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11)
孔子說:「不是嘛!君子最怕自己死後不能流芳百世。
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一靠什麼給後人留下好名聲呢?」
於是,他根據魯國的史記創作了《春秋》一書。
此書上起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記載了魯國的十二位國君在位時期的歷史。
它以魯國為中心進行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借鑒了殷代的舊制度,上推而繼承了三代的法統,文辭簡約而意旨廣博。
吳、楚的國君自稱為王,《春秋》貶稱其為子爵;踐土會盟,實際上是晉國國君召周王去的,而《春秋》對此則避諱說:「周王到河一陽一巡狩。」
依此類推,《春秋》一書以此為準繩,褒貶當時的人和事。
後代國君中有的對此書加以倡導、推廣,使其蘊涵的義法通行,那樣,天下的亂臣賊子就會感到恐懼了。
孔子任職期間,審理訴訟案件,如果文辭上存在可以和別人商議的地方,他就決不獨自決斷。
至於《春秋》的寫作,孔子該寫的一定寫,應刪的一定會刪去,甚至連子夏這些長於文字的弟子,都不能對《春秋》增刪一個字。
孔子對學習《春秋》的弟子們說:「後人知道我孔丘,是因為《春秋》這部書,而要是怪罪我也是因為該書。」
一年以後,子路死在衛國。
孔子也病了,子貢來探望他。
而孔子正拄著枴杖在家門口悠閒的散步,他看見子貢,問他說:「賜,你為什麼來的這麼晚啊?」
隨即,孔子歎息,唱起了哀怨的歌曲:「泰山要倒塌了!樑柱要折斷了!哲人要凋謝了!」同時,孔子落下了傷心的眼淚。
他又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張。
夏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東台階,周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西台階,殷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廳堂的兩根柱子中間。
昨晚,我夢見自己坐在廳堂的兩根柱子中間,接受他人的祭奠。
我原本就是殷人啊。」
七天以後,孔聖人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聖人身後
孔子去世以後,魯哀公致悼詞說:「老天爺不仁慈,不肯留下這位老人,丟下我一個人在位,我既孤獨又傷痛。
啊!多麼悲痛!尼父,我顧不得用禮法約束自己了!」子貢聽到這個悼詞以後,反駁說:「魯國國君難道不會終老於魯國嗎?先生曾經說過:『禮法喪失就會昏亂,名分喪失就會出現過失。
意志喪失就會昏亂,失去所宜就會出現過失。
』先生生前,魯國國君不能重用他;去世以後,魯國國君寫祭文來哀悼他。
這是不符合禮法的。
他以諸侯的身份而自稱『我一個人』,這是不符合名分的。」
孔子去世以後,被葬在魯城以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服喪三年。
三年喪期完畢,大家相對哭泣、各又盡哀,大部分人告別離去,有的卻留在了魯城。
只有子貢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間小屋,守墓共達六年,然後才離去。
後來,孔子的弟子與其他的魯國人前往孔子墓地居住,逐漸達到了百餘家。
因此,這裡後來被命名為孔裡。
魯國人世代相傳,每年都按時到孔子的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那裡講習禮儀,舉行鄉飲、射禮等活動。
孔子的墓地有一頃面積。
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居住的內室,後來就改建成了孔廟,收藏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瑟、車輛、書籍等物品,這種傳統被一直延續下去。
漢代的時候,高皇帝劉邦經過魯地,用太牢的禮儀祭祀孔子。
而魯地的諸侯、卿相一到任,常常先是到孔子墓地去拜謁,然後才開始處理政務。
孔子生下了孔鯉,孔鯉先於孔子去世。
孔鯉生下了子思,子思曾經創作了《中庸》。
其他的孔氏後人中,比較著名的有孔付,他曾經做過漢惠帝的博士,後來被提升為長沙太守,身高達到了九尺六寸。
孔安國是漢武帝時期的博士,官至臨淮太守,但是短壽早死。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