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秦始皇的祖先們(5):穆公三十年,秦國協助晉國圍困鄭國。鄭國派使者向穆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秦始皇的祖先們(5)

史記新讀

秦始皇的祖先們(5)

千里奔襲

穆公三十年,秦國協助晉國圍困鄭國。

鄭國派使者向穆公闡明了秦晉兩國滅亡鄭國的利害關係,語重心長地說:「滅亡鄭國只會使晉國的實力增強,這對秦國不但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晉國的強大會使秦國產生更大的憂患。」

秦穆公聽了之後感到很有道理,於是罷兵回國了,晉國也隨即撤兵。

後來,鄭國的內一奸一向秦國獻計說:「我把守著鄭國城門,秦國可以派兵來襲擊鄭國。

到時候,我們雙方裡應外合,此事必成。」

對於此事,穆公詢問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見。

而他們卻都回答說:「我軍途徑好幾個國家、行程千里去襲擊他國,很難取得成功。

既然有人出賣鄭國,誰又能知道我國會不會也有內一奸一將軍隊動向告訴給鄭國呢?所以,此次奔襲不能進行。

這一次,一向英明、仁義的穆公卻沒有聽從賢臣的建議。

他任命白乙丙、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和蹇叔之子西乞術為將軍,率軍襲擊鄭國。

軍隊出征那天,蹇叔和百里奚前來送行,卻痛哭不止。

穆公聽說此事,不高興地問他們說:「軍隊出發作戰,你們卻在此痛哭,這是什麼意思啊?」

二位老人回答說:「臣下不敢打擊軍隊的士氣,只是我們的兒子從軍出征,而臣下已經年老,恐怕他們回來晚了就無法相見了,因此在這裡哭泣啊。」

二位老人退下後,私下裡對他們的兒子說:「秦軍如果失敗,一定是在崤山這個險要之地。」

秦軍一路東行,先是越過晉國領土,接著經過周王室都城洛邑的北門。

王室成員王孫滿見狀,感慨地說:「秦軍行動不合禮法,肯定會失敗的!」當秦軍行進到滑這個地方時,正巧碰見了鄭國商人弦高。

弦高當時驅趕著一群牛,準備到周地去做買賣。

他遇見了秦軍,看出他們要去攻打自己的國家,擔心自己被捉去殺掉,便隨機應變,把自己的牛獻給了秦軍,並且對他們說:「聽說貴國打算征伐我國,因此我國國君正在認真謹慎地準備抵抗貴軍,並且派在下用這些牛來犒勞各位。」

聽了弦高這番話,秦國的三位將軍互相合計道:「我軍準備奇襲鄭國,不料鄭國已經知曉我軍動向,等到我軍趕到鄭國,最佳的進攻時機早已經錯過了。」

於是,秦軍滅掉了晉國的邊疆城邑滑城(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南),就班師回國了。

崤山之敗

當秦軍攻滅滑城而班師回國時,晉文公已經死了而且還在進行葬禮。

太子襄公得知滑城被攻陷的消息後,非常憤怒地說:「秦國這是欺辱我喪父,竟然趁著我國國喪之時攻取了滑城!」於是他孝服加身,組織軍隊在崤山伏擊秦軍。

結果秦軍中了埋伏,被打得大敗,全軍覆沒。

晉軍俘虜了秦軍的三位將軍,得勝回師了。

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兒。

她為了解救三位秦國將軍而對太子襄公說:「秦穆公對這三個敗軍之將肯定是恨之入骨了,所以我希望您不如把這三個人放回去,讓秦穆公親自懲辦他們,以解他的心頭之很。」

襄公答應了她的請求,放回了秦國的三位將軍。

三位將軍還未到秦都城,秦穆公早已身著素服在郊外迎接他們。

他對著三位將軍哭泣說:「我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奚、蹇叔的建議而使我軍遭受傾沒,也令三位將軍飽受屈辱。

此次失利,你們三位有什麼罪呢?希望三位從今以後用心整訓軍隊,準備一雪前恥,不要懈怠。」

穆公恢復了三人以前的官職、俸祿,對他們更加地厚待。

由余訪秦

由余的祖先是晉國人,後來逃亡到了西部的戎地,他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晉國方言。

由余才智過人,被戎王任用。

戎王聽說秦穆公有賢德之名,便讓由余出使秦國去觀察情況。

秦穆公很慇勤地接待了由余,向他展示了秦國華麗的宮殿和豐富的積聚。

由余看後,對穆公說:「這些事物如果讓鬼神去做,則過於勞神;如果用人力來達到,未免也太勞民傷財了。」

穆公對他的見解感到十分奇怪,便問道:「中原各國用詩書、禮樂、法度作為治國的原則,即使這樣,有時還會出現變亂。

如今你們這些蠻夷之國沒有中原國家的這些治國之術,那用什麼來治理國家呢?其難度不是更大嗎?」

由余笑著回答說:「您所說的這些治國之術正是使中原國家發生變亂的原因。

這些禮法制度始於上古的聖人黃帝,他以身作則,率先奉行,但是國家也僅僅能夠達到小治。

而後世君王日甚一日地驕一婬一,他們依靠著嚴刑酷法來監督、責求臣民。

臣民貧苦達到極點之後就會怨恨君王的仁義不行,因此臣民和君王肯定會上下相爭,這又必然會使積怨加深,最終導致上下相殘、互相屠一殺這樣的悲慘結局。

夷狄則不會這樣。

君王對其臣民心懷恩德,臣民對統治者忠心不二。

上下齊心治國就如同養護自己的身一體一樣。

他們不知道治理國家還有什麼其他方法。

這才是真正的聖人治國之術。」

穆公聽後,十分驚訝,對這位來自夷狄國家的使臣十分佩服和欣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