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劉邦的左膀右臂(17)
細柳營中
周亞夫是周勃最有出息的兒子,當還沒有被封侯,仍為河內郡郡守的時候,一位名叫許負的人為他相面,看了半天之後告訴他說:「您的一生跌宕起伏,三年以後將被封為侯,此後再過八年,您將位至將軍和丞相,掌握國家的大權,地位尊貴、責任重大,在群臣中可謂獨一無二。
但是再過九年,您會被餓死。」
周亞夫聽了之後,對他的話感到很可笑,懷疑地說:「我的哥哥已經繼承父親的侯位了,即使他去世了,他的兒子也理應繼位,我怎麼談得上封侯呢?再說了,既然我已經向您所說的那樣富貴了,怎麼最後會被餓死呢?這還得請教您。」
於是許負指著他的嘴說:「您的嘴邊有豎紋入口,這是被餓死的相貌。」
三年以後,亞夫的哥哥絳侯周勝之有罪而被廢除爵位,文帝打算從周勃的兒子中間選擇賢能之人來繼承他的封爵,眾臣都推薦周亞夫。
文帝封周亞夫為條侯,接續了他父親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
天子任命宗正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內郡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禦匈奴。
不久,文帝為了安定軍心,親自去慰問駐軍。
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天子的車駕都是直接地奔馳進入,營中從將軍到下屬軍官都是騎馬來迎進送出。
隨後,文帝到達了細柳軍營。
營中的將士都披掛著鎧甲、手持銳利的兵器,張開弓一弩一、拉滿弓弦,一副嚴陣以待的架勢。
天子的先導跑到營門前,但是守門軍士不讓他進入。
先導高傲地說:「天子就要到了!」而守門的都尉則不買他的賬,面不改色地說:「周將軍命令說『軍中上下只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
過了不久,文帝車駕到達,但是照樣沒有面子,仍然不讓進入。
文帝沒有辦法,只好派遣使臣手拿著符節詔令周將軍說:「朕要進營慰勞軍隊。」
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
文帝想要坐車進入,守衛營門的軍官對文帝的隨從車騎人員說:「周將軍有規定,軍營之內禁止車馬奔跑,請你們步行進入。」
於是,文帝命令駕車者拉緊韁繩、緩慢行進。
到了中軍帳裡,周亞夫並沒有下跪參拜,而是手裡拿著武器,向文帝拱手說道:「陛下,身著甲冑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臣用軍禮來參見您。」
天子被周亞夫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動,面容變得十分莊重,手扶車前的橫木來向官兵們致敬。
隨後,天子派人向周亞夫致謝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各位將士保家為國辛苦了!」文帝慰問完畢,大駕離去以後,隨從的大臣們都對周亞夫軍中的行為感到驚訝,認為他實在是無法無天,大逆不道。
而文帝則不這麼認為,他開導大臣們說:「你們不懂,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我在霸上、棘門軍營中看到的狀況,如同兒戲一般。
要是真打起仗來,他們的軍隊很有可能遭受襲擊,將士很可能被俘虜,到時候只能會一敗塗地。
至於周亞夫,戒備森嚴,訓練有素,敵人怎麼可能進犯他呢!」文帝對周亞夫稱讚了很久。
一個多月以後,三支駐軍都被撤防。
文帝任命周亞夫為中尉,主管京畿地區的防務。
平定叛亂
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國家如果發生急變,周亞夫是真正可以擔當領兵重任之人。」
文帝去世以後,景帝即位,任命周亞夫為車騎將軍。
景帝三年,吳、楚等七國叛亂。
周亞夫以中尉的身份代理太尉職務,率軍東進去鎮壓叛軍。
他趁機親自向景帝請示說:「楚兵勇一猛輕捷,我軍難以與之正面交戰。
希望您允許我暫時放棄梁國,派兵切斷叛軍的運糧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制一服他們。」
景帝對他言聽計從,批准了這一作戰方略。
周亞夫調集大軍到達滎一陽一以後,吳國的軍隊正在攻打梁國。
梁國危急,派使臣向中央求援。
而周亞夫卻領兵向東北行至昌邑,挖好了深溝、築好了高壘,堅守不戰。
梁國幾乎天天派遣使者向太尉求援,而周亞夫則從整體戰局考慮,認為堅守有利,不肯前去救援。
於是梁王上書天子,景帝沒有辦法,派出專使來到軍中,命令周亞夫出兵援救梁國。
周亞夫抗命不從,仍然堅守壁壘、不肯出兵。
同時,周亞夫派遣弓高侯等人率領輕騎兵截斷了叛軍後方的運糧道路。
吳國叛軍缺少糧食,面臨飢餓,便屢次派人來挑戰,而周亞夫卻始終沒有應戰。
一天夜間,漢軍營中驚亂,原來是漢軍互相之間因為誤會而發生的摩一擦,亂兵一直打到了太尉營帳下,而周亞夫卻十分鎮定,始終安臥不起。
很快,軍中恢復了秩序。
一天,吳軍向漢軍營壘的東南角奔來,做出了打算進攻的架勢,而周亞夫則命令將士防備營壘西北邊。
不久,吳國的一精一兵果然襲擊漢軍營壘西北邊,但是由於漢軍佈防嚴密,叛軍沒有得逞。
後來吳軍糧草斷絕,開始撤退。
周亞夫見時機已到,立即派出一精一兵追擊,大敗叛軍。
吳王劉濞撇下他的大部隊,率領幾千名一精一壯親兵逃亡,到江南的丹徒自保。
漢軍乘勝追擊,俘虜了全部叛軍,使他們歸順朝廷,又懸賞千金來捉拿吳王。
一個多月以後,越族人斬取了吳王人頭,前來領賞。
平亂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漢軍從出兵到防守再到進攻,以至最後勝利,總共歷時三個月的時間。
至此,將領們才意識到太尉的計謀完全正確。
但是由於這次平叛,梁王卻與太尉結下了怨仇。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