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西楚霸王(7):項羽出關前往封國,派人對義帝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西楚霸王(7)

史記新讀

西楚霸王(7)

戰事再起

項羽出關前往封國,派人對義帝說:「古時候,帝王擁有方圓千里的土地,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水域上游。」

他便把義帝遷徙到郴縣(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地區。

義帝以及群臣們對此很是不滿,甚至有背叛項羽的意思。

項羽察覺到以後,就密令衡山王與臨江王把義帝及他的臣子們殺死在半路上。

韓王成沒有軍功,項羽因此沒有讓他前往自己的封國,而是把他帶回彭城,廢為諸侯,不久以後,便將他殺死了。

田榮對項羽的分封十分不滿,他調集了齊國的大部分力量來反叛項羽,迎擊項羽的部將田都。

田都戰敗逃到楚國。

齊王田市畏懼項羽,於是逃往膠東並打算接受封國,田榮得知後大怒,追殺了田市。

此後田榮自立為齊王,向西又攻殺了濟北王田安,兼併了三齊的土地。

田榮把將軍的印綬頒給了彭越,命令他在梁地反擊項羽。

這時陳余暗地裡派遣張同、夏說勸導田榮說:「項羽身為天下的主宰,處事不公平。

他把貧瘠的土地封給以前的諸侯王,而把好土地封給自己的親信,把原來的諸侯王從那裡驅趕出去,趙王就被遷徙到北方的代地。

我不贊同這樣的做法。

現在,大王您起兵反擊楚軍,並且不聽任不義的行為,所以希望您資助我一部分軍隊,讓我去進攻常山,恢復趙王原來的封地,日後成為齊國的藩屏。」

田榮答應了陳余的請求。

陳余便發動了他封地內的軍隊,與齊軍合力攻打常山國,常山王張耳逃歸劉邦。

陳余將舊趙王趙歇從代地接回,恢復為趙王,而趙王封陳余為代王。

趁機而入

正當北方的齊、趙地區戰火又起的時候,劉邦的漢軍也趁機平定了三秦。

項羽聽說了各地諸侯的反叛,非常憤怒。

於是他又封原來的吳令鄭昌為韓王,命令他前往韓地阻擊漢軍;又命令蕭公角等人進攻彭越。

彭越打敗了蕭公角的部隊。

這個時候,劉邦派遣張良攻取了韓地。

緊接著劉邦派人給項羽送去書信說:「漢王所得的封地原本不是他應得的地區,他想要得到關中地區。

假如項王能夠履行義帝訂下的先入關中者即為關中王的盟約,漢王便會立即停止進攻,不會再東進。」

隨後劉邦又派人把齊國與梁國的反叛書信交給了項羽,並且對他說:「齊國打算與趙國聯合起來滅掉楚國。」

見到劉邦如此有誠意,項羽便打消了向西攻打劉邦的意圖,轉而向北進攻齊國。

漢王二年冬天,楚軍北進到了城一陽一,田榮率軍前來會戰。

結果田榮戰敗,逃到了平原,被當地人殺死了。

楚軍繼續北進,一路上燒燬房屋,夷平城池,坑殺齊國降兵,俘獲齊國的婦女與老弱、兒童。

這激起了齊國人更大規模的反叛。

田榮的弟弟田橫聚集了幾萬名散落的齊軍士卒,在城一陽一與楚軍交戰。

項羽便留在了城一陽一,接連不斷地與田橫軍廝殺,但是始終不能攻克城一陽一。

劉邦充分利用了楚軍主力北上的機會。

他於第二年春天,糾集了五路諸侯,共計五十六萬人的大軍,向東進討楚國,攻取了彭城,收取了楚國的財寶與美一女。

項羽的處境也因此變得十分不妙。

天祐貴人

項羽得知彭城被劉邦攻陷的消息以後,簡直是怒不可遏。

他隨即命令諸將繼續攻打齊國,而自己親率三萬一精一兵南下去攻打劉邦。

劉邦以及各路諸侯在奪取了彭城以後,變得鬆懈起來,他們每日都大擺酒宴,盡情享樂。

項羽聽說後,在一天清早從蕭地揮師向東進攻漢軍,中午楚軍到達了彭城,出其不意地發動了進攻,大敗漢軍。

漢軍四處潰散,掉入榖水、泗水裡的士兵不計其數,漢軍陣亡了十餘萬人。

此後漢軍士卒全部向南逃往山地地區,楚軍追擊到靈壁東面的睢水岸邊。

漢軍被楚軍一逼一擠到河邊,許多士卒陣亡,十餘萬漢軍掉入了睢水裡,把河道都堵塞了。

楚軍把漢軍嚴嚴實實地圍了三層。

在此危難時刻,大風突然從西北方向刮起,它折斷了樹木,掀一開了房屋,揚起了漫天的沙石,霎時間天昏地暗,白天變成了黑夜。

這陣狂風恰巧迎面襲擊了楚軍,楚軍大亂,因此包圍圈出現了鬆動。

劉邦利用這個天賜良機與幾十名騎兵逃了出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