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文景之治(5):公元前158年,劉恆在未央宮逝世。他留下遺詔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文景之治(5)

史記新讀

文景之治(5)

遺詔薄葬

公元前158年,劉恆在未央宮逝世。

他留下遺詔說:「我聽說天下萬物萌芽生長,最終沒有不死的。

死是世間的常理,事物的自然歸宿,有什麼值得悲哀呢!當今世人都喜歡活著而不樂意死,死了人還要厚葬,以致破盡家產。

我認為這樣做很不對。

況且我生前沒什麼德行,沒有給百姓什麼幫助,現在死了,又讓人們服喪哭吊,遭受嚴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為我悲哀,使天下的老幼心靈受到損害,減少飲食,中斷對鬼神的祭祀,其結果是加重了我的無德,我怎麼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守護宗廟,憑著我這渺小的身一體依托在天下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了。

靠的是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氣,才使得國內安寧,沒有戰亂。

我不聰敏,時常擔心行為有過錯,使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蒙受羞辱,歲月長久了,總是擔心不能維持始終。

如今沒想到能僥倖享盡天年,將被供奉在高廟裡享受祭祀。

我如此不賢明,卻能有這樣的結果,已經心滿意足,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呢!現在詔令全國官吏和百姓,詔令到達後,哭吊三日就除去喪服。

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飲酒、吃肉之事。

應當參加喪事、服喪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腳。

服喪的麻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車駕和兵器,不要動員民間男一女到宮殿來哭祭。

宮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上和晚上各哭十五聲,行禮完畢就停止。

不是早上和晚上哭祭的時間,不准擅自哭泣。

下葬以後,按制度應服喪九個月的只服十五日,應服喪五個月的只服十四日,應服喪三個月的只服七日,期滿就脫一去喪服。

其他不在此令中的事宜,都參照此令辦理。

要把這道詔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我的心意。

葬我的霸陵周圍山水要保留其原來的樣子,也不要有所改變。

後宮的夫人全都讓她們回一娘一家。」

劉恆死後,大臣們就按照他的意思簡單舉行了葬禮,把他葬在霸陵。

劉恆被尊稱為孝文皇帝。

身後評說

文帝的兒子劉啟即位之後,著手討論文帝的功績。

他下詔給御史說:「我聽說古代帝王,有取天下有功的人稱為『祖』,有治天下有德的人稱為『宗』,制定祭祀他們的禮儀音樂,各有原因。

孝文皇帝治理天下,開放了關卡橋樑,使處處暢通無阻;廢除了誹謗有罪的法令,取消了肉刑,賞賜東西給年老的人,收養撫恤孤兒寡老,來養育天下百姓;他杜絕自己的各種嗜好,也不接受大臣們進獻的貢品,不求自己的私利;處治罪犯不株連家屬,也不誅連無罪的人;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不輕易讓人斷絕後代。

我不聰敏,不能全面認識孝文皇帝所做的一切。

以上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親自實行了。

他的功德顯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廣施,遍及四海。

他的光輝日月一樣照耀四方,而祭祀時所用的歌舞卻不相稱,對此我心中非常不安。

應當為孝文皇帝廟製作《昭德》舞,來顯揚他的美德。

然後將祖宗的功德載入史冊,流傳萬代。」

丞相申徒嘉等人說:「世間取天下之功沒有大過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沒有超過孝文皇帝的,高皇帝廟應當作為本朝帝王的太祖廟,孝文皇帝廟應當作為本朝帝王的太宗廟。

後代天子應當世代祭祀太祖和太宗之廟。

各郡各國諸侯也應當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之廟。

每年朝廷祭祀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按時派使者來京陪侍天子祭祀,每年都要祭祀太祖、太宗。」

漢景帝認為他們說的非常有道理,於是採納了他們的建議,建立了太宗、太祖廟,每年都會定時祭祀。

提倡節儉

孝景皇帝劉啟,在孝文皇帝的兒子們裡排行中間,他的母親是竇太后。

孝文帝還是代王的時候,先前的王后為他生下了三個兒子。

等到竇太后得一寵一時,先前的王后已經死去。

不久以後,她所生的三個兒子也相繼死去。

正因為如此,劉啟才得以即位為天子。

即位以後,劉啟首先下令為先帝建立太宗廟。

為了節省朝廷開支,他下令群臣不要上朝道賀。

緊接著,劉啟又下詔說:「前幾年農業收成不好,百姓忍饑挨餓,有不少人因此而喪命,朕對此深表哀痛。

眾多郡國之中,有的土地貧瘠,不適於農牧業的發展;而有的則水土肥一美,但是窮苦地區的百姓卻不能夠遷居於該地。

因此朕特意頒布此詔,允許不同地區之間的百姓自一由流動。」

他又大赦天下,賞賜平民每戶一級爵位,並且削減田租數額的一半。

後來,大赦天下、賞賜平民爵位的舉措在景帝時期多次的出現,成為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的有效的措施。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