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儒林子弟(8):陳涉起義後,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攜帶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儒林子弟(8)

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8)

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的典籍、六藝從此開始殘缺,儒學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陳涉起義後,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攜帶著孔子家傳的禮器去歸附陳王。

於是,孔甲當上了陳涉的博士,最後忠貞地和陳涉一同死了。

陳涉自平民起家,帶領一群被征發去戍守邊境的烏合之眾,僅一個月時間就在楚地稱了王,不到半年時間就竟又滅亡。

可以說,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可是士大夫們卻身背孔子的禮器去委身歸順成為他的臣下,這是為什麼呢?應當是由於秦朝政一府焚燬了他們的書籍,因此便積下了仇恨,後來便借助於陳王反秦來發洩心中的憤懣吧。

坎坷的經歷

叔孫通,薛縣(今山東省南部)人。

秦朝的時候,他憑借傑出的文學才能被征為待詔博士。

幾年以後,陳勝等人揭竿而起,開始了反抗暴秦的戰爭。

使者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朝廷,秦二世便召集博士、儒生們,問他們說:「朝廷從楚地徵調的守邊士兵在大澤鄉造了反,他們攻下了蘄縣,進入了陳地。

你們各位對此事如何看待啊?」

博士、儒生中有三十餘人上前說道:「為人臣子,就要循規蹈矩,不能逆亂,逆亂就是反叛,要被判處死罪而不能得到赦免。

希望陛下趕快出兵攻打他們。」

秦二世聽後發怒,變了臉色。

這時,叔孫通上前說道:「以上諸位都說錯了。

如今,天下一體,朝廷毀掉了郡縣的城堡、銷熔了各地的兵器,以此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的意圖。

況且,國家上有明君,下有完備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職,四面八方都來歸附,哪裡有敢反叛的人?陳勝等人只不過是偷雞摸狗的盜賊罷了,不足掛齒!辟吏們正在捉拿他歸案,朝廷對此不值得憂慮!」秦二世聽後十分地高興。

然後,他又遍問諸位博士、儒生。

大家有的認為是反叛,有的認為是盜賊。

最後,秦二世下令御史追究此事,把那些認為是反叛的博士、儒生交給獄吏治罪,因為他們說錯了話。

而其他認為是盜賊的人則不予追究。

因為叔孫通說的很合他的心意,秦二世還專門賞賜給叔孫通絲綢二十匹、衣服一套。

退朝以後,叔孫通回到了宿舍。

儒生們責問他說:「先生說話為什麼這樣的阿諛奉承啊?」

叔孫通長出了一口氣,回答說:「諸位有所不知,今日,我幾乎不能逃脫虎口,差點兒就死在大殿上了,伴君如伴虎啊!」於是,叔孫通逃離了鹹一陽一,回到了老家。

當時,薛郡已經投降了楚軍,因此,叔孫通跟隨了項梁。

後來,項梁在定陶戰死,叔孫通便隨從了楚懷王。

再後來,項羽將楚懷王封為義帝,遷居到長沙,叔孫通被他留在了自己的身邊。

漢高祖二年,劉邦率領諸侯的軍隊攻入了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他。

不久,劉邦兵敗西退,叔孫通與他一起撤退了。

叔孫通先生可謂是長於變通的人,跟隨的主子換起來就像走馬觀燈一樣。

制訂朝儀(上)

平日裡,叔孫通一副標準儒生的打扮,這讓劉邦感到厭惡。

於是,叔孫通改變了自己的服飾,穿上了短衣,依隨楚人的習慣,對此,劉邦十分高興。

叔孫通投降劉邦的時候,隨從他的儒生弟子有百餘人,但是,叔孫通一直沒有推薦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只是推薦了當年相識的群盜中的壯士。

弟子們私下裡埋怨他說:「我們服侍先生好些年,有幸隨從他投奔了漢王。

如今,先生不推薦我們做官,唯獨推薦那些盜賊出身的人,這是為什麼呢?」

叔孫通聽說了此事,便對他們說:「漢王現在正冒著生命危險去爭奪天下,各位難道能夠為漢王作戰嗎?因此,我先是推薦那些能夠斬將拔旗的人。

希望各位暫且等待,我決不會忘記你們的。」

不久,劉邦任命叔孫通為博士,稱之為稷嗣君。

漢高祖五年,天下已經平定,諸侯們在定陶尊奉劉邦為皇帝,叔孫通奉命制訂了朝廷的禮儀和官職。

開始的時候,劉邦完全去掉了秦朝時候的苛細的禮儀和法規,力求簡易。

沒想到出了一件事,改變了劉邦的想法。

開國後不久,朝廷舉行宴會,宴請功臣宿將。

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人一大多是中下層的貧民,簡單說就是鄉村野夫,根本不知禮儀這回事,他們在宴會上喝酒都醉了,互相攀功,甚至有人一大喊大叫,更有甚者拔劍擊刺宮殿的石柱,一派混亂的景象。

對此,劉邦很不爽一快,上下不分,尊卑不明,讓他感覺不到皇帝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唯我獨尊的氣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