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一國之母,也曾有君臨天下的威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

史記新讀

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

對權力的渴望,使她超越了一般的女人。

一國之母,也曾有君臨天下的威儀。

然而,天下終於還是回到了劉氏的手中。

太子之爭

呂太后,是漢高祖劉邦的元配,她生有孝惠帝劉盈以及魯元公主。

劉邦在做了漢王以後又迎娶了定陶人戚姬,對她十分地一寵一愛一,戚姬生了後來的趙隱王劉如意。

劉盈為人仁厚柔一弱,高祖認為他與自己的一性一格相差太遠,而劉如意的一性一格卻與自己十分相似,所以,他常想廢掉太子,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戚姬因為受到高祖一寵一幸,經常隨從他到關東去。

她日夜在高祖面前啼哭,希望劉邦改立如意為太子。

呂後因為已經人老珠黃,只能留守在關中,很少能和劉邦見面,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如意被封為趙王以後,曾經幾次差點兒替代劉盈為太子,只是依靠諸位大臣的力爭,再加上留侯張良的計策,劉盈才得以保全他的太子之位。

呂後為人一性一格剛毅,行一事果斷,曾經輔助劉邦平定天下,而劉邦誅殺大臣也大多是由她出力獻策。

呂後有兩個哥哥,他們都做了將軍。

大哥周呂侯死於征戰,因此,高祖封他的兒子呂台為酈侯、呂產為交侯;二哥呂釋之被封為建成侯。

心狠手辣

由於太子之爭,呂後最痛恨戚夫人和她的兒子趙王如意。

劉邦死後,自己的兒子劉盈即位,她就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來,並派使者去召趙王進京,打算加害他。

趙王的丞相周昌對使者說:「高帝將趙王托付給我。

我聽說太后怨恨戚夫人,想要召趙王進京將他們母子二人一同殺掉。

我不能遣送趙王進京。

況且趙王現在正在生病,也不能遵奉詔命。」

使者往返幾次達不到目的。

對此,呂後大為惱怒,便派人將周昌召進京城。

此後她再次派使者召趙王進京,這一次,再也沒有人敢阻撓了。

趙王還在進京的路上時,惠帝聽說太后有意加害趙王,便親自到長安城外的霸上去迎接他,把他接進宮裡與自己一同起居飲食,親自守護他。

呂後便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來加害如意。

但百密總有一疏,惠帝元年十二月的一天清晨,天子出宮射獵,趙王因為年幼而不能一同前往。

呂後聽說趙王獨自在宮中,便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等惠帝回宮以後,趙王已經死去。

此後,呂後又極其殘忍地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足,挖去了她的雙眼,熏聾了她的耳朵,給她喝下了啞藥,把她丟棄在廁所裡,稱之為「人豬」。

過了幾天,呂後召喚惠帝去觀看「人豬」。

惠帝看見以後,不知道這是什麼人,經過詢問才得知這是戚夫人。

他悲痛萬分,大哭不止,並且生了一場大病,臥一床一不起有一年多。

劉盈派人向他的母親請求說:「您的所作所為不是人所能幹出來的。

我是您的親生兒子,看來是不能再治理天下了。」

從此以後,惠帝整日飲酒一婬一樂,不理朝政,久而久之便患上了疾病。

大權在握

惠帝在登基以後的第七個年頭死去。

發喪的時候,呂後只是乾哭,卻沒有掉下眼淚。

留侯張良的兒子張辟強擔任侍中,年紀只有十五歲,他對丞相陳平說:「惠帝是太后所生唯一的兒子。

如今天子駕崩,太后雖然哭泣但是卻並不悲痛,您可否知道其中的原因?」

陳平為此不解,就向他問道:「是什麼緣故啊。」

張辟強回答說:「惠帝沒有成年的兒子來繼承帝位,皇室勢單力薄,太后害怕你們這些大臣、將軍。

如果您現在上書請求朝廷拜任呂台、呂產、呂祿為將軍以統領南北軍隊,並且讓呂家的人都進入宮廷任職掌權,那麼太后就會心安,而你們這些大臣、將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丞相聽後就按照張辟強的計策行一事。

對此,呂後顯得十分高興,這樣她在為惠帝發喪時才能夠放心地悲痛。

從此之後,呂家的人開始在朝廷裡掌權。

漢家天子則是呂後所扶立的一個據稱是惠帝兒子的幼童。

此後,朝廷的號令無論大小,一概出自呂後。

她行使天子的大權一段時間以後,就打算封自家的子弟為王。

在朝會上,她專門詢問了右丞相王陵。

王陵回答說:「高帝曾經斬殺白馬而訂立盟誓說:『非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人可以共同征討他。

』現在您打算封呂家的人為王,這違背了當初高帝的盟約。」

聽了這話,呂後很不高興。

緊接著,她又詢問左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的意見。

陳平等人則回答說:「高帝平定了天下,封自家子弟為王。

如今,太后您行使天子的職權而治理天下,封呂姓子弟為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聽了這樣的回答,呂後自然是十分高興。

罷朝以後,王陵責怪陳平、周勃等人說:「當初高帝與群臣歃血為盟,難道你們各位不在場嗎?如今高帝去世,太后掌政,打算封自家子弟為王,你們各位縱容她的私慾、迎一合她的意願而違背了當初盟約,將來還有什麼臉面到地下去見先帝?」

陳平等人回答說:「像今天這樣的極力諫爭,我們不如您;至於說保全漢家社稷,安定劉氏的基業,您就不如我們了。」

聽過此話以後,王陵恍然大悟,便無話可說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