏等國戰爭中屢遭敗績。

武靈王志存高遠,力圖扭轉這個不利局面。

他親政後,多次巡視趙國轄境,認識到國家形勢危急。

他對時局有清醒地認識,心裡暗中盤算:「中山國是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北面是燕國,東面與東胡族相鄰,西面受到林胡人、樓煩人、秦國、韓國的威脅。

趙國處在諸強包圍之中,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遲早會滅亡。」

為了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武靈王決定實行變革,先從服裝下手,讓全國穿上輕便的胡服。

但是,除了少數人支持外,大多數貴族、功臣均表示反對。

改革面臨相當大的阻力。

反對派代表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武靈王的叔父趙成,武靈王親自前往他府上勸說。

武靈王對他侃侃而談,首先分析了趙國面臨的嚴峻形勢,接著又坦誠地說:「叔父,實行胡服改革並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可以防備胡人、燕人、秦人、韓人的進攻。

當年,先祖簡子、襄子開疆拓土、建功立業,那是何等英明神武!而先王在位時,中山國依仗著齊國的強兵大舉侵略我國,人民遭難、國都被圍,趙國幾乎亡國!先王把這看作奇恥大辱,但是卻無力報仇。

現在,我實行胡服改革、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不僅可以保家衛國,更能夠一雪前恥。

叔父您要是一再堅持傳統的風俗習慣、極力反對這項改革,那可就違背了簡子、襄子等列祖列宗的志願、忘卻了先王時的國恥。

這個我不願意看到,列祖列宗們更是不願看到。」

武靈王說的話有理有據,感人肺腑。

最終,趙成被他勸服了,願意為改革效力。

第二天,他身著君王賞賜的胡服上朝,為各位大臣做出了表率。

群臣於是都為之動容,對改革也不再提什麼反對意見。

趙武靈王則趁機正式頒布了胡服令。

此後,趙武靈王又勸服了其他反對勢力,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改革全面推行起來。

從公元前305年起,力量強大起來的趙國開始對中山國發動進攻。

五年後,趙國疆域得到擴充。

在北方,趙國收回了代郡並佔領了燕國的部分地區;在西方,趙國將雲中、九原這片廣闊的土地據為己有。

此後,趙國變的更加強大,它消滅了中山國,擊敗了齊、魏等強國,成為戰國後期可以與秦國抗衡的重要力量。

可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為趙國強大奠定了基礎。

武靈王之死

正當君王之業如日中天之時,武靈王卻把王位傳給了兒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而自號為主父。

主父打算讓惠文王治理國家,而自己親率軍隊開拓國土,與秦國爭霸。

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主父率軍滅掉了中山國,把代郡與趙國的中心地區連為一體。

於是,他把長子趙章封為代郡的安一陽一君(地處今河北一陽一原東南)。

趙章為人一向驕奢,心中對弟弟趙何繼位很是不滿;主父派去輔佐趙章的田不禮又是個殘忍、好殺的人。

這兩個人一性一情相投、狼子野心,為叛亂秘密積蓄著力量。

第二年,主父令群臣來朝見,趙章也在其中。

朝會時,主父讓惠文王聽朝,而自己則在一旁暗地裡觀察群臣、宗室的表現。

趙章原本是太子,但是主父一寵一愛一吳娃後,把他與吳娃生的兒子趙何改立為太子。

吳娃死後,主父對趙何也不是十分喜一愛一了,他開始憐惜被廢的太子趙章。

這一次,他見到了趙章,回想起對兒子的不公正待遇,心中很不是滋味。

主父想把代郡從趙國中分出來,立趙章為代王以做補償,但卻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主父與惠文王到沙丘(今河北平鄉東)遊玩,兩人住在不同的行宮中。

趙章與田不禮利用這個機會發動叛亂。

他們假傳主父詔令,想把惠文王騙過來殺掉。

但是相國肥義先於惠文王一步到達,二人的一陰一謀敗露。

掌握國家實權的公子成、李兌得知消息後,立即率軍隊從邯鄲趕來「勤王」。

趙章被打敗後,逃到主父行宮避難,一愛一子心切的主父收留了他。

公子成、李兌的部隊便把主父行宮重重圍困起來。

殺掉趙章後,公子成、李兌商量說:「咱們因為要殺掉趙章而帶兵圍困了主父行宮,這是大逆不道的。

如果撤走了圍兵,日後主父追究起來,咱們肯定會被滅九族。」

為了保全身家一性一命,二人便一不做、二不休,將主父圍困起來,並且強行驅趕了行宮中的侍從,只剩下主父一人。

主父既不能出宮又沒有食物,最後竟然到了以麻雀幼仔充飢的地步。

三個多月後,主父被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中。

他終究還是吞下了自己當初種下的惡果。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