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伍子胥傳奇(2):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之機,派軍襲擊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伍子胥傳奇(2)

史記新讀

伍子胥傳奇(2)

楚平王死後,楚昭王即位。

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之機,派軍襲擊楚國。

楚國出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

吳國國內兵力空虛,公子光就命令專諸在宴請吳王的酒宴上殺死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闔閭自即位以後,就召回伍子胥,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此時,楚國的伯嚭也因禍逃亡到了吳國,吳國也任用伯嚭做了大夫。

被楚軍圍困的兩位吳國將軍最後投降楚國,楚王就把舒地封給了他們。

闔閭自立為王的第三年,便發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嚭共同攻打楚國,佔領了舒地,捉住了原來背叛吳國的兩個將軍,算是懲罰了叛徒。

吳王闔閭想乘勝進兵郢都,將軍孫武進言說:「百姓深受戰爭之苦好久了,軍士也太疲憊了,請大王暫切等一等吧。」

吳王就收兵回國了。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我實在是等不了了。」

子胥、孫武回答說:「楚國將軍囊瓦貪財,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

大王一定要大規模地進攻楚國,必須先要得到唐國和蔡國的幫助才行。」

於是吳王在伍子胥、孫武的建議下,出動了全部軍隊和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

吳軍所向披一靡一,五戰五勝,攻克了楚國國都郢,楚昭王只得逃跑了,過上了像伍子胥從前那樣四處流一浪一的日子。

還真是諷刺!

伍子胥鞭一屍一

伍子胥和申包胥原是至交好友,伍子胥逃跑時,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毀滅楚國,報殺父兄之仇。」

申包胥則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

等到吳兵攻進郢都時,伍子胥到處搜尋楚昭王,卻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一屍一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以洩心中殺父之恨。

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我聽說:『很多人一起努力,可以改變上天定下的命運,但如果上天憤怒了,也能夠破壞人的謀略而使你一事無成。

』您原來是楚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

如今卻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真是傷天害理到極點了!」

伍子胥則回話說:「我每天都想著報仇,就像路途遙遠可是太一陽一已經下山了一樣,我非常害怕不能等到這一天。

現在這一天來了,所以我就是冒著天地的懲罰也要動手,您不是我不知道我的恨有多麼深,請您就在一邊做個看客吧。」

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報告楚國的危亡,向秦國請求救兵,秦國卻不答應。

申包胥就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七天七夜都沒有中斷。

秦哀公同情他,說:「楚王雖然是無道昏君,但有這樣的臣子,看在忠臣的面子上能不幫助楚國嗎?」

就派遣了五百輛戰車援助楚國。

秦楚聯軍果然將吳軍擊敗。

這時,吳王闔閭的弟弟趁吳王在楚國逗留尋找楚昭王的機會,偷偷逃回國內,自立為王。

闔閭聽到這個消息,就放棄楚國回國,攻打他的弟弟,保住了王位。

楚昭王見吳國內部發生內亂,又打回郢都,奪回了失地。

而爭位失敗的吳王弟弟恰恰逃命到了楚國,於是楚王把堂谿地區封給了吳王的弟弟,叫做堂谿氏。

楚國再次和吳軍作戰,打敗吳軍,吳王只得撤軍回國了。

伍子胥之死

吳王伐楚後,吳越之間的爭霸拉開了帷幕。

不可一世、威風凜凜的吳王闔閭攻打位於自己南方的越國,沒想到在姑蘇(今蘇州)卻被越王勾踐打敗,還傷了自己的的腳趾。

吳王為此耿耿於懷,後來傷口復發,引發疾病,臨死時對太子夫差說:「你會忘記勾踐殺你父親嗎?」

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

夫差於是加緊練兵,準備為父親報仇。

兩年後吳國再次伐越,在夫湫地區打敗了越國。

越王勾踐就帶領著殘兵敗將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吳國的太宰伯嚭,請求兩國媾和,把國家政權托付給吳國,自己甘心做吳國的奴僕。

伍子胥向吳王進諫道:「越王為人隱忍,而且報復心極重,現在大王不一舉殲滅他,以後一定後悔。」

吳王卻當成了耳邊風,聽信了太宰伯嚭的讒言,與越國談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