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張儀回到秦國報告,秦惠王便封賞了他五個都邑,封他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

史記新讀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

韓襄王覺得張儀說得不無道理,又懾於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只好聽從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回到秦國報告,秦惠王便封賞了他五個都邑,封他為武信君。

東說齊王

張儀隨後又東去遊說齊湣王說:「天下國家,論強大沒有超過齊國的。

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為了暫時的貪圖享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

主張一合縱的人遊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大的趙國,南面有韓國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家,土地廣闊,人口眾多,軍隊強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齊國也無可奈何。

』大王認為他們的說法很高明,卻沒能考慮到實際的情況。

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雖然魯國戰勝了三次,國家卻因此滅亡了,這還是因為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

現在,秦國與齊國比較,就如同齊國和魯國一樣。

秦國和趙國曾四次交戰,都是趙國取勝。

可四次戰役之後,趙國的士兵陣亡幾十萬,才僅僅保住了邯鄲。

即使趙國有勝利的名聲,國家卻殘破不堪,離滅亡之日不遠了。

「如今秦、楚兩國互相聯姻,結成兄弟盟國。

韓國獻出宜一陽一,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討好秦國。

假如大王不跟隨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讓趙國的軍隊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地方了。

各國開始進攻齊國之時,即使是大王您想要跟隨秦國,也為時已晚了。

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齊王說:「齊國偏僻落後,偏安在東海邊上,還沒有聽到過對國家長遠利益的問題做出如此一精一辟講解啊。」

就聽從了張儀的建議。

西說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遊說趙王說:「當年大王率領天下諸侯來對抗秦國,使秦國的軍民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大王的聲威遍佈山東各國,敝國十分驚恐,不敢再輕舉妄動一步,害怕大王找一個借口攻打我們。

如今,秦國已經攻克了巴蜀,吞併了漢中,奪取了東周、西周,遷走了九鼎寶器,據守著白馬渡口。

秦國雖說地處偏僻遼遠,然而內心壓抑憤懣的日子太長了。

現在,秦國的一支不算一精一良的小部隊,駐紮在澠池,正打算渡過黃河,跨過漳水,佔據番吾,同貴軍在邯鄲城下相會,希望與貴軍交戰,傚法武王伐紂的舊事,所以秦王鄭重地派我先來敬告大王。」

「大王信賴合縱聯盟是因為蘇秦。

蘇秦迷惑諸侯,顛倒是非,自己在刑場上被五馬分一屍一。

如今,楚國和秦國已結成了兄弟盟國,而韓國和魏國已向秦國臣服,齊國也俯首稱臣,這等於斬斷了趙國的右臂。

斬斷了右臂再去和人家爭鬥,而且也失去夥伴的幫助,自己孤立無援,想要取勝,怎麼可能呢?現在,秦軍與四國相約,共同進攻趙國,攻破趙國,必然瓜分趙國土地。

所以我不敢隱瞞實情,先告訴大王。

我私下替大王考慮,您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請求秦國按兵不動,不要進攻。

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趙王說:「先王在世時,被奉一陽一君蒙蔽。

那是寡人還深居宮內,從師學習,不參於國家大事。

先王謝世時,寡人還年輕,現在繼承君位的時間不長。

寡人確實曾暗自懷疑過合縱聯盟的正確一性一。

寡人打算割讓土地彌補已往的過失,來表示對秦國的誠意。

現在寡人正要整備車馬前去秦國請罪,正好趕上聽到先生明智的教誨。

「趙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於是前往燕國。

功虧一簣

張儀遊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

當初趙襄子想吞併代國,就和代王約定在句注(戰國時屬於趙國,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之雁門關)會晤。

趙襄子趁會晤之機,命人刺殺了代王,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

趙王凶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認為這樣的人值得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的首都來威脅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趙王已經到澠池朝拜秦王,獻出土地表示跟隨秦國。

如今,假如大王不順從秦國,秦國將驅使趙國出動部隊來進攻燕國,那麼燕國的土地就不為大王所有了。

假如大王跟隨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這就等於西邊有強大秦國的支援,而南邊解除了齊國、趙國對您的威脅,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一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