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安邦虎將(7):有一次,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景帝派一名親近的宦官跟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安邦虎將(7)

史記新讀

安邦虎將(7)

智勇雙全

有一次,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景帝派一名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

這位宦官率領幾十個騎兵縱馬奔馳、遊戲玩樂。

途中,他們遇到了三個匈奴人,雙方打了起來。

這三個匈奴人很是了得,一邊策馬奔馳,一邊回身射箭,宦官大人被射傷,而他身邊的騎兵也幾乎被殺盡。

宦官狼狽地跑回了李廣軍營裡向他哭訴情況。

李廣認定這三人是匈奴軍中射鵰的高手,便帶領一百餘名騎兵去追趕他們。

由於戰鬥中這三個人的戰馬被射殺了,他們被迫徒步返回。

走了幾十里以後,李廣追上了三人。

李廣命令手下人左右包抄,而他則親自一操一弓射殺他們。

結果,三人之中,兩個被射死,一個被活捉。

李廣審問這個俘虜,得知他們果然是匈奴軍中射鵰的人。

把俘虜捆好後,李廣正要率領手下人回營,卻突然發現幾千名匈奴騎兵出現在他們面前。

匈奴人也發現了李廣他們,以為他們是誘敵的騎兵,吃了一驚,於是就到山上擺開了陣勢,卻不敢輕易攻擊。

李廣的手下都十分地驚恐,想縱馬往回跑。

李廣說:「我們距離大部隊幾十里遠,如果像這樣地縱馬狂奔,匈奴一定會追擊並射殺我們,大家不一會兒就會死光。

而假如我們停留不動,裝作很隨意的樣子,匈奴一定會認為我們是漢軍主力派來引一誘他們的,必然不敢攻打我們。

於是,他命令手下人前進,在距離匈奴騎兵還有二里遠的地方停了下來。

接著,李廣命令部下下馬並解下馬鞍。

部下們不解地問道:「敵人很多,離我們又很近,如果他們突然進攻,我們該怎麼辦?」

李廣說:「敵人可能認為我們會逃跑,但是,我們這麼做,就打消他們這個念頭,讓他們更加確信我們是誘敵之兵。」

結果匈奴騎兵始終不敢進攻。

有一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列巡查戰陣,李廣立即與十幾個部下馳馬過去殺了他,而後又回來解下馬鞍,命令手下人下馬休息。

時值黃昏,地形複雜,匈奴人認為可能有漢軍伏藏在附近,並且要趁天黑偷襲他們,所以就全部撤退了。

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帶領手下人安全地回到大軍之中。

名將治軍

漢景帝去世,漢武帝即位以後,朝中大臣多認為李廣是很有才能的將領。

於是,武帝把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為未央宮衛尉,同時,將軍程不識被調任為長樂宮衛尉。

程不識以前和李廣一樣,是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率軍屯守、駐防,也是一名戰功顯赫的將領。

漢軍出擊匈奴時,李廣行軍從不安排隊列和陣勢,大軍在水草豐富的地區附近安營紮寨,每個人都感到很方便舒服;到了晚上,軍中也不用打更的方法來防備偷襲;軍中的幕府簡化各種規章制度、文書薄冊,怎麼方便怎麼辦。

但是,李廣卻把偵察兵佈置得很遠,有緊急軍情就可以及時得到回報。

因此,大軍從來沒有遭遇什麼危險。

而程不識對軍隊的編制、行軍的隊列、駐紮的陣勢等要求得很嚴格:晚上,軍中打更;軍吏整理文書薄冊一直忙到天亮。

他軍中的人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但是,也正是他的嚴謹治軍,他的部隊從來沒有遇到危險。

程不識曾經說過:「李廣治軍極為簡單,可是,如果敵軍除掉他的偵察兵,對他們發動突然襲擊,李廣就無能為力了;然而他的士兵們平日裡很安逸、快樂,都願意為他去死,匈奴人也不敢輕易與其作戰。

我軍的軍務雖然繁多,但是,敵人卻沒有辦法侵犯我軍。」

當時,漢廷的邊郡大員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

可是,匈奴更害怕李廣的謀略,漢朝軍士們也大多喜歡跟隨李廣而不願意在程不識麾下效力。

孝景帝在位時,程不識因為多次直言進諫,他為人廉潔,謹守法律條文而官至太中大夫。

而李廣始終是景帝心裡的刺,並沒有受到特別的封賞,只是在邊境上奔波勞累。

虎口脫險

武帝時期是西漢國防戰略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登基後,變「無為而治」為「有為進取」,一改漢祖以來在匈奴和戰問題上的消極防禦國策。

對匈奴的侵擾,漢武帝採取積極反擊的措施,運用騎兵集一團一縱深突襲的戰法,對匈奴貴族勢力實施殲滅一性一打擊。

這種戰略指導下,漢廷一精一心策劃了馬邑伏擊戰,李廣以驍騎將軍的身份參與其中。

但是,匈奴人識破了漢人的計謀,沒有進入伏擊圈,這使漢軍無功而返。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