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晉風雲(14):一次,趙王派人對魏王說:「您如果替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晉風雲(14)

史記新讀

三晉風雲(14)

范痤自救

一次,趙王派人對魏王說:「您如果替一我殺死你原來的相國范痤,我願意獻給貴國縱橫七十里土地,你看怎麼樣啊?」

魏王是個貪圖利益的昏君,認為這個買賣很划算,沒有多想就滿口答應下來,並且馬上派官吏去逮捕范痤,包圍了他的家。

范痤一看來了這麼多官兵,猜出了事情的原委,迅速地爬上了屋頂,騎在屋樑上,對前來捉捕他的官吏說:「大王與其拿死的范痤作交易,還不如用活的范痤作交易。

假如我死了以後,趙國並沒有將土地獻給我國,那麼,大王將怎麼辦呢?所以,我認為大王不如與趙王先劃定割地,然後再殺死我,請你們趕緊把我的話轉告給大王!」官吏聽後把范痤的話上報魏王。

魏王仔細考慮了一下,頭腦這才清醒過來,認為他說的確實有道理,沒有盲目地殺他。

范痤又趁機給信陵君寫信說:「在下范痤,本是魏國免職相國,與趙王有怨。

趙王以割地為條件,要求魏王殺死我,而君王竟然答應了他。

如果有一天,強大的秦國也效仿趙國的辦法,要求殺死您,那麼,到時您該怎麼辦呢?」

信陵君為了使自己避免出現他這樣的災難,就聽從了他的話,親自向魏王進諫,向他陳述其中利害。

魏王早就想放了范痤,就順水推舟,下令將范痤釋放。

機智的范痤救了自己一條命,而趙王一陰一險的目的沒有達到。

魏國滅亡

當初魏國面臨危難時,魏安僖王因為得到了秦國的援助,才避免國家被齊、楚兩國聯合滅掉。

他打算親近秦國,攻打韓國,奪回以前失去的土地。

信陵君無忌對於眼前的形勢看得很清楚,認為這樣做只會給魏國帶來災難,堅決反對魏王的意圖,極力主張魏國與其他國家合縱抗秦,在他的努力下,魏國才沒有與秦國結盟。

安僖王二十年,秦軍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

信陵君為了援救趙國,假稱王命奪取了將軍晉鄙的軍隊,趙國因此而得救。

十年以後,信陵君返回魏國,率領五國聯軍去攻打秦國,在河外地區擊敗秦軍,趕走了秦將蒙驁。

當時,魏國太子增正在秦國做人質,秦王對魏國感到十分憤怒,想要把他囚禁起來。

面對秦王的不冷靜行為,有人向秦王規勸說:「大王,公孫喜、魏國相國都與太子增有仇,一心想除掉他,於是公孫喜對魏國相國說:『請您建議魏王,派遣軍隊急速攻打秦國,到時候秦王一定會惱怒,必定囚禁太子增。

因此,魏王也會發怒,必然再次派兵攻打秦國。

那麼,秦國一定會傷害太子增,到時候太子增就會被除掉了,魏國就會另立太子』。

現在,大王您囚禁了太子增,正是中了公孫喜等人的詭計。

所以,您應該從大局著想,不如尊重太子增,與魏國和好,使魏國被齊國、韓國猜疑,這樣才對我們秦國有利。」

秦王聽後打消了原來不冷靜的念頭,釋放了太子增。

安僖王去世以後,太子增繼位,這就是景泯王。

不久,信陵君無忌去世,信陵君一死,魏國就失去了頂樑柱。

此後,秦國開始大規模攻奪魏國國土,先後設置了東郡,攻佔了朝歌、汲、垣、蒲一陽一、衍等經濟、戰略要地。

到了景泯王之子王假繼位的時候,秦國開始逐個滅亡六國。

三年以後,秦軍引水淹灌魏國都城大梁。

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被水浸泡倒塌,秦軍趁機攻入城內。

魏王假見敗局已定,無法挽回,率部投降了秦軍,魏國被滅亡,成為了秦國的郡縣。

仁善的韓厥

韓國的祖先與周人同為姬姓。

後來,他們的子孫侍奉晉國國君,其中一人受到晉君的一寵一愛一,被封到韓原,這就是韓武子。

韓厥是韓武子的孫子,在這個時候,宗族依從封邑的名稱而改姓韓。

晉景公三年,晉國的司寇屠岸賈準備作亂。

他曾經得到先君晉靈公的一寵一幸,認為當年殺死晉靈公的賊臣是趙盾。

當時,趙盾已經去世很久了,屠岸賈便要誅滅整個趙氏宗族,來發洩心中憤怒。

韓厥得知這件事以後,覺得這樣做太殘忍了,試圖勸阻屠岸賈,但是沒有成功。

韓厥就將這件事告訴趙盾的兒子趙朔,讓他速速逃離。

但是趙朔不肯離去,他神色凝重,緊緊地握住韓厥的手,對他說:「您一定要幫助趙氏子孫,保住趙氏宗族的祭祀。

那麼,我即使死掉也沒有遺恨了。」

韓厥悲痛地答應了他。

等到屠岸賈誅殺趙氏宗族的時候,韓厥便假稱有病,不再拋頭露面。

但是,趙氏門人程嬰、公孫杵臼把趙氏孤兒趙武藏了起來。

對於這件事,韓厥是知情的。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