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姜子牙的子孫們(9):有一次,齊威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姜子牙的子孫們(9)

史記新讀

姜子牙的子孫們(9)

齊威王的寶物

有一次,齊威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

魏王問道:「大王您國富民強,一定有很多寶物吧?」

威王卻回答說:「沒有。」

魏王不惑地問道:「這就奇怪了,像寡人這樣的小一柄一家,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麼能沒有寶物呢?」

威王笑了笑說:「寡人的寶物與大王的不同。

我有個大臣叫檀子,我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會前來朝拜。

我還有個大臣叫盼子,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

我另一個大臣叫黔夫,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

我還有個叫種首的大臣,派他戒備盜賊,結果就道不拾遺。

這些都是光照千里的寶物,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聽後心中慚愧,就悄悄地離開了。

威王稱霸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你們說我們是救趙好呢還是不救趙好?」

大臣騶忌說:「這件事跟我們沒什麼關係,不如不救吧。」

大臣段干朋卻說:「我們跟趙國關係密切,不救就是不義,並且對我們也會不利的。」

威王不解地問他:「為什麼呢?」

段干朋回答說:「魏國併吞邯鄲,這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救趙,軍隊駐在趙國郊外,這就使趙國不被攻伐而魏軍也不會被挫敗。

所以我們不如向南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疲憊,到時邯鄲即使被攻下,我們也可以利用魏國的疲憊使它受挫。」

騶忌與大將田忌關係不好,公孫閱就建議騶忌說:「您為什麼不考慮伐魏呢?那樣,田忌一定會領兵前去作戰。

到時如果戰勝有功,那是您的計謀正確;如果打不勝,田忌不是向前死戰就是向後敗北,他的命就在您的手裡了。」

於是騶忌就向威王建議救趙,威王聽了他的計謀,派田忌向南進攻襄陵。

不久,邯鄲被攻克,齊國趁機起兵進攻魏軍,在桂陵大敗魏軍。

齊國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國家,威王自稱霸主,號令天下。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魏國進攻趙國。

趙國便與韓國結盟,一起攻打魏國。

結果趙國在南梁戰敗,韓國便向齊國求救。

齊宣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我們是早去救援好還是晚去救援好?」

騶忌說:「不如不救。」

田忌說:「如果不救,韓國就要失敗而併入魏國,這樣就會對我們不利,所以不如早去援救它。」

孫臏說:「如果韓、魏的軍隊尚未疲憊就去援救,那就是我們代替韓國受魏軍的攻擊,反倒聽從韓國指揮了。

況且魏國已有攻破韓國的打算,韓國就要亡國,必定要到東邊來向齊國告求救兵。

我們趁機與韓國結下親密的關係,又可晚一些等待魏軍疲憊再去,這樣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並得到受人尊敬的名聲。」

宣王說:「很好。」

於是暗中告訴韓國使者並把他送走。

韓國由於依仗著齊國救援,結果五戰都失敗了,只好再次向齊國求救。

齊國趁勢出兵,派田忌、田嬰為統帥,孫臏為軍師,進擊魏國以救援韓、趙。

結果齊軍在馬陵大敗魏軍,並殺死魏將龐涓,俘虜了魏太子申。

此後,三晉的君主都由田嬰引見,朝拜了齊王,盟誓之後才離去。

蘇代說齊王

公元前288年,齊湣王自稱東帝,秦昭王自稱西帝。

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拜見齊王,齊王說:「秦國派魏冉送來了帝號,您認為怎麼樣啊?」

蘇代回答說:「希望大王接受帝號,但不要馬上就準備稱帝。

秦國稱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稱帝,也不算晚。

況且在爭稱帝名時要表示謙讓,這樣誰也不會傷害。

如果秦國稱帝后,天下都憎惡他,大王也就不要稱帝了,以此收攏天下的人心,這是很大的資本。

況且天下並立兩帝,大王認為天下是尊崇齊國呢,還是尊崇秦國呢?」

湣王回答說:「恐怕要尊崇秦國。」

蘇代又問道:「如果放棄帝號,天下是敬一愛一齊國呢,還是敬一愛一秦國呢?」

湣王不假思索地說:「那肯定是敬一愛一齊國啊。」

蘇代又接著問道:「那麼東西兩帝訂立盟約對進攻趙國有利呢,還是討伐宋國有利?」

湣王思考了一會兒說:「比較而言,還是討伐宋國有利一些。」

蘇代因此說道:「盟約是均等的,可是與秦國一起稱帝,天下只尊崇秦國而輕視齊國,放棄了帝號,天下就會敬一愛一齊國而憎恨秦國,進攻趙國不如討伐宋國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放棄帝號以收攏天下的人心,背棄盟約,拋開秦國,不與秦國爭強。

大王利用這個時機攻下宋國,魏、趙、楚三國也都會受到威脅。

放棄帝號而用討伐宋國代替,不但國家地位會得到提高,名聲也會受人尊崇,到時,燕國、楚國就會因形勢所迫而歸服,天下各國都不敢不聽從齊國的,這是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義舉呀。

名義上敬重秦國的稱帝,然後讓天下人都憎恨它,這就是所謂由卑下變為尊貴的辦法。

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

齊王權衡再三,最終放棄了帝號,秦王看到齊國放棄地位,自己再稱西帝也就沒什麼意思,不久也放棄了帝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