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2):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三十歲了。不久,齊景公和晏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2)

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2)

此時的魯國實力微弱,處於晉、楚、齊等大國包圍之中,常常身不由己,左右為難。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三十歲了。

不久,齊景公和晏嬰出訪魯國。

景公知道孔子的才能,就向他詢問說:「當初,秦穆公的時候,秦國狹小、地處偏遠。

而秦穆公稱霸靠的是什麼呢?」

孔子回答說:「秦國雖然狹小,但是它的志向卻很大;所處地區雖然偏僻,而施政卻很得當。

他親自推舉用五張羊皮贖回來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爵位,讓他執掌國政。

用這種一精一神治理國家,就是稱王天下也可以做到,穆公的稱霸還小了點。」

景公聽後十分高興,對他的分析拍手叫絕。

孔子在齊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季平子和郈昭伯因為鬥雞的緣故得罪了魯昭公。

昭公早就想把季平子除掉,以恢復公室的權力,就率軍攻打季平子,並且把他的家給包圍了。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孟孫氏、叔孫氏兩家決定救援季平子,聯合攻打昭公。

等援兵一到,昭公的軍隊敗北,四散逃命。

昭公也成了孤家寡人,逃亡到齊國,被安置在乾侯。

其後不久,魯國再次發生變亂。

孔子在魯國再也待不下去了,也來到了齊國,想通過高昭子的關係接觸齊景公,便做了高昭子的家臣。

孔子與齊國的樂官談論音樂。

此後,孔子開始學習《韶》樂,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他的這種專心致志的一精一神受到了齊國人的稱讚。

有一次,齊景公召見孔子,向他詢問如何施政。

孔子不假思索地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

景公一聽,拍案稱絕,伸出大拇指讚歎說:「好極了!假如人們不能各盡其職,即使國家糧食充足,我怎麼能夠吃得著呢?」

另一天,景公再次詢問孔子施政的原則,孔子回答說:「施政最重要的是控制支出,節省財力。」

景公聽了很高興,打算把尼溪的田地封給孔子。

大臣晏嬰勸阻他說:「這些儒生個個能說會道、為人圓滑,國君不能用法律來約束他們;他們高傲、自以為是,作為臣下很難駕馭;他們重視喪禮、竭盡哀情,追求厚葬而不惜破產,國家不可以讓這種做法形成風氣;他們四處遊說、求取辟祿,國君不可以讓這種人治理國家。

自從賢聖相繼謝世以後,周王室隨之衰微,禮崩樂壞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如今,孔子過分講究儀容、服飾,詳訂繁瑣的朝見禮儀,刻意於快步行走的規矩。

這些繁文縟節,幾代人都研究不完,禮儀用一年時間都學不會。

君王想用孔子的這一套方法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這不是引導百姓的好辦法。」

從此之後,景公雖然很有禮貌地接待孔子,只是討論一些學問而已,但不再向他詢問禮儀和政治了。

有一天,景公慰留孔子說:「給您季氏那樣的待遇,寡人做不到。」

於是,景公就給孔子以介於上卿季氏、下卿孟孫氏之間的待遇。

後來,齊國的大夫中有人想要謀害孔子,孔子得知了此事,便打算離去。

正巧景公對孔子說:「寡人老了,不能任用您了。」

於是孔子便辭行,逃離齊國,返回了魯國。

博學多識

孔子四十二歲的時候,魯昭公在乾侯去世,魯定公繼位。

五年以後,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繼位為上卿。

季桓子家裡在挖井的時候得到了一個大肚小口的陶器,裡面有一隻像羊的東西。

季桓子看到之後十分驚訝,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就問左右身旁的人,身邊的人都搖搖頭說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季桓子這時候想起來孔子見識廣博,可以問問他。

便故意派人告訴他說,陶器裡面的東西是一隻狗。

孔子則回答說:「據我所知,陶器裡面的東西是羊。

我聽說,山林中的怪獸是單足的夔和山一精一罔閬;水中的怪物是龍和水怪罔象;土中的怪物是雌雄不分的墳羊。」

季桓子聽後,對孔子的淵博學識佩服得五體投地,無話可說。

後來,吳國討伐越國,摧毀了越國的都城會稽,得到了一節骨頭,長度和車子相等。

吳王不知道這是何物,便派使臣到魯國詢問孔子。

吳使問孔子說:「您認為,什麼骨頭是最大的?」

孔子對骨頭看了半天,冥思苦想,眉頭緊鎖。

過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了笑容,他自信地對吳使說:「這是古代防風氏的骨頭。

當年大禹召集群神到會稽聚會,防風氏因為醉酒遲到,大禹便將其殺死並且陳一屍一示眾。

防風氏的骨頭,一節就有車子那麼長。

這就是最大的骨頭了。」

吳使接著問:「那麼,誰是神呢?」

孔子解釋說:「山川的神靈可以興雲致雨,足以造福天下。

負責監守山川、按時祭祀的就是神,守衛社稷的就是公侯。

他們都歸屬於王者。」

吳使又問道:「防風氏是監守什麼的?」

孔子回答說:「汪罔氏的君長負責監守封山和禺山的祭祀,姓僖。

該族在虞、夏、商三代叫做汪罔,在周代叫做長翟,現在稱之為大人。」

吳使接著問:「他們的身高是多少?」

孔子回答說:「焦堯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

該族中最高的不過三丈。」

最後,吳使無話可問,只是不住地讚歎說:「了不起啊!孔子果真是聖人!」從此之後,孔子的賢名傳得更遠,慕名前來拜師求學的人更多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