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安邦虎將(2):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軍再一次平定了上一黨一郡。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安邦虎將(2)

史記新讀

安邦虎將(2)

將相間的隙怨

秦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軍再一次平定了上一黨一郡。

秦軍分兵兩路,一路由王齕率領,攻取了皮牢,另一路由司馬梗率領,平定了太原。

秦軍打到自家門口了,韓國、趙國相當恐懼,他們派遣說客蘇代,攜帶厚禮到秦國遊說宰相范睢。

蘇代問范睢說:「白起是否擒獲了趙括?」

范睢肯定地回答了他。

蘇代又問道:「秦軍是否打算再次圍攻邯鄲?」

范睢再次肯定地回答。

於是,蘇代說道:「如果趙國滅亡,那麼,秦王就可以稱霸天下了,白起就位列三公。

白起為秦國攻佔了七十多個城邑,南面平定了郢都、漢中,北面消滅了趙括的軍隊,即使是周公、呂尚的功績也不過就是這樣了。

如今,趙國一旦被滅,白起的功勳一定可以位列三公,到時候,您甘心居於他之下嗎?況且,趙國滅亡後,土地也會被其他諸侯國瓜分完畢,到時候您是不會得到任何加封的。

因此,您不如勸說秦王割取韓國、趙國的土地,與它們講和,不要成就白起的功業,危害到自身將來的利益。」

沒想到習慣離間別人的范睢竟中了蘇代的離間計,還很認同蘇代的話,去對秦王說:「我國的將士久經廝殺,都很疲勞了,所以,臣建議大王趁勢答應韓國、趙國的割地請求,與它們講和,趁此修整我國的軍隊,為以後再攻打他們做好準備。」

秦王聽從了范睢的意見,便與韓國、趙國媾和。

不久,秦王命令白起退兵回國,白起眼看著勝利從手中流走,十分惋惜。

回國以後,他得知媾和是丞相范睢的建議,便十分地怨恨他,於是,二人之間產生了嫌隙。

白起之死

同年九月,秦國再次出兵,派遣五大夫王陵率軍進攻邯鄲。

當時,白起生病,不能領兵,只得留在鹹一陽一修養。

秦軍在這次戰役中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相反,戰鬥進行地極其艱苦,趙軍頑強抵抗,秦王雖然派去了援軍,但是,王陵軍隊的進展依然十分緩慢。

白起身一體康復以後,秦王打算派他去前線代替王陵指揮。

白起卻說:「邯鄲城池堅固,趙軍殊死搏鬥,實在是不容易攻下來。

況且,其他國家的援兵一天天地到來,這些諸侯王怨恨秦國已經很久了,他們早就想攻打我軍,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我軍雖然在長平大敗趙軍,但是自身也損失過半,國內也因為征戰而空虛。

如今,我軍跋山涉水地去攻取別國的都城,而敵軍是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所以,我軍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了。

希望大王立即下令撤軍吧。

這樣做還來得及!」秦王認為白起不肯從命是在推諉,便讓丞相范睢去動員他。

白起本來就怨恨范睢,這一次,他見到范睢前來為秦王遊說自己,就更加憤怒了。

結果,他更不肯參戰,並且借口再次生病而閉門不出。

秦王沒有辦法,就派遣王齕代替了王陵。

但是,八九個月以後,秦軍依然沒有拿下邯鄲。

同時,楚國的春申君和魏國的公子無忌,率領幾十萬援軍進擊秦軍,秦軍損失很大。

白起在後方聞訊,頗有點兒幸災樂禍地說:「當初,秦王沒有聽從我的勸告,現在怎麼樣啊?」

秦王聽到了這些話,十分氣憤,於是,他硬要白起參戰,而白起借口自己重病不起,第三次拒絕了命令。

而范睢又去動員白起,無異於火上澆油,局面就更僵了。

秦王終於忍無可忍,罷免了白起,把他降為士兵,強令他移居一陰一密,實際上就是被發配了。

白起還是借口生病,而遲遲沒有出發。

三個月以後,諸侯的聯軍加強了進攻秦軍的強度,秦軍連戰連退,從邯鄲到鹹一陽一,報告緊急軍情的特使幾乎每天都有。

秦王越發憤怒,便派人催促白起上路,決不讓他留在鹹一陽一看自己的笑話。

白起沒有辦法,只得動身。

他起程後不久,范睢等大臣便對秦王說:「白起遷居的時候,表現地還是很不服氣,相當有怨言。

一陰一密地方偏遠,朝廷控制力較弱,如果他有異心,將對大王不利。」

秦王於是派使者追趕白起的車隊,在鹹一陽一城以西十里的杜郵追上了他。

隨即,使者秉承秦王旨意,賜給白起一把利劍,命令他自盡。

白起對天怒吼,說道:「蒼天啊!我白起究竟做了什麼,以至於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啊?」

過了很久,他又平靜地說:「我是該死啊。

長平一戰,趙軍四十餘萬士兵投降,我用欺詐的手段把他們悉數坑殺。

這樣的罪孽,足夠上天叫我死了。」

於是,他含淚自盡。

白起死後,秦國百姓認為他的死並不是由於自己的罪過,便都很憐憫、懷念他。

此後的每年裡,秦國的城鄉都為他舉行祭祀活動。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