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
韓襄王覺得張儀說得不無道理,又懾於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只好聽從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回到秦國報告,秦惠王便封賞了他五個都邑,封他為武信君。
東說齊王
張儀隨後又東去遊說齊湣王說:「天下國家,論強大沒有超過齊國的。
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的人,都為了暫時的貪圖享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
主張一合縱的人遊說大王,必定會說:『齊國西面有強大的趙國,南面有韓國和魏國,齊國是背靠大海的國家,土地廣闊,人口眾多,軍隊強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一百個秦國,對齊國也無可奈何。
』大王認為他們的說法很高明,卻沒能考慮到實際的情況。
我聽說,齊國和魯國打了三次仗,雖然魯國戰勝了三次,國家卻因此滅亡了,這還是因為齊國強大而魯國弱小啊。
現在,秦國與齊國比較,就如同齊國和魯國一樣。
秦國和趙國曾四次交戰,都是趙國取勝。
可四次戰役之後,趙國的士兵陣亡幾十萬,才僅僅保住了邯鄲。
即使趙國有勝利的名聲,國家卻殘破不堪,離滅亡之日不遠了。
「如今秦、楚兩國互相聯姻,結成兄弟盟國。
韓國獻出宜一陽一,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討好秦國。
假如大王不跟隨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讓趙國的軍隊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是大王的地方了。
各國開始進攻齊國之時,即使是大王您想要跟隨秦國,也為時已晚了。
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齊王說:「齊國偏僻落後,偏安在東海邊上,還沒有聽到過對國家長遠利益的問題做出如此一精一辟講解啊。」
就聽從了張儀的建議。
西說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遊說趙王說:「當年大王率領天下諸侯來對抗秦國,使秦國的軍民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大王的聲威遍佈山東各國,敝國十分驚恐,不敢再輕舉妄動一步,害怕大王找一個借口攻打我們。
如今,秦國已經攻克了巴蜀,吞併了漢中,奪取了東周、西周,遷走了九鼎寶器,據守著白馬渡口。
秦國雖說地處偏僻遼遠,然而內心壓抑憤懣的日子太長了。
現在,秦國的一支不算一精一良的小部隊,駐紮在澠池,正打算渡過黃河,跨過漳水,佔據番吾,同貴軍在邯鄲城下相會,希望與貴軍交戰,傚法武王伐紂的舊事,所以秦王鄭重地派我先來敬告大王。」
「大王信賴合縱聯盟是因為蘇秦。
蘇秦迷惑諸侯,顛倒是非,自己在刑場上被五馬分一屍一。
如今,楚國和秦國已結成了兄弟盟國,而韓國和魏國已向秦國臣服,齊國也俯首稱臣,這等於斬斷了趙國的右臂。
斬斷了右臂再去和人家爭鬥,而且也失去夥伴的幫助,自己孤立無援,想要取勝,怎麼可能呢?現在,秦軍與四國相約,共同進攻趙國,攻破趙國,必然瓜分趙國土地。
所以我不敢隱瞞實情,先告訴大王。
我私下替大王考慮,您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請求秦國按兵不動,不要進攻。
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趙王說:「先王在世時,被奉一陽一君蒙蔽。
那是寡人還深居宮內,從師學習,不參於國家大事。
先王謝世時,寡人還年輕,現在繼承君位的時間不長。
寡人確實曾暗自懷疑過合縱聯盟的正確一性一。
寡人打算割讓土地彌補已往的過失,來表示對秦國的誠意。
現在寡人正要整備車馬前去秦國請罪,正好趕上聽到先生明智的教誨。
「趙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於是前往燕國。
功虧一簣
張儀遊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
當初趙襄子想吞併代國,就和代王約定在句注(戰國時屬於趙國,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之雁門關)會晤。
趙襄子趁會晤之機,命人刺殺了代王,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
趙王凶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認為這樣的人值得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的首都來威脅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趙王已經到澠池朝拜秦王,獻出土地表示跟隨秦國。
如今,假如大王不順從秦國,秦國將驅使趙國出動部隊來進攻燕國,那麼燕國的土地就不為大王所有了。
假如大王跟隨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這就等於西邊有強大秦國的支援,而南邊解除了齊國、趙國對您的威脅,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一下。」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